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其能力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从引导细读、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尊重个性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了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社会对创新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其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细读,深挖阅读材料内容
细读阅读材料,对阅读材料既有宏观掌控,又有微观把握,一切了然于心,能够融会贯通,是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纵横对比、概括、提炼、升华,往往是细读后创新的开始。
例如,在阅读鲁迅小说《祝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品析四婶在两次祝福时对祥林嫂的语言上的微妙变化,并体会祥林嫂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的巨大变化:写到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第二次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两次说话内容相同,只是句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两句话情味有着很大的区别,第二次用的是主谓倒装句,“你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这一呵止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精神完全崩溃,四婶本性还是善良的,无意伤害祥林嫂,只是她和祥林嫂以及其他人都被封建礼教和迷信深深毒害,她的这一声呵止代表的正是封建礼教和迷信,这声喝止宣判了祥林嫂死刑。
如此的细读,通过细节的深究解开了主题的谜团,“祥林嫂究竟是谁害死的”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不是四婶,不是四叔,也不是“我”或者其他人,而是藏在表象背后的封建礼教和迷信。这样的解读如同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一扇看清内涵和本质的窗,不至于在阅读类似的小说时犯下被表象蒙蔽的错误,而深钻、透挖、通观全局、高屋建瓴,正是创新的开始。很多对传统经典的创新解读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比如刘心武对《红楼梦》的创新解读等等。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好的阅读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极大的创新兴趣。学生在高涨的兴趣的推动下,创新思维的火花将不断闪现,其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比如,在阅读曹禺的剧本《雷雨》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20世纪20年代的某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员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揣摩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表演朗诵台词。鲁侍萍、周仆园、繁漪等剧中角色在不同小组不同学生那里得到了不同的演绎,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诠释的作品,诠释着人物,在有限的文本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造和发挥。剧本作品,如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包括其他可以改编成课本剧的作品,如《庄周买水》等,都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创新演绎。
再比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马蒂尔德,当你发现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项链丢失之后你会怎么做?或者当你最后得知借来又丢失的项链是假的,自己十年的青春白白耽误,你又将有何感想?接下去,你会做些什么?”想象的闸门一旦打开,创新的天空就将立刻变得五彩缤纷。学生们的想法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不太符合常理,但是创新就允许出错,允许不够成熟,当他们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创新的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
理解、了悟、模拟、想象、自我发挥、自我创造,在教师设置了良好阅读情境之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就将顺着这样的路线一步步向前。
三、鼓励质疑,引领学生探索研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和引领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思考研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之后,针对文中所谈到的贾岛将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为“敲”字是炼字的好例子,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之下,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例子真的是好例子吗?真的如作者所分析的“敲”字比“推”字好吗?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可以欣赏权威,但不能时时处处迷信权威。热烈讨论之后,大家欣喜的得出新看法:“敲”字未必比“推”字好,原因在于这首诗是写僧人夜归,既然是回到自己住的寺庙里,就不存在需要敲门的道理,门一定是他踏月夜游前轻轻掩上的,现在游完回来了,又轻轻推门进去。这样的解释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再如,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很多学生读出的是这样的内容:人与鸟形体距离逐渐接近,心理距离不断缩短,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对人的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教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之下,学生终于有了发现和疑问:“我”算得上一个真正爱鸟的人吗?表面上看,“我”比较爱鸟,为鸟做了很多事情,实际上“我”有私心,那就是让这只鸟永远生活在一个与自然高度仿真的无形的大网中,永远不能回归自然。
四、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地走进学生中间,并且能够“蹲下来”,与学生平等探讨、交流,无论对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化阅读,读出自我感悟,读出独特感受,正是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一环。
比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引导,有一部分学生有了其他个性化的解读:一种解读是“《项链》的主题是人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感叹”——命运的不合理性(主要是不公平)、偶然性、荒诞性、辩证性和人生选择的严肃性。还有一种解读是“这是一曲不向命运屈服的颂歌”——面对巨大的打击,马蒂尔德没有消沉、堕落,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劳动谱写了一曲令人赞叹的英雄之歌,展示了自己的价值;丈夫路瓦栽在妻子丢失项链之后没有一句责备,而是和妻子同甘共苦,共偿债务,而使自身具有了美的意义。
再如,阅读《荆轲刺秦王》,在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关于荆轲和秦王的资料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之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在阅读完荆轲的传记之后,联系战国历史背景,对荆轲这个人物就有了三种不同的解读:第一种是传统看法,认为荆轲勇气可嘉,敢于行刺那个行暴政的秦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且其胆识过人,临危不乱,真可谓英雄;第二种解读认为荆轲起初不过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窝囊废,谈不上什么胆识,他最后行刺的对象是后来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完全是反历史潮流而动,因此他不是英雄,是个十足的刺客;第三种解读认为不是荆轲选择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荆轲,荆轲刺秦是历史中的一个偶然,荆轲无所谓英雄不英雄,他只是一种偶然。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改变方法、勇于尝试,并且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学生一定能够获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堂兵:在反思中提升语文教育的理想[J];教书育人;2006年19期
2.袁丹文:语文教育中创造思维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05期
3. 耿月芹: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8期
4.何玉宝:创新,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年06期
(作者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