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1461
吴小栓

  内容摘要:展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从教师培训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校企合作、外部激励等层面来采取积极措施,各方主体共同努力,致力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为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职高专 “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意味着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职高专院校要抓住这一机遇,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基礎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全能型优秀人才,也需要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理论、轻实践”是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问题所在,也是导致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瓶颈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状况,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实现职业教育育人的目标,也要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来展开。只有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技术专业的社会所需之人才。

  二.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科研水平不高、专业建设不足

  “双师型”教师,理论素养是基础,也是其教学活动展开、实践能力提升的前提。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科研水平不高、专业建设不足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而在职教师自身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高、科研水平不高也成为制约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瓶颈。整体而言,高职高专院校并未形成重视学术的良好氛围,这一点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距尤其明显。同时,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关注不够,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也普遍不高。实践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或完成考核任务,而应付式地进行论文写作,进行其他各种科研活动。由此也导致教师的理论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全面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不足,更难以出现实践性、理论性都很突出的研究成果,也使得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给人留下“学术水平低”的印象。

  (二)“双师型”教师简单等同于“双证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理论素养优于实践水平是常态,而在实践能力上,“双师型”教师却存在欠缺。这与我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也是脱离不了关系的。实践中,教师更关注理论素养的提升,更关注教学工作,恰恰忽视了实践水平,甚至长期与实践相脱节,以至于影响了教学水平提升。不少教师将“双师型”教师等同于“双证型”教师,获取了教师资格证及职业资格证,就认为已经成为了“双师型”教师,却忽略了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能力、实践水平“双高”的教师。一些一线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全面,但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却知之甚少,与一线实践工作的结合度不够,无法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与灵感,由此也导致了高职高专教师能力素质无法实现全面提升,导致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浮于表面,与实践的结合度有待提升,进而影响了职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教师企业实践存在严重不足

  教师校外企业实践方式比较单一、落后,不够深入。以高职高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这一专业的多数教师进行的所谓企业实践,就是去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很少会直接参与到一线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也没有真正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指导或者是提供帮助。可以说,校外实践有流于形式之嫌,教师仅仅是以“挂名”的方式参与校外企业实践,并未真正深入一线,也未真正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没有顺利了解掌握实践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更没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践中,为校外企业等提供帮助和支持。可以说,虽然高职高专院校与校外企业进行了“各取所需”的合作,但这样的合作交流是比较浅显的,不够深入,自然也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双师型”人才,无法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外部激励机制不足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素质、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基础,实践素养、动手能力、解决实际的问题是关键,也是新时期对职业教育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但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对科研的关注度、参与度普遍不高,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都存在理论素养优于实践能力的问题,参与校外企业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也是因为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外部激励机制存在严重欠缺。比如,在职称方面、在绩效考核方面,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考察流于形式,也导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时存在“应付”心态。在“双师型”教师参与校外企业实践方面,未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经费等来支持教师的校外实践活动。外部激励的欠缺,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内部动力不足,也直接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水平。

  三.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双师型”教师,首先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其职业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这也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前提。理论素养扎实,方能提高教学水平,方能更好地在高职高专教育一线,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同时,理论素养扎实,也是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水平的基础。要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要从理论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入手。教育培训,则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教学基础能力的重要方式。高职高专院校应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进修培训来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同时,学校还应组织教师参与各项短期培训活动,使教师的理论基础、教学能力等都能得以强化,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作为青年教师,也应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的意识与主动性。教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保持一颗学习进取之心,才能避免为时代所淘汰,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也能在企业实践中为企业发展进步有所帮助,从而为社会整体进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endprint

  (二)加强企业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层面分析,一线教师自身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高职高专院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实际上也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教师不应将校外企业实践视作“负担”和“压力”,而应将其作为一个很好的提高素质的契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仅仅对学生重要,对教师亦十分关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有所得有所悟,方能深化理论,方能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落实校企合作、實现各方主体共赢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企业、教师各方应发挥积极主动性,利用这一时机来实现共赢。随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度也空前提升,而高职高专院校在这一良好的发展环境下,应格外重视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问题,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之大计。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实践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也应该包括教师。应该与校外企业合作,为教师寻得一个能够得到实践锻炼的稳定的校外实践平台,以期便于教师展开实践,提高实践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四)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教师理论素养、科研水平提升以及教师实践水平提高两个层面来展开,而要督促教师致力于成为“双师型”教师,也要通过完善的外部激励机制来对教师形成督促和鼓励。

  要鼓励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科研水平,应强化外部科研激励制度,督促教师专注学术、提高自身科研实力。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应从物质及精神等不同层面来激励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参与科研活动。比如职务职称评定时,将教师科研成果作为考察内容。对教师科研活动提供经济支持,对其科研成果进行精神层面的奖励。高职高专院校还应积极为教师科研活动展开提供项目支持。种种措施的采取,目的是帮助“双师型”教师以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科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关颖婧,邹林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