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关于写作教学,前人早有“放”与“收”的论述。从学生写作的角度讲我们鼓励学生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写作课堂是师生交流写作思想的重要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写作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课上也应处理好“放胆教”与“小心教”的关系。
关键词:写作 放胆文 小心文 放胆教 小心教
通常情况下,谈到中小学写作课堂中的“放”与“收”,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我国古代作文教学中的“放胆文”和“小心文”。的确,从学生写作的角度讲,“放”与“收”可以理解为“放胆文”与“小心文”。但事实上,写作是教师教和学生写的一个相互交往的过程,因此,不能单纯地从学生的角度将“放”与“收”理解为“放胆文”和“小心文”。从教师作文教学的角度讲,“放”与“收”也可以理解为“放胆教”与“小心教”。以下,我将分别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探讨一下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放”与“收”。
一、从学生的角度讲——“放胆文”与“小心文”
1.古代一些教育家有关“收”与“放”的表述
苏轼认为:“凡文字少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
欧阳修认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收节。”
谢枋得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一一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人纯粹。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王筠认为:“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蹑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
从前人的种种表述来看,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应从“胆大”开始,写“放胆文”——久而“收柬”,渐渐学会写作“小心文”。1962年,张志公先生直接将这一作文教学方法概括为“先放后收”。这不仅是对我国古代作文教学经验的一种总结和概括,也是指导我们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2.对“放”与“收”的理解
南宋谢枋得编著的《文章轨范》分为“放胆文”和“小心文”两部分,这实际上是从学生写作的角度去理解“放”与“收”。在这一意义上,“放”应解释为在学生学习写作之始,让学生打开思维、展开想象、放开手脚去写,而不应对其施加束缚;“收”应解释为在学生大胆地写下心中所想之后。再从形式和内容方面引导其将文章写得愈加精致。对于“收”和“放”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我们可以看出,“放胆文”和“小心文”实际上是学生“放”着表达和“收”着表达的结果,这一结果的呈现方式可能是书面形式,也可能只是口头形式。
3.为什么要“先放后收”
中小学生学习写作之初应先“放”,首先是由其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生天真烂漫,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充满好奇,想象丰富,能以自身独特的视角表达对身边事物的感受。此时,如果对他们的表达方法和内容施加约束,很容易使他们不敢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其次,是由人类学习的普遍规律决定的。人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以各种写作方法、技巧来约束学生,势必违反了人类学习的规律。因此,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写“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过程,要给学生的写作以积累经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其慢慢领悟“小心文”的写作方法,耐心地等待其写作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我们鼓励学生“放胆”为文,但在其完成某个特定的作文训练过程之后,也必须对其“收束”,这种“收束”不仅要体现在内容方面,也要体现在形式方面,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教会学生“小心”为文的必须环节。我们允许学生大胆写出心中所想,但在“收”的过程中也要逐渐引导学生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得越来越贴切、越来越精彩,要逐渐引导学生不断规范文章的形式。只有在学生“放胆”写作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收束”,学生才有可能由写不拘陈规的“放胆文”渐渐过渡到习惯于写思虑周详的“小心文”。
4.怎样“先放后收”
要对学生进行“先放后收”的写作训练,首先要保证学生要有生活素材的积累。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积累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可写之处。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的积累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受拘束地写出心中所想,最好也能和学生一起写,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由写作“放胆文”到“小心文”,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专门的写作教学技能。教师会写,才能给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范文参照;教师会教,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写作“小心文”的方式、方法。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写出心中的真情实感,要善于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要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之处。为了增加“收”的效果,可以和学生一起交流范文,展出学生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互相评点作文,或采取其他一些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小心文”的精妙之处。
“放胆文”到“小心文”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忌急于求成,而应允许学生慢慢进步,“先放后收,以放为主,放中渐收”。
二、从教师的角度讲——“放胆教”与“小心教”
这是从教师如何教学生写作的角度去理解“放”与“收”的关系。“放胆教”即是“放”,“小心教”即是“收”。
1.什么是“放胆教”,什么是“小心教”
学生写作的“放胆文”和“小心文”是学生写作的结果,教师“放胆教”和“小心教”说的是教师在作文课上教学的内容、风格,它不仅蕴含了教师内隐的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外显的教学方式。“放胆教”,可以理解为教师敢于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构思作文内容;敢于突破陈规教条,大胆地改革作文教学形式;敢于走进学生、融入学生,大胆地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小心教”指的是教师在“放胆教”的同时,要保持严肃认真的心理和态度,要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慢慢学会“小心”作文。“放胆教”与“小心教”的前提,一是要求学生“放胆”写,乐于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二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写作教学课堂的能力,能恰当地处理“放胆教”和“小心教”的关系。endprint
2.为什么要“放胆教”,为什么要“小心教”
“放胆教”和“小心教”作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放”一“收”的两种方法,首先对于教师自身作文教学技能的增长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对于这一作文教学原则的运用,也可以适当、巧妙地迁移到语文听说教学训练、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甚至其他科目的教学中,进而帮助教师树立独特的个人形象,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很多时候是榜样,是模范,也是权威。教师的“放胆”教学和“小心”教学是会逐渐被学生感知、接受和理解的。因此,教师更应该端正教学态度,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努力融入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摆脱权威的刻板印象,“放胆”教学,用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的教学技能启发学生的灵感,帮助学生“小心”作文、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学生效仿的正面榜样。
3.“放胆教”和“小心教”的方法
概括地说,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放胆教”和“小心教”的原则,可以概括为要“放”之有据、“放”之有法、“放”之有效,也要“收”之有据、“收”之有法、“收”之有效。
“放”之有据。这里说的“放”,指的是“放胆教”。学生学习写作之初写作“放胆文”时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放胆教”也可以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学生那样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作文训练或者还没有完全掌握写作的要求和技巧。语文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在语文教学中遵循语文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能且必须在一定的依据的指导下“放胆教”,而这个依据,就是语文作文教学、教育心理学等专门的教育、教学知识。
“放”之有法。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放胆”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扬长避短,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但是,由于学生群体、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气氛,如有些班级的同学在课堂上敢于展示自己、乐于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而有些班级的同学则可能害怕表现自己、为了避免课堂上犯错误而不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这时,教师更应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灵活地调整“放胆”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想法,努力使学生配合并参与到自己的“放胆”教学中。
“放”之有效。与传统作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相比,“放胆教”是为了使师生共同参与到作文课堂的建设中,努力使作文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放胆教”之前。必须对作文课的教学效果有一个科学的预期;在“放胆教”时,必须能灵活地使用教学技巧,使作文教学努力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在“放胆教”之后,必须及时、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反思和总结。对照预期效果,总结成功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收”之有据。这里说的“收”,是指“小心教”。“小心教”同“放胆教”一样,也必须依靠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个依据,可能是教育、教学原理,可能是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也可能是教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反思所得。
“收”之有法。“小心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放胆”进行作文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为了将教学的内容与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好地融合,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应对课堂上可能的突发状况,要善用教学机智。
“收”之有效。无论是“放胆教”还是“小心教”,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还是要慢慢教学生由写作“放胆文”到写作“小心文”。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的“小心”教学是否有成效,也应以学生的“小心文”写作能力是否进步为重要衡量标准。如有效,教师应认真总结“小心教”的成功经验;如无效,教师也应找出原因,认真反思,及时改进。
总的来说。作文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的一个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中的“收”与“放”也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理解。学生作文,终须由“放胆”入“小心”;教师教学,则应将“放胆”与“小心”有机结合,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