内容摘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积极的语言积累与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括了审美鉴赏与创作。本文以文学理论中的“随物赋形”为切入点,鉴赏高中教材中的苏轼文章。通过共同探究阅读,再以教材为中心,拓展学生阅读面,以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苏轼生平与其对应的作品,探究创作时如何随物赋形并感悟苏轼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如何以旷达的个性写出数篇佳作。
关键词:群文阅读 初无定质 随物赋形
一.群文阅读教学
2017新课标指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①方东流认为,群文阅读是指根据议题选择一组呈结构性的文章,师生在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过程。②在此,将以文学艺术鉴赏与创作为议题展开,以部编版高考72首必背古文中心,选取苏轼一些文章开展探究式阅读。通过探究苏轼创作思想“随物赋形”的理解,赏析苏轼的文章。
二.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苏轼是继欧阳修后的北宋文学文坛领袖,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之说。欧阳修的散文题材多样,形式多变,语言简洁流畅。如《醉翁亭记》第一段描写风景的语句,描写醉翁亭附近的景色描写得气势澎湃,读者读起来畅快淋漓,一气呵成。但叶嘉莹认为欧之放仅仅是借外景为遣玩的情绪释放。③苏轼在《答谢民师说》中写到,做文章应该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认为写作刚开始没有固定的形式。正襟危坐地准备好笔墨丹青,,这样未必可以写一篇好文章。而是刚好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想要表达思想内容的时候,马上写下来。等到写不动了,才停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文采和道理逻辑都是流畅自然的,全文处处都有闪光点。而且写出来的文章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读书读起来爱不释手。因此他跟欧阳修不同的是,苏轼的文章强调自然美,顺其自然又独善其身的内在美。如《赠李琪》第一二句是在宴会前写的,一名叫李琪的官妓在苏轼快要离开黄州的时候向苏轼索诗。苏轼在宴会上很快乐,因即将离开黄州左迁至京城。酒席过后,友人以为苏轼已经忘记填此诗,苏轼却开心地挥洒笔墨:“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苏轼看待李琪,就如杜甫之于海棠。杜甫太喜爱海棠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舍得写它。又如《定风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到这里,我们能感到苏轼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無畏。但后面进一步升级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有三层含义。第一层,说的是面对前面的风风雨雨,我即使只有一根竹杖,一双有洞洞草鞋,我也能无惧风雨,表现了他对面困难挫折的勇气。第二层是风雨过后的春风斜阳,苏轼觉得风雨、斜阳都属于自然界最寻常的景观了,那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也都是人生道路上最寻常的一部分,不需要去介怀。第三层,还体现了苏轼吸收了佛教的“静达观””,以平时心看待世间物的变化,遗世独立,独处其身,时刻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三.万斛泉源,不择地可出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是这样评价苏轼的。若与西方名人相比,李白如流星般的雪莱拜伦,学富而文工的杜甫则像弥尔顿,富有青春活力的苏东坡则像雨果和约翰生。虽然他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却没有让他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趋温和厚道。④他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反映在他的写作上。后人每读他的佳作,都深感敬佩。就像他对待写文章的态度。“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创作应是源于生活和心情的,随着生活的变化起伏,心情心态而不断地变化。同时,苏轼强调,创作时一旦才思泉涌,不论身在何处就必须停下来把此时此刻的想法记下来。就像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安闲自在的态度。如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晚上准备解衣欲睡,忽而看到月色入户,大喜,便出门去。苏轼会为了美好的月色而欣然起行。深夜想找朋友一起赏月,于是找到了张怀民。两人都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黄州,苏轼认为大家不仅仅是政治方向一致,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应该也是一致的。心想:“原来这世上除了我,还有人会因为皓月未眠,而这个人,原来是我的好朋友张怀民。”二人开心地在寺庙里面闲逛,风景寻常。都是松柏这些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景物。而苏轼因为深夜欣然发现月色,再找到因月美未眠的知己而感到非常喜悦,发出了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从这里能看出,即使苏轼虽然被贬黄州,但是在他的文中没有感到一丝不满,抑郁不得志。只透出闲庭若步的安闲美。把庭院里积水、竹柏赋予了新的生命,把它们变成有感情的景物。又如名篇《前赤壁赋》中描写白雾和江水的语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他在赤壁,今湖北黄冈一带,一边与客属酒,一边唱歌。兴致来了,就觉得水面上的雾气一排排地横在江上,水在十六的月光下波光鳞鳞,连接着天际。感觉自己都要羽化而登仙。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夜晚安静的河水让苏轼给写“活”了。苏轼特别擅长写“活水”。这是他随物赋形理论应用得最广的地方,也是他文章奇趣的体现。虽在宋朝之前,唐朝许多诗人已经贡献了很多写水奇妙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宋朝之前,这些描写水的唐诗都体现了水一般性特征。阮堂明认为,水在苏轼笔下得到了更为集中表现,也形成了更为丰富、个性化的特征。⑤苏轼描写水,着力表现在水之“清”、“奇”、“活”、“趣”。在我看来,还表现在水之“雄伟”。在《书蒲永升画后》中写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画中之水也体现在他的文章里。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开篇就把水给写“尽”了,把无穷无尽永不间断、倾注不尽的江水与千古以来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用水之大把整篇文章开辟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时间、空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岸边拍起的浪花,如千千万万的雪堆。可见水的变化之大,力量之大。此词“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⑥,此中的“物”,有江水、也有赤壁之战。意象有景物,有历史。关键是作者对“物”赋予的自己情感和观点。虽然写的是历史,作者把历史人物与自己对比,都在同一地方,周公瑾“雄姿英发”,而他自己却“早生华发”,强烈的对比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人、哲理于一体。
“随物赋形”的“赋”是苏轼创作时观察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体现。“随物赋形”的理念不仅符合苏轼的文学创作理念,同时也是他随性、自然个性的体现。在游庐山的时候,苏轼本无意留诗,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两首千古绝唱的唐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徐凝的《庐山瀑布》。但苏轼认为“古来唯有谪仙辞”,而对待徐凝的态度是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游览过程中的所听所见所闻让他感慨万分。庐山幽深,以为住在里面都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和高尚的隐士。而在游历过程遇到像自顺一般有佛性悟性的僧人,也有可遵和尚一般,慕名让苏轼去评诗却也看不起苏轼的落入尘网的僧人。虽初入庐山时便感叹“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候”(《初入庐山三首》)。后来走到西林寺就感慨,庐山的美不仅在于奇山俊美,还有人性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正是他把儒家的用世之志与道家旷观之精神融汇结合⑦,才有《题西林壁》这样上乘的禅诗。
在苏轼的诗中,“随物赋形”还体现他“与人为善”和“超旷质襟怀”。在《前赤壁赋》中能感受到这些个性。苏轼本来兴致勃勃地在“扣舷而歌”,而朋友却吹起了如怨如慕的箫声,感叹生命短暂而渺小,美好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苏轼却用那晚静瑟的江水和皓月比喻来安慰朋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予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此刻我与你都在一起享用这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来劝朋友,享受当下,珍惜眼前的美景,足已。难怪钱钟书曾精辟地指出“他(苏轼)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贴切”。⑧他的比喻以自然妥帖取胜,也是与他“随物赋形”的观点不谋而合。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5.
②方东流,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教学通式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6):4-7+2.
③叶嘉莹.论苏轼词[J].中国社会科学,1985(03):175-192.
④林语堂.苏东坡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4.
⑤阮堂明.论苏轼对“水”的诗意表现与美学阐发[J].文学遗产,2007(03):80-90.
⑥黄苏.寥园词选[M].济南:齐鲁书社,1988:27.
⑦叶嘉莹.论苏轼词[J].中国社会科学,1985(03):175-192.
⑧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1.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方东流,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教学通式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6).
[3]叶嘉莹.论苏轼词[J].中国社会科学,1985(03).
[4]林语堂.苏东坡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5]阮堂明.论苏轼对“水”的诗意表现与美学阐发[J].文学遗产,2007(03).
[6]黄苏.寥园词选[M].济南:齐鲁书社,1988.
[7]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苏轼.苏轼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