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咖啡、可可之不同,不仅仅是成分、品质、口味、来源等表面因素的差别,更重要在于采制、饮用方法乃由此积淀于各族人民心中特殊的生活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于是三者有了文化界限。同时茶作为中国人“开门七件事”之一,这本身已超越了一般饮料包涵着深刻的文化意味。
茶被人发现、种植、制作、饮用、品茗以及由此而生的茶友、茶具和不同的饮茶境界等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包涵了三个层面:一是它的表层,这是由茶叶的种、采、制、饮茶的器具等构成的物质层面;二是它们的中间层,这是由种、采、制、饮的茶法所构成的心与物的结合层面;三是它的核心层,这是由品茗而积淀的文化心态及生活、审美情趣所构成的心理层面。茶成为世界性的饮料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一、文化的漫长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是茶走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开端。“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先炙合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是现知最早的制煮、饮茶方法,茶作为一种日常饮料出现了,但茶饮风气远未普及。茶还没有象充满悲剧意蕴的酒那样成为魏晋士人的精神寄托物,因为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权力更迭之频繁、上层斗争的残酷,连门阀士族中的名士也一批批葬身政治旋涡(如谢灵运等);即使一代帝王也难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人迹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的惋叹。追求长生,饮酒任气,高谈老庄,纵情享乐,潇洒不群——构成了魏晋士人多面人格特征,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魏晋风度”。此时“茶”的特性不可能适合士大夫这种矛盾的心境,故魏晋南北朝之世,茶事虽盛,但它的内涵仍停留在茶文化的第一、二两个层面,还没渗入士人的内心世界,积淀于他们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中,一句话,茶文化的端倪已现,但未真正诞生。
二、茶文化的诞生期:中唐茶文化的真正诞生在中唐。
其一:历史大转折与文人心态的转型。
安史之乱,兵祸四起,对于尚沉缅于恢宏豪迈盛唐之音的士大夫们来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士人很少象韩愈那样意志坚定,仍恪守传统的济世人生观,大多数人在寻求心灵空白的填充剂。此时,在中国宗教史、思想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不讲究坐禅、苦行,只讲“顿悟”的惠能派禅宗说迎合了当时士大夫的心意。
“天皇后,诗人多——寄兴江湖僧寺”在促成茶文化诞生方面起了关键性作用:首先开元中大兴禅教,茶令人不寐,利于坐禅;其次,茶的品行与禅意真髓有深刻的一致,只要遵从本心,一切外在清规戒律都是多余,比以往佛派更追求清静自然的情趣。再看茶的“性格”:茶性寒,最能解热,清心脱俗,清除烦恼。中唐后大量咏茶诗十之八九与禅、僧有关。“诗佛”王维安史之乱后复官,常以禅颂为事,茶饮成了士大夫追求禅境的最高寄托。茶文化的三个层面:业茶、饮茶的器具、方式及心理积淀在中唐之时融合了,茶文化由此真正诞生。
其二: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真正诞生的最好象征。
上元初(公元760年前后),陆羽著《茶经》三卷,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中唐时茶文化真正诞生的具体体现无疑是《茶经》的完成。首先,它用“茶”这一统一名称取代了以往各时代、各地区对茶的诸多称谓;其次,《茶经》所说“或云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的饮茶方法,把茶从药用的渊源及影响中彻底解放出来,倡导了一种清纯自然的饮茶方法;再次,《茶经》述茶之源、具、造、器、煮、饮、出、略、图,不仅详细论证了业茶、饮茶的各方面的程序要求,而且还强调茶饮是一种高雅而节俭的生活方式,道明了茶的品性及茶饮所应具有的境界是“精行俭德”,“亦儒亦佛”,“高风味有余”的禅性性格代表了中唐兴起的茶文化的最深层的内蕴,陆羽堪称中国茶文化的鼻祖。
其三,饮茶风气的形成。
士大夫在茶中发现失落的自在世界而咏茶,陆羽倡导一种自然高雅的饮茶方法,加上交通发达后江淮茶叶的北运,中唐饮茶风气迅速普及。一方面形成专门的贡茶制度,中国茶叶生产进入新阶段;另一方面,饮茶之风已不再局限于宫廷,上层士族和少数地区,而是遍及整个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百姓;再者士大夫普遍饮茶、爱茶,咏茶诗大量涌现,其中尤以皎然、皮日休、陆龟蒙等为多,这是茶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以赋诗、唱和为主内容的“茶会”、“茶宴”出现,并为士大夫所热衷。足见茶之于中国文人的生活,审美情趣之深刻影响。
三、茶文化的繁荣期:宋朝
茶文化的繁盛是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一、宋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茶文化的繁荣。
宋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宋代茶文化繁盛的根本原因。市民文化兴起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宋代尤为突出。经济地位上升的城市工商业者逐渐成为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有独立的审美观念和娱乐爱好。热爱世俗生活,容易接受形式新颖的文化生活,茶成为这个新兴阶层喜好的享用品。这个阶层也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宋代茶文化的内涵,造就出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肆文化。
其二、茶肆文化是宋朝茶文化繁荣的代表。
北宋东京的茶肆与前朝相比,有了较大发展。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汴京城内的闹市和居民聚集之处,各类茶坊鳞次栉比。可见,北宋时的茶肆文化已经诞生于各茶肆之中。
南宋时临安的茶馆融合了南北茶馆甚至其他文化的一些特点,推动茶肆文化很快地发展起来。
临安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字画”,在店堂内“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门面”,颇有几分风雅。而茶肆除了卖茶外,扩大了经营范围。《都城纪胜》有这样的记载:“茶楼,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又有一等专是娼妓弟兄打聚处;又有一等专是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处,谓之市头。”市民文化的兴起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而重要的意义。
其三,推动宋代茶文化繁荣的几股势力。
一是贵族阶层的大力推动;二是文人雅士的推波助澜。
在宋代,贵族阶层对茶的把玩挥金如土,对茶文化的推动作用很大。具体主要集中于茶品的创新、赠茶的普及和器具的发展上。
宋朝重文轻武,士人的社会地位较高,生活优裕。他们对茶很热爱,虽在政治影响、经济实力上无法和贵族相比,但他们以诗词歌赋书画的形式来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宋代诗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所作茶诗内容广泛、数量颇多。至于茶画,刘松年的《碾茶图》、赵原的《陆羽烹茶图》等流传至今,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品。文人雅士提高了宋代茶文化的水准,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正是有了这几股强大的势力做后盾,才有了茶文化在宋朝的繁荣昌盛。
四、茶文化的衰退及重新兴起期:清朝——现代
清代后期,我国的茶叶生产随社会经济的衰退而渐衰落,茶文化也相对处于一段停滞时期。
直至20世纪50年代,茶叶生产制作才迈出了新的一步,茶文化也出现了新的局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茶文化的再次兴起,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尤广东江浙一带,茶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广州人从过去只开早茶发展为早、午、晚三个茶市,几乎所有食肆,包括宾馆、饭店、酒家、大排档都开设茶市,茶饮成为广州人特色饮食市场之一。现在,茶市成为了亲朋相聚、交流思想的主要社交场所,也是紧张生活节奏的有效缓冲。“一盅二件”(广州人叹茶时泡上一盅香茶,一口口慢呷,再配上两件精美的点心细细品尝),一份报纸,坐几个小时,边吃边看边聊,多么惬意,广州人把这样的茶市称为“叹茶”,现在这种泡茶习惯己从沿海地区慢慢传入内地。
习茶其实是一种生活情趣艺术,通过习茶,营造了一种清雅、和谐、谦让、友好的文化氛围。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调适心理,化解矛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茶可以洗涤尘烦,在于使人把心防闲,涤荡性灵,保持心境中的一点清纯之气。饮茶的哲学在于使人轻松,宁静自在,即可在清香中自得其乐,亦可与人共同分享,借清茗做心灵沟通。习茶,以追求内心的品德修养为宗旨。
“和、清、静、怡”是中华茶道的精神,茶文化是一种艺术的精神,品茶的过程也是心性修炼的过程,茶的要旨就是——以茶修德。终究是要使人心、道心、茶心统而为一,此为茶的真趣,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张瑞静,平玉霞,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