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拿来主义》第8、9段: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
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对于怎样“拿来”,文章以“大宅子”作喻,展开了形象化的议论。作者先在第8段批判了对待“大宅子”即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徘徊不敢走进门”的逃避主义,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手足无措的“孱头”。大家看这类人多么像唐僧,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诚于一身,昏庸无能,不辨忠愚,不分真假,被妖魔吓破了胆,见到生疏的人、生疏的地儿就躲着走;一种是“放一把火烧光”,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对外物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这种人多像追求自由、超级叛逆、抱打不平、嫉恶如仇、“宁愿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见妖就打的孙悟空呀;一种是接受一切,“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全盘继承的投降主义。这种人不正像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见识短浅、凡是美女(包括妖怪变化的在内)一概笑纳的猪八戒吗?
相比之下,“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第9段做了正面回答,即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是“鱼翅”,则“吃掉”;是“鸦片”,则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至于“烟枪和烟灯”,则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外,其余大可以毁掉;还有“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大家想想那沙僧,他喊“大师兄”时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让人感觉就是个稳重的人。他不像唐僧那样迂腐,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更不像八戒那样花痴,他谨守诚实公正,讲求实事求是,谁是谁非分清了再来论,是人是妖判准了再对待。取经之路上若没有他,互不服气的孙、猪之争会把死板的唐僧折磨成精神分裂直至气得吐血!沙僧始终是最清醒最明智的,看到他,人们总能找到一份安全感。
笔者如此给学生比喻一番,文中“纠缠不清”的比喻论证很快就能解开了。
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笔者还列表归纳,看起来更直观明了:

段丽娟,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