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益德功能。我们都知道,党的教育方针是德育为首。一个人才的成长发展,德育是至关重要的。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说教似的灌输已经阻碍了学生德育的发展。审美教育是一种带着深切情感体验的艺术活动,不论是优美的旋律还是精美的图画,都优化学生的感情结构,使他们能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培植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道德品质的提高,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质基础。
审美教育的益智功能。智力的发展,是一个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抽象思维的。而审美教育是一种直觉感悟,是形象思维的。这种形象直感思维的长期锻炼,除了丰富人的情感,优化人的情感结构外,同时作着开发人脑的右半球工作。长期在概念、公式、逻辑、理智的天地里滚打,枯燥的抄写背诵,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旺盛的精神,广泛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伤残,使他们智力天赋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审美感情体验,形象思维的补充,审美愉悦的闲适,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休养生息、思维更加活跃,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回顾中外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当代著名的科学界巨擘,很多人都酷爱艺术。有的弹琴唱歌,有的绘画写字,他们大多数在某一方面学有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观他们的本职职业,非但没有影响,而是相得益彰,这绝不是偶然的,正是审美教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益身心功能。我们都知道,人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性灵,都应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不能学作机器人,更不能培养成“发育不全”的畸型人。从这一意义上讲,审美教育是影响人的情感和培养高尚情操的最好的一种形式。比如,学生通过审美教育,懂得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审美以淡泊宁静为宗旨,了解了禅宗和老庄倡导的无为与崇尚自然的境界,学生将明了特定的信仰哲理。参加工作,一走向社会,遇到工作困难或是人生挫折,能够不断调适自己的行为,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即使在校的中学生对来自学习的压力,生理发展期个性的萌动,以及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通过潜移默化,欣赏、批评、领悟、创造等审美活动,使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唤起学生运用自己的良好审美观来学习、生活,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健康地生活着。
审美教育过程中个性的成长和创造力的显现。我们都知道,艺术的品质是张扬个性,崇尚创造。正如帕森斯所说:“美感的认知则是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审美教育鼓励学生重新组建存在于自己与社会之间在评价标准上的联系。在参照中比较,以便给自己寻找到一个适合发挥个性的位置,并使自己自觉的认识到这种个性化的创造性努力,会使自己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来。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大师,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人文科学家,他们无一不是在中学时代就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审美教育这种自正自悟的境界,正是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奠定了事半功倍的厚实基础。
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中学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虽然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艺术课教育(音乐、美术、文学),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相关学科的美育开发。在德育中有美,在智育中有美,在体育中也体现着美,一个人的心灵、仪表也讲求美,而健康的体魄本身就是一种美。所以说,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包含着审美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也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注意审美教育的挖掘,使审美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真正成为中学生心育的有效途径。
张开明,教师,现居甘肃武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