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界定
欺凌也叫霸凌、欺负。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香港城市大学的黄成荣教授则认为,“欺凌是一种重复性的侵略行为,一般而言,这些行为都有以众欺寡或以大欺小的特征,由欺凌者向他人进行肢体上和心理上的欺压。台湾周志宏学者等人认为,“霸凌指持续、故意的以图画、文字、言语、符号或肢体动作等方式,间接或直接的对他人实施骚扰、欺负或排挤等行为,致被害人处于弱势、劣势地位。
二.学校德育管理不当与校园欺凌
如果说给生产欺凌者制造各种催生因素是源头,那么学校作为学生日常受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场所,就应该利用好自身优势把催生欺凌者的一些因素扼杀在摇篮。把制造校园欺凌的因素比作河流源头的脏物,学校的德育管理可以说是一张过滤网。过滤网没有发挥好作用,河流就会受污染。经笔者研究后,在此罗列以下学校德育管理不当的方面:
1.学校对反校园欺凌德育方面的关注度不够
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学校走廊、厕所等类似比较隐蔽的地方,学校没有把关注度放在这些在校园内可能发生欺凌现象的的场所,也没有利用监管的方式与减少欺凌现象发生的频率;学校没有把关注度更多地放在反校园欺凌德育治理体系上,如德育教学内容上,教育儿童欺凌行为的表现、危害、以及欺凌行为本身的可耻性。相反学校对于欺凌行为发生的处理方式是对受欺凌者“安慰几句”,对欺凌者“批评几句”,这样的行为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见学校对于反校园欺凌德育管理的关注度显然不够。
2.学校的德育方式形式化
据了解,学校的德育主要集中在思想品德课以及国学课上,主要还是以教授知识、讲“道理”的方式为主,德育方式比较形式化,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悟透其中的意义,也没有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着重进行德育工作,头重脚轻也。
3.教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德育意识不够
教师作为校园日常生活的重要角色,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鉴定、表现以及严重性的意识不够,部分教师在此类现象发生以后没有重视这件事,而是选择漠视以及逃避或者只是简单地训斥几句,没有引导欺凌者意识到此类行为的严重性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相对而言,部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因为这与他们的绩效挂钩,更能直接表现自身价值。
三.针对学校德育管理不当的对策
1.学校加强反校园欺凌德育管理的关注度
学校要垂直看待反校园欺凌的德育管理工作,把关注度更多地放在各环节包括学校决策者制定适宜的反欺凌的策略、实行者即教师要落实好德育目的及德育学生间的团结、相互友爱和相互监督。
2.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的专业德育知识培训
当很多教师遇到校园欺凌的事情时都不具备专业的德育知识,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德育意识,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育教师在反校园欺凌上的德育意识以及专业的德育知识,当发生欺凌现象。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对校园欺凌相关者进行德育教育,有效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有效解决以防止受欺凌者二次甚至多次受欺凌。
3.学校制定德育监管体系
对于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学校应当对其进行德育监管,在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中选出得愈监管老师,对有欺凌他人趋势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校园较为隐蔽的地点,如学校走廊、楼梯间、厕所等地进行轮班驻守,以杜绝此现象在校园的发生。
4..学校德育方式贴近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明确好出发点,进行德育工作时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德育方式不应只集中在课堂上,还应该集中在课外时间,举办隐形课程,如每周进行一次德育实践,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心上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可耻,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以礼待人,遇到事情有话好好说,用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作为德育的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并支持鼓励学生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去熏陶他人,把自己学到得到的德育知识运用在自身,然后影响他人,如此一来创建一个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用大环境去约束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獻
[1]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 一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well,1993:10-11.
[2]黄成荣,袁志文.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瘦行为比较与社群福祉观辅导对应[J].青年探索,2010(6):23.
[3]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