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屑 麦秸 碎石袋
也许是年复一年,闭塞单调的生活早已消磨了年轻时代的新鲜感,也许是一路劳顿,疲惫的身心近乎麻木,难以感受应接不 暇的异国风彩,所以刚到美国倒看不出太多的美妙与神奇。
然而一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到达弗吉尼亚(VIRGINIA)州的头几天,住在一个叫雷斯登的小镇。早上出门,就在寓所前边的马路上走走。走着,走着,我忽然发现所有寓所前边草坪与台阶相间的空地上,无论是种上几株鲜花还是几棵小树的,都有黄乎乎或黑乎乎的木屑覆盖着,就像摇篮里的婴儿被细心的妈妈盖上了床厚厚的软软的碎花棉被。
这里是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居住区。小区四周没有农田,全是森林(弗吉尼亚州森林覆盖面积为50%)。沿路走下来,我又发现公路两边动过土的空地上全都铺有一层麦杆,一些野花野草便从还没有完全风化或腐烂的麦杆缝里探出头来。这些通往高速公路的乡镇公路蜿蜒几十里,两边空地上不是人工铺就的绿草如茵的草坪就是受到麦杆保护正在恢复生态的草地,总之没有一寸裸露的黄土。
然而令人惊奇的还在后来。一天,我们到了离寓所不远的波托马克(POTOMAC)河畔。河两岸是原始森林,全不同于中国江河两边都有高大岸堤。走不多远就间或看见有连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粗大古树倒在水里,大概因为根部土层太浅而倒吧!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倒下的参天大树居然全为人工条理过,它们并不是根在岸而头在河,而是一律与河岸平行,用自己硕大的身躯筑起坎坎长城,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护河岸的职责!再往里走沿途也偶有高出河面、没长草木、泥土垮塌的矮堤,但这种河堤下边总会垫着一种用铁丝织成、里面装满碎石的网袋,这种网袋绵延十几米或者几十米,像巨人宽厚坚实的臂膀护围着河岸。我不禁又为此惊叹:在这缈无人烟的地方,在这绵绵无
边的河岸,居然随处都有主人对自己国土和河流的悉心护理。
二、小鹿、大雁、蓝腮鱼
住在郊外,早上散步我总爱拐上马路,朝离寓所不远的森林那边走走。一天早上,我发现公路下边的水洼旁隐约出现了两只小鹿。它们走出树林在阳光照耀下通身金黄,只有两只像树桠一样的角呈黑褐色。这是我有生以来在野外见到的最大最美的动物,可再定眼一看,它们却像仙子一样倏地消失了。我不禁怅惘若失,要是走得更近,能看清它们的面容与神情该多好!
其后几天,我便时常来森林边寻找小鹿。终于有一次,我在另外一个山坡上又看到了一只可爱的鹿姑娘悠然地在林边散步。
还有一个傍晚,就在小区西边的一块洼地,近距离地发现十多只野禽,它们头为黑褐色,身为麻灰色,喙尖项直,行动矫健。后来才知道它在美国的学名叫GOOSE,译为中文是“鹅”的意思。但看它的体形,听它的叫声,我总觉得它更像小时候经常看到的在天空中“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大雁。
市郊见到这种大雁已不足为奇,想不到后来我们到华盛顿去瞻仰华盛顿纪念碑时也见到了它们。华盛顿纪念碑是华盛顿最高的建筑,这里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所以十分热闹。可就在纪念碑东边的草坪上,一群英文名字叫GOOSE的大雁摇晃着有点发胖的身躯,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这时候,两名顽皮的小朋友跑过来,张开双臂吆喝它们,追逐它们。大雁也好象挺喜欢小孩,与他们像“赶羊”似的跑一阵停一阵,还不时地叫几声。
真没想到,来美国不上两个月就有如此多的惊喜。地上跑的,除了小鹿,我们还在家门口看到几只野兔和一只狐狸,在郊外一个高尔夫球场旁边看到一只似猪獾的动物。至于松鼠,更是随时随地都可见到。天上飞的,除了大雁,我们还在波托马克河看到不少野鸭、野鹅,更有天天听它们歌唱的各种各样的不知名的鸟儿。至于水中游的,在海湾,在湖边,我们隔水见过它们游弋的倩影,而与我们有过零距离接触的,就只有蓝腮鱼了。
小时候挺喜欢钓鱼的。那时的江南水乡,早上提一鱼竿出门,不上两个钟头,准有小半篮儿鲜鱼回来。不料二三十年后,由于环境变化,要想钓鱼,除了农民承包的“家鱼坑”就别无去处了。来到美国,到市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钓鱼。一天早上我在波托马克河边钓起一条快半斤的蓝腮鱼(查资料得知其名,它腮是蓝色,体形像鲫鱼,浑身麻褐色)。可正在这时,有几个白皮肤蓝眼睛的美国人走过来。其中一男士看到被我放在地上的鱼儿,便一边唧哩哇啦地说什么,一边俯下身子捧起鱼儿将它扔进了河里。我好沮丧,想不到到手的鱼儿被人扔到了河里,还好像受到了“你为什么虐待鱼儿!”的责备(在美国钓到的鱼可以吃,但很多美国人钓起鱼儿便马上放到河里)。
回家的路上,心里很不是滋味:对那位多管闲事,扔我鱼儿的美国朋友,是恼恨他让我失去了一顿美餐呢,还是感谢他让我明白了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地走着,却看到河边一位美国人,手捏两块面包,正撕碎了把它投向河里的鱼儿……
三、吃饭、走路、看电影
以前从未到过美国,总以为中国人活得太累,太不自由,只有美国人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可到了美国,不上两个月,就发现美国人和我们一样也有诸多不自由。
就说吃饭吧。在美国倘若有机会陪政要、傍大亨,讲究可大了;即便上一般餐馆,也有不少拘谨。
一天,我们受人邀请在一家有点档次的中式餐馆就餐。一名华裔服务生问要不要点酒水、饮料什么的。一向怕喝酒的我赶紧叫道:“不要,不要!”只惊得左邻右舍正在用餐的美国人(很多美国人都喜欢吃中餐)都扭过头来看这边,弄得我们都好尴尬。这一惊一愣地定下神来我才发现整个餐厅人还不少,可十分安静的。没有大笑声吆喝声,更没有人劝酒戏谑,与中国酒店的氛围判若两样。
美国人“走路”主要是开汽车,美国的公路密如蛛网。州际间的高速公路自然是一来一往的双向道。县级公路(依国内说法)也多是双向道,上行和下行线只有一条单车道的,中间就用一道黄线将上行线与下行线分开,上下车辆各行其“右”。
大概是受这种汽车文化的影响,美国人步行一般也遵循“各行其右”的规则。在人行道(柏油路,两米多宽)上,当对面来了人或自行车时,行人都能很自觉地让到右侧,并且很友好地道一声问候。美国很多公共场馆的楼道也上下有别,各行其“右”。像华盛顿的航太博物馆、国会图书馆,同一楼梯不过两米左右却用红色塑料带或在中间再加一道楼梯扶手分出“上行线”和“下行线”来。人们上下楼道全都排队,上下有别,秩序井然。
至于看电影、听演说,更让人惊叹美国人的自律能力。参观华盛顿故居,我们看了三场有关华盛顿的记录短片。每次放映(大约三十分钟),整个放映厅安静得令人吃惊:没有人吸烟,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嗑瓜子,吃零食。整个放映厅仿佛一个人也没有!在原弗加尼亚首府参观,每到一处都有身着英国殖民时期服装的导游为游客作讲解,游客都静静地听着。有几次,我发现随行的小孩要讲什么,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总是竖起食指,轻轻地嘘一下,小孩便自觉地抿起嘴来。至此,我真有点想不通:为什么美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吃东西,讲小话,而美国的公民在公共场所却能如此娴静与温文?这是怎样一种悖论呀?
以上所言吃饭、走路、看电影之类,全是生活小事,列入自由不自由的话题,多有戏谑之嫌。其实,美国人比中国人不自由的还大有其事:不出钱办证,就没有钓鱼的自由;不想受拘役,就没有体罚自己子女的自由;不扯根套狗的皮条,就没有出门带狗的自由……
王树华,教师,现居湖北天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