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对待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期而遇的教学意外。认为要善待预设、肯定质疑、重视引导,只有如此,方能使简单的45分钟再不简单,面对随时会出现的“意外”,才能出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意外 善待预设 肯定质疑 重视引导
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一看练习中论述类文本《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文章比较浅显,大家的得分率还可以。但语文成绩一向突出的谈颖同学第一小题竟然得O分(总分6分,大部分学生得4分),我们共同分析一下。
(投影学生答案:文章首先举林黛玉、老王、金岳霖的例子,引出“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的中心论点;接着借助设问自答的方式来阐述观点,具体到写出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最后总结强调观点,提出写出人物个性有许多方法。)
师:我们来看一下原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谈颖同学,你先发表看法?
谈颖:我比较困惑,我自认为我的答案较好地体现了论述类文本论述思路的答题范式,最多就是“借助设问自答的方式”表述不怎么好——答题时有一种比较纠结的感觉。(声音不高)
师:哪位同学帮助分析一下,好吗?
生1:她的答案的第一点不对,看得出来,她也将第一段作为了第一部分,但文章开头并不在于举例,更没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而在于告诉读者什么是个性,即揭示个性的内涵;文章的结尾也没有强调观点,只是指出阅读与写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还有许多其他艺术手法。
师:这位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那本文的观点在哪儿提出的呢?
生1:开头肯定没有提。
生2:文章的标题。
(谈颖同学脸憋得通红,突然站起)
谈颖:老师,我认为这篇选文的标题有问题,这个标题观点很明确,态度很鲜明,就是“要”,而文章并没有写到其必要性。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师:你说得对!这大概就是你做题时“纠结”的原因吧。那——可以将标题进行怎样的修改?
谈颖:把“要”改为“如何”,行吗?
师:可以,因为文章的重点就在“方法”。大家还可以想一想,如果选文的标题不改,文章的内容需要作怎样的改变呢?
生3:我认为,选文的第一段已经涉及写出人物鲜明个性的重要性了:“才让人们牢记。”但这仅仅是个引子,引出“个性”。不妨可以在第一段后补上论述其重要性的文字。
师:有必要。
(有同学举手)
生4:有没有可能这是一篇文章的节选,而命题老师没有标注?
师:何以见得?(教师始料未及)
生4:因为少了一个部分,常规议论文是三个部分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篇选文就是一、三两个部分。
(不少学生点头赞许。有学生在翻苏教版语文教材)
师:是不是还有同学在找发现的依据?
生5:老师,这篇选文来自苏教版语文必修三,61-62页,只不过稍有不同。
师:看来我们同学对教材还比较有印象,那我们不妨就比较一下,看试卷选文和教材究竟有哪些不同,好吗?
生5:标题不同。
生6:原文的第一段没有了。
生7:标志性的词语“首先”“其次”“第三”没有了,“第四”换成了“还有”。
生8:教材的“第三”部分,把观点性的语句“要写出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后移了,变成了第二句:“写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就要写出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
师:那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这几处不同吧。首先,关于文章标题,试卷选文的标题已经分析过了,不再重复。教材原文的标题是否恰当呢?是不是也“文不对题”呢?
生5:我认为作为一篇“写作指导”,“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这个标题与下面的文章内容是一致的。而且被命题老师删去的第一段“什么是个性……”就是提出了问题,接着比较简洁地分析了其重要性,即分析问题;然后重点谈了如何写,即方法。可以说结构完整。这个标题是可以的,比较朴实。
师:老师先帮助解决命题者为什么删去第一段:这道题目“论述思路”命制的需要。为什么要删除几个标志性的词语?是为了不让我们同学“一目十行”,分析文章思路要稍微用心些,这也是命题的需要。那原文“第三”部分的修改,好不好呢?
生8:我认为,既然没有了序列性的标志,选文这样的修改反而使文章更加衔接自然,适当的转换改变了生硬的排列。我们在议论文的习作中,也应当学学这样的技巧。
师:分析得很好!(其他同学鼓掌)
生9:老师,我认为教材原文好像也有不妥的地方——
师:噢,你谈谈看。
生9:文章的“首先”和“其次”部分可以合并起来,这两部分谈的是怎样才能“写出人物鲜明个性”,而且,就创作而言,熟悉生活是感受生活的前提。
师:你这么一说,勾起了老师几年前读这篇写作指导时感觉,“英雄所见略同”啊。那我们能不能就帮教材编者做点简单的修改?
(学生在课本上行动起来。几分钟后,陆续有学生提供,教师筛选、投影了一份修改稿——
怎样才能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是写出鲜明人物个性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敏捷的大脑和一颗敏感的心,否则,就无法认识人物,更不可能写好人物。了解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是写好人物的基础,作者要借助一双慧眼观察生活、熟悉生活。杨绛不留心观察,是写不出老王来的,哪怕老王天天在他面前转悠;高尔斯华绥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格斯拉兄弟的,哪怕格斯拉兄弟整天坐在他面前。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正是因为作者对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尊重和爱,高尔斯华绥《品质》中坚守制靴和做人品质而最后被饿死的鞋匠、杨绛《老王》中身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三轮车夫等底层人物才会如此真实感人,才会个性鲜明,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endprint
师:没有想到,一道0分答案竟然演绎出这么丰富的内容。刚才这段时间,我们有哪些收获?能不能归纳一下?
生10:对于语文阅读题的解答,不仅需要范式,更需要读懂文章、深入理解文章。
生11:对于文章标题的修改和认定,让我们知道了作文拟题的重要性,标题统帅全文。
生12:对于论述思路的分析与思考,让我们知道了议论文写作怎样才能做到结构严谨。
生13:试卷选文的修改和我们对教材原文的修改,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怎样使文章更加顺畅,更提醒我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道出了我们大家的收获。我还想补充一点,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我们同学的质疑精神,不唯书,不迷信资料甚至教材。学贵有疑,学方能成!
教学反思:
这是昨天一节高二语文习题讲评课的一段,回顾课堂生成的过程,尽管我在几处“意外”出现时没有完全手足无措,但课前的预先设计与课堂的实际流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原本几分钟就可以解决的一道小题却意外追加了解题方法的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严谨和语言顺畅、文章甚至教材的加工修改等内容。课堂教学活动中,面对“意外”,要注意些什么?
1.善待预设。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我们大都追求亲如一家,教师的准备与课堂的进程、教师所想与学生所得一致;但更多的时候往往是路径不一,有时甚至南辕北辙。任何一位负责任的老师,课前的备课总是充分的,总会精心预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等。只不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很少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因为,教学活动的过程随时会出现一些我们始料未及的智慧火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关注。课堂教学既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更需要有智慧的生成,绝不能把“生成”看作是预设的“机械操作”,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在生成的课堂中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并转化为教学资源,机智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借以达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效果。“意外”出现时,预设不能教条,需要善待。
2.肯定质疑。课堂教学中的设疑与解疑,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我们的教学内容甚至教材产生某些方面的怀疑,心平气和、饶有兴趣地接受与解决则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智慧。怀疑是一门学问,是建筑在深入思考基础上的追求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的有价值的质疑,如果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那就会产生“喜在课堂,功在一生”的效果,这种怀疑精神不仅是一种治学之道,帮助学生在一个个疑问的产生与解决中掌握方法,求得真知,更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品德与操守,成为学生追求真理、立身行事的精神支柱。课堂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有价值的质疑产生时,教师都要重视,需要放低自己的身段,通过师生、生生对话等方式,或自己解惑,或学生释疑,努力做好一个确定对话思维方向的组织者。“意外”出现时,质疑不是旁逸斜出,需要肯定。
3.重视引导。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和恰当引导,是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的重要责任,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就是借助对课堂生成过程中的活的场景的处理体现出来。教师在引导时,首先应关注引导的方向性,以精彩的点拨作为“激起千层浪”的石子,而不应是简单的投石问路或抱着石头过河,如果方向出现偏差,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越引会让学生越茫然;其次,要关注引导的有效性,性价比高的引导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合理思考;第三,要关注引导的适时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不要在学生初步思考前就引导,从而引而不发,也不要在肤浅的问题或不是问题的问题上过分引导,进而浪费时间。教师的引导要努力做到顺应情况,指明方向,巧设坡度,把握深度,控制难度,确定高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厘清误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外”出现时,引导不是就事论事,需要重视。
简单的45分钟并不简单,面对随时会出现的“意外”,需要智慧,方能精彩。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