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文免师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情况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3441
李佩芸 谢洁 许雅倩

  内容摘要:免费师范生政策自施行以来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培养什么样的师范生才能适应时代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培养方案体现着各院校对免师具体的培养要求,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对南方三所高校语文免师的培养方案各组成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其次以三所院校部分语文免师和湖北等地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语文免师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语文学科 免费师范生 培养方案 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综述

  (一)免师培养方案方面的研究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部属师范大学要抓住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良好机遇……特别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订教育培养方案。”六所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

  关于六校免师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方面,耿富云和赵伶俐从免师的培养过程人手,以六校培养方案为分析文本,对培养方案的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探讨了免师政策失效原因。潘涛和尚伟则立足于体育免师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从一个专业出发,分析更有针对性,且采用了数理统计法、Topsis分析法等,为比较方案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除文本分析之外,许多研究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免师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更真实地反馈了免师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胡建莹以西大的化学免师教育硕士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免师教育硕士对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的看法,由此总结西大培养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语文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

  “学语文,也就是学思想、学社会、学自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新一轮的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袁彬对语文教师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他提出“语文教师的关键能力主要指文本解读能力、学情判断能力和反思实践能力。以培养语文教师关键能力为指引,职前语文教师教育就需要从定型化教学到情境化教学、从理论实践化到实践理论化的转型。”阳利平在《教育变革中的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中提出了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从专业知识上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上,优秀语文教师应具备语文教育、教学、教研和创新的能力。师范类院校应该紧随时代步伐,完善免师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语文教育人才。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针对项目主题,笔者对已有的研究培养方案的资料进行整理,了解研究现状。其次对各校的语文免师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条件所限,笔者以南方三校(华中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以下简称师大1、师大2、师大3,顺序并不对应)的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文本。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问卷和访谈问题进行调查。问卷针对三校11级-13级部分语文免师,共回收有效问卷107份。问卷目的在于测试语文免师的教师胜任力。访谈分为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学生访谈对象与问卷调查对象相同,共计12人;教师访谈对象是山东、湖北、广东三省的在职语文教师,共计6人。访谈目的在于了解语文免师和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培养方案各部分的看法。通过分析问卷与访谈结果,总结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由此提出建议。

  三.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情况分析

  笔者将三校培养方案的构成总结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实践这三块,这三部分的有机统一又构成了三校各自整体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规格,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质量标准和水平。”三校的培养目标都由总要求和具体要求两部分组成。从总要求来看,师大2侧重于“能在中小学、教育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师大1和师大3都提出了优秀语文教师的目标,如师大3要求培养中文专业基础好、综合素质高和教学技能强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三校的共同点是在知识、能力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从知识层面来讲,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的学科知识,熟悉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等。从能力方面来讲,要求具备语文教学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而不同点中,师大1强调学生要树立广阔的文化视野。师大2强调语文免师掌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等,这与总要求相对应,倾向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而师范生特色不足。师大3强调体育的重要性,为日后长期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此外还强调免师的教育管理能力等,促使免师在更高视角审视教育。师大1和师大3都强调语文免师的师德素养,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提出这点可以引起免师对自身师德素养培养的重视。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促进免师有更多的发展可能,如阅读外文书籍开阔视野、便于出国交流等。

  就访谈结果来看,三校培养目标认可度排名为师大1、师大3、师大2。不少学生认为师大2的培养目标缺少师范生特色,而师大3的目标虽然可以给予具体的指导,但过于细致。依据阳利平建构的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标准,其实三校的培养方案从专业知识和能力来讲,设计都比较全面。

  (二)课程设置分析

  每类课程所占的学时和学分的比重,反映各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差异。综合各校课程设置,笔者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和教师教育类。在总学分上,在不统计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学分的前提下,三校差别不大,師大1和师大2总学分在140左右,师大2较低。师大3的这三类课程均采用必修+选修的方式。师大1和师大2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类与此相同,但教师教育类都只有必修课。具体到三类课程占比,通识教育类课程占比最高的为师大1(36.4%),专业教育类课程占比最高的为师大2(19.1%),教师教育类课程占比最高的为师大3(11.1%)。

  1.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一般被视为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但它“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设置通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高校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专业课起到铺垫作用。

  三校共有的必修课程可分为政治、体育、英语和计算机四类,选修则基本上包括人文与艺体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在特色课上,师大1专门为免师设置教育研究与拓展板块,要求该板块必须修4分。这说明师大1已经将通识教育与教师教育挂钩,为免师进行该类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三校对选修课的要求都是交叉互选,这适应了人才全面发展的潮流。师大3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免师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也能够有效避免免师从教热情低下、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

  2.专业教育类课程

  专业课程是指接近专业前沿、具有专业性质的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目的是为了拓展师范生专业知识面,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

  三校共同的必修课多是中文系的基础课,大体包括中国文学类、汉语语言类和外国文学类这三类课程。师大1和师大2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师大1专门为免师开设了基础平台课。在教师访谈中,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逻辑对于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对师大1开设的形式逻辑青睐有加。训练语文免师的逻辑思维,对于分析题目或者进行教研都至关重要。师大2的特色课程中最受访谈师生肯定的是写作、文学文本解读和文学批评。受访的语文免师在“培养方案中应增加的课程”这一问题下,普遍提到应增加中学文本研究及与中学对接的写作、阅读课程,这种写作、文本分析的能力,与师大2开设的这几门课是相呼应的。

  三校共同的选修课整体上集中在中国文学类和语言类。在特色课程上,首先各校课程数量差别很大,师大2有13门,师大1有42门,师大3有68门。师大1和3开设的课程更加丰富,如师大1的西方“狼”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研究,和师大3的大片批判、中国侠文化、动漫研究等课程都比较新颖。其次是师大1和师大3课程设置非常具体,如师大1的《文心雕龙》导读、《西游记》研究、金庸小说研究、“五四”思想文化、陶渊明诗,和师大3的《庄子》选读、鲁迅研究、纳兰容若研究等课程,具体到一部作品、一种思潮、一位作家的研究,有利于师范生精读作品,深入了解某一知识领域,而且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这正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急切需要的。

  3.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对于师范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教育课程应当加强与新课改的联系。从学分占比的情况来看,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分最少的。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语文免师都认为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帮助最大。师大1特色课较多,比如教师口语,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站稳三尺讲台的基础,教师口语也成为受访教师们青睐的课程之一。从开设课程(选修)的数量上看,师大2远超师大1和师大3,且所设课程多和教育学相关,不局限于语文学科。受访学生认为最实用的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是作文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案例赏析。受访教师则更加青睐德育与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辅导、语文教师形象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这几门课。值得注意的是,师大2在选修类课程中开设了教育调查与统计、教育研究方法等科研方法论课程和校本开发课程,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科研能力和开发课程的能力,适应了新时代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三校语文免师的教师胜任力的调研结果显示,师范生们在三个方面的教师胜任力明显不足,一是教研能力,除师大2在这一问题上“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两项总占比超过50%之外,其他两校均在50%以下。二是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能力,三校师范生在这一问题上“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两项总占比同样不超过50%。三是设计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三校在这方面课程比较少,导致师范生在这方面能力不足。

  (三)教育实践分析

  1.教学能力训练课程

  教学能力训练课程最主要的就是训练师范生的“三字一话”,它在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基本教师技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师大2明确规定要学习教师语言和书写技能,但师大2并没有以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提高教学能力,在实际实施中仅以“三字一话”的考试结果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获得学分的依据。师大3不仅开设了口语、书写能力训练的课程,还增设了音乐、美术基础能力训练等课。三校对于教学能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视,但是相比而言,还是师大3走在了前列,它不仅将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到了实处,还进行了拓展延伸。

  2.教育见习和实习

  在教育见习的课时分配上,师大1最为重视,共有两次教育见习,合起来长达一学年,师大2虽然有学分设置,但因安排不明确容易导致零实施情况的发生。接受访谈的湖北杨启金老师曾明确表示,可以采取见习加实习的模式,这样更利于增加学生们的教学经验。教育见习对于摆正自身定位、加强自我认知、提高免费师范生对于教师技能的重视程度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教育见习能为实习打好基础。对于见习期遇到的问题,学生也能及时得到一线老师的解答。所以笔者认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为教育见习留有一席之地。

  而针对教育实习,首先在开课学期上,师大1、2皆是在大四上进行教育实习,而师大3选择在大三下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时长上,师大l和师大3有明显优势,长达18周,但是两者相比,师大3教育实习的学分比重高达18分,由此可见师大3在教育实习上更为重视。师大2的时长只有8周。从学生访谈的情况来看,41.67%的同学希望在大三下进行实习,33.33%的同学选择在大四上进行,25%表示二者皆可,所以关于实习时间安排的意见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在实习时长上,有83.33%的同学更倾向于长达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同学生访谈情况类似,在时长设置上有66.67%的老师表示希望实习能达到一学期,湖北的畢晓燕老师表示最短为两个月,但还是尽可能达到一学期。傅钢善等人认为“可以在教育实习的时间上做出适当调整,一方面可以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如可将教育实习时间由三个月延长至一学期”,广东曾伟金老师说“18周的实习能真正锻炼学生的上课操作能力,一个老师应该要完整地了解学生在一个学年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山东的张翠霞老师也认为实习生们可以在一学期里完整地跟完一册课本。

  (四)培养模式分析

  1998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人才培养模式被首次定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据此定义,我们对从大一至教育实习结束的这段时间的三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归纳整理。

  师大1是“2+1+0.5”模式,“2”是指前两年专业教育类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同时开展,总体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1”是指第三年教育见习、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实践类课程比重加大,“0.5”是指大四上的教育实习。师大2是“2.5+0.5+0.5”模式,“2.5”是指大一至大三上专业教育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同时开展,总体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一个“0.5”是指大三下语文教学设计、微格课程等的加入,实践性增加,第二个“0.5”是指大四上的教育实习。师大3是“2+0.5+0.5”模式,“2”是指“2”是指前两年为专业教育类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同时开展,总体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一个“0.5”是指大三上语文教学设计、微格课程等实践性课程增加,第二个“0.5”是指大三下的教育实习。将三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笔者发现专业教育类和教师教育类课程上师大2较其他两校有时长上的优势,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上师大1和师大3更有优势,教育实践开始早且周期更长。三校在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各自的特点,即师大3更注重教育实践,师大2更注重理论学习,师大1则介于兩者中间。

  四.优化建议

  (一)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生特色,强化目标指导性

  作为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要尽可能多地体现师范生特色。同时,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的制定就不能过于细致。笔者认为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尽量和中小学教学的各方面结合起来,但是在体育等方面不应作过分详细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合理设置各类课程,严格学时学分要求

  1.专业教育类

  (1)加强逻辑思维培训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免师不仅在今后的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中会用到,而且在中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建议各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学习师大1开设形式逻辑等相关课程。

  (2)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中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成为必考题。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教会学生系统地进行文本解读就是重要问题。因此让免师在大学期间掌握一套文本解读的方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借鉴师大2开设文学文本解读等系列课程,为师范生解读文本提供理论的引导,同时建议增设中学语文名篇选讲等相关课程,为师范生提供文本解读的范本。

  (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温儒敏先生在谈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时说,“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中小学教材面临改革,传统诗文篇目增加,因此语文免师的培养方案要继续重视古代文学课程的开设。

  (4)合理设置专业教育类选修

  宏观的课程更容易让学生把握某一类文学的整体结构和发展脉络,而细化的专题不仅可以让学生较为精通该领域的知识,而且也教会学生专题研究的方法。师生访谈结果显示,更为细化的课程设置(古代文学)广受好评。笔者建议,在必修课已经充分学习了古代文学史的基础上,选修课中可以多增加以某一本书或某一人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

  2.教师教育类

  (1)严格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应凸显师范生特色,因此教师教育类选修学分应该单列一类,不能夹杂在专业教育类选修课程中间。这样就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基本教师素养。

  (2)适当增加选修课种类

  据教师胜任力调研结果,语文免师在教研能力、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能力、设计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这就表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学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当增加与中学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才是必然趋势。在此师大2的此类教师教育选修课种类丰富,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三)教育实践:抓好教师基本技能,拓宽教育实践渠道

  1.切实练好教师基本功

  “三字一话”是教师站稳三尺讲台的基础。但有的学校却仅以考试等级的高低判定基本技能学分的获得与否,而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上也有所欠缺。笔者以为“三字一话”的相关课程要列入教师教育类必修课,还可以开展不同难度等级的系列课程,从而切实练好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

  2.畅通教育见习渠道

  教育见习是教育实习前的观摩学习,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实习的效果,缩短实习生的适应时间,笔者建议将教育见习安排在实习之前,时长约为一学期。同时,为了保证教育见习的顺利开展,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周边中小学的学校资源,为师范生畅通教育见习的渠道。

  3.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通知》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并且结合此次师生访谈的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教育实习的时长最好设置为一学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