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教育这个统一体中思想品德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文学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将二者结合,彼此渗透,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关键词:学生成长 思想品德教育 文学教育 社会和谐进步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因为孩子的这种不良品质的出现,我越发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了,但同时使我认识到品德教育实施的重要性。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我希望班主任可以很好的配合任课教师,摆正孩子们对不同学科的认识。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不仅重视智育,也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提升情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是他做人的原则决定的。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既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又依赖于人的心理活动。它虽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二、文学教育的作用
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历来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已认识到文学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就是说,诗歌能够起感发振奋人心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也能够起团结人们、针砭时弊的作用。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优秀的文学应该成为“人的生活教科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文学称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把文学的这种种作用加以简要的概括,可以把它归纳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三个方面。
三、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学教育是相互贯通的
现代教育强调为政治、经济服务,为科技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完善,从而导致学生们的人文精神缺失,求真向善趋美的本性扭曲,甚至迷失了精神家园。文学教育正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个性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一)纯洁道德,树立人生理想
“文以载道”,文学从它产生时起就肩负着道德教化的责任,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重要功能。文学经典所宣扬的道德精神会成为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道德熏陶的重要食粮。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思想。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的人伦规范,“正心”、“修身”的行为方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全面、最深刻的阐释。读屈原,那九死不悔、上下求索的告白,展示了不随俗沉浮的高洁人格,良心、道义、使命感、奉献精神充盈在字里行间。读杜甫,爱国的情怀深入到骨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事和家事早已水乳交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信念怎能对我们的人生没有启迪与激荡。
(二)提升精神,感受生命诗意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将生命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交流,悲天悯人,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无疑是人的首选价值。现代文明让我们的心灵常处于一种焦灼甚至木然的状态,心灵感受越来越缺乏诗意。通过学习经典作品认识生活的面貌,感受生活的内涵,提升人文精神,正是文学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哲学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远离粗俗、愚钝,走向精致、聪慧的生活,是崇尚高尚、向往崇高,是在生活中随处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好的存在,是对生命的领悟、肯定与热爱。
四、结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学生们的可塑性很大,这决定了他们既易接受正确的引导,也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学生应重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与文学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他们年龄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帮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德育居首,在教育这个统一体中,思想品德教育“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照亮一切的光源”。我相信,当学生们形成了良好品德,他们的整体能力将得到提升,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作者单位:新疆墨玉县奎牙镇小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