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落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在词作中的出现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惜春伤春、感叹时光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情怀。而在这些含有“落花”意象的词作中,则又以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晏殊的词作所最为人称道。但由于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李煜词中的“落花”一悲到底,往而不返。晏殊词中的“落花”却哀而不伤,入则能出。其二人词作中的落花意象各有造诣,又殊途同归。但二人词作皆是由心而发,情思深微。
关键词:晏殊 李煜 无常落花 沉痛悲哀 节制圆融
“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名曰词。”意象则是词人在词中反映自己心境的重要依托手段。而落花意象则是我国诗词中较具特色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于楚辞,在唐以前一般用以咏吟春天美景和表达喜悦之情。至唐末时,借落花意象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诗词作品开始出现,并趋于成熟。到了南唐李煜和北宋晏殊时期,其二人词作中的落花意象又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内涵。
一、李煜词中的落花意象
(一)李煜前期词中的落花
李煜前期词作共有二十三首,其中带有落花意象的有七首。分别是《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清平乐·落梅乱如雪》《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喜迁莺·片红休扫尽从伊》《阮郎归·落花狼藉洒阑珊》《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和《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
从后主前期这七首带有落花意象的词中可以看出,李后主词中的落花,是具有一种特美的。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再有,后主前期词中的落花还带有一种雅致的唯美和一种闲远悠扬之感。李后主,一往情深而又复灵心善感,对人事,对自然,莫不如是。词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笔下之词,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往而不返的缠绵。词之高低,在乎取资于精美事物,而造成要眇意境。后主前期落花之词,已极近于此。
(二)李煜后期词中的落花
李煜后期的词作共有十三首,其中带落花意象的有两首,都是他入宋后所作。此时的后主在领略了帝王之尊,皇族之贵,生死无常,荣哀倏变,已身系囚徒之后,悲深痛极,其作品中亦充满了哀音。看他的作品《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尽也,天上人间”,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道:“此首贻后主绝笔,语义惨然。”在此词中,流水已尽,落花已尽,春已尽,此处的落花意象,带给我们一种凄然欲绝的感觉,也使人不禁猜想,是否人亦将亡。后主后期词中的落花,含蕴深厚,一气旋折,意沉痛而量极重,令人读之有如危石下坠,其词托意婉曲,却又韵味渊厚,感怆深至,实为无双佳作。
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
(一)飘逝落花中的无常感叹
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一年四季万事万物的变化,最能激起诗人的创作灵感。而落花这一可以显示世间胜败荣衰的客观事物,则成为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较佳题材。
这一题材在晏殊的词作中也俯拾即是。但晏殊词作中的落花却是独具匠心的。他善于用细腻精巧的文笔将花瓣缓缓滑落的姿态鲜明地呈现于我们眼前,又能以简短准确的词汇描写出无奈、哀怨、惆怅等复杂的情绪,从而表现出一种更为深切细致的情感。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晏殊对于无常落花的细微描写中,能使人感受到了悲哀,但却并没感受到一悲到底痛苦至极的挣扎。相反,晏殊带给我们的还有一份对美好人生、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一丝埋于心底的希望。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晏殊在对飘逝落花的描写中加入一种儒学的圆融。使其词情中有思,富于理趣,在引起不同时代人们广泛共鸣的同时,又融入了其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并创造出一种独有的悠远意境。
(二)娴雅落花中的富贵喜悦
晏殊词中的落花并不都是哀婉无常的,也有一些是喜悦之作。例如《蝶恋花·紫菊初生朱槿坠》中的“紫菊初生朱槿坠,月好风清”,这也是一首祝寿词,写于秋季,同样也出现了落花,但却并未给人以任何孤寂之感。相反,此词以秋为背景间或以落花成境,造成了一种清疏高朗的境界。借用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话就是:“不但娴雅富丽而且更有着一份清新之致。”这里的落花不但脱去了惯用的无常伤春情态更突显出一份自然之美,是作者娴雅冲淡心境的外在体现。由此细细一品,便更觉得比起一些庸俗的应和颂词,此词颇具风姿。
三、李煜与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对比
(一)李煜前期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
想要对比李煜前期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就要先了解他们二人的精神气质。他们二人都灵心善感并思维深细。然而在这相同之中却又有各有特色,后主是用情至深,不能自遣。晏殊则为珠圆玉润,入则即出。所以他们二人虽都深陷于词中的哀乐,却又有各自的殊异。然而,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晏殊和后主二人,恰好如此。有词为证,晏殊《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这首词写的是秋日宴饮,词人借此感叹光阴的易逝,并倡导宴游的人们都应该及时行乐。此处虽出现了落花意象也有感伤的情怀,却怎地也无法将其与悲哀所联系。湖面、西风斜日、荷花尽凋,一幅清晰又富有特征的秋景跃然于纸上。少了几分浓愁,多了些许清朗。晏殊的落花,哀而不伤,情而有止。再看看后主前期的作品《喜迁莺》“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这首小词,是写梦回后的怀思。其间缠绵悱恻,一往情深。春晚飞花,乱红一片。眼前的纷乱激起了词人内心的惆怅孤寂,人花共运,芳讯难求。梦中的温馨和现实衰败的落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越加表现出词人的孤单寂寞。后主的梦境与人境交织,亦幻亦真,用情真挚。
后主前期词中的落花有着与晏殊词中落花相同的典雅雍容,然而,一个为皇族贵态,一个是宰相雅韵。前者放而不收,纵情自如,后者低回返复,以理截情。李煜的落花是一种人间极致的唯美,晏殊的落花则呈现出一份儒者的圆融。二人的词作可说是各具千秋。
(二)李煜后期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
李煜后期词中的落花和晏殊词中的落花,其不同之处,在此先略说一二。后主后期词中落花,如水之托故流而成新道。晏殊词中落花则如平湖受风,多妍美之姿。一个是浑然天成,一个为精工细琢。后主以情,故蕴籍空灵。晏殊重理,而深折透辟。读后主词中的落花,如食甜桃,入口就能感到甘芳盈颊,使人沉醉良久。而晏殊词中的落花,则像吃橄榄,初尝时只觉得生涩,细品过后才发现回味隽永。但后主的落花,其弊病在于一哀至底无可反复,少了几分反思。晏殊落花弊病则是过于谨慎,缺了一些任情。二人有关落花的词作,论至如此,已现大体。若要更进一步的研讨,就内容而言,后主写落花是借落花写情,以情动人。晏殊写落花则想以落花引理,借理达意。
四.结语
“诗穷而后工”,只有饱经忧患才能使一个人变得深刻,而只有达到这种深刻,才足以写出优秀传世的作品。王国维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说的词是以有境界为最好,李煜和晏殊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都是五代北宋词中的独绝者。并且感物之情,二人无异。而词中凄迷灵透,幽约怨悱的境界,李煜有,晏殊也有。所以,若要论其二人的优劣,不免唐突。不同时代不同词人的词作自有其独到的价值,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能够以此灵思美感打动世人的,当归佳作。词是人心物象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借词作为途径来传达美与深省的词人,更是词人中的翘楚。晏殊和李煜在词作方面,均有卓异的造诣,二人的词作并行不悖,也可说是殊途同归,这即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要旨。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叶嘉莹,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4] 叶嘉莹,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5] 王仲闻,无名氏.南唐二主词校订[M].中华书局,2007.
[6]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7] (宋)晏殊,晏几道(著),张草纫(笺注).二晏词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9] 晏殊(著),吴林柕(校笺).珠玉词[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