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望远镜里的精灵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9064
刘克襄

  写给小朋友的话

  小朋友,平常在学校玩耍,或者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有没有曾经因为看不到小鸟而觉得很奇怪?小鸟在树上飞来飞去,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行动都相当快速,我们又要怎么看?

  等我们好不容易认得小鸟了,会不会又因为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生活的,而感到很不满意呢?尤其是那些平常就会站在窗口的麻雀、绿绣眼和白头翁;还有到郊外时,经常出现在水田的小白鹭、停在电线杆的乌秋、盘旋在天空的老鹰……

  更令人生气的是,当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它们时,找不到适合的书来参考呢!

  刘叔叔在野外赏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经验,也带过许多小朋友到户外赏鸟,很清楚地知道小朋友赏鸟时,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所以,最近我特别将平常容易看到的鸟类,整理出十七种,把它们介绍给小朋友。它们的生活习性都相当有趣,而且与众不同,各有自己的天地。

  譬如,黑枕蓝鹟是森林里最善于警戒的小鸟,喜欢跟其他小鸟一起生活,帮助其他小鸟躲避敌人……

  红尾伯劳每年都会回到同一个地方过冬,只要那儿的环境不变坏……

  小白鹭是脾气很不好的农夫,不喜欢其他的同伴接近自己的领域……

  东方环颈鸻担心天气太热,用遮阴的方式孵蛋……

  像这些在别的鸟类书本里比较少提到的鸟类行为故事,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如果小朋友认真读完里面的故事,保证你会成为一个很棒的小小赏鸟专家。

  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們也是小朋友刚开始赏鸟时,一定要认识的基础鸟类哟!透过这些常见鸟类各种各样的习性和行为,我们更可以具体地认识鸟类生活的环境。

  我也诚恳地希望,这些常见鸟类奇妙的生活方式,能够激发各位小朋友在野外进行自然观察的兴趣,进而成为一位小小自然观察家。

  麻 雀

  |城市公民|

  欧亚大陆皆有分布。体形短圆,属于杂食性鸟类,不同时节取食不同的食物。近年来,已充分适应城市生活,更学会啄食人类丢弃的残余食物,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

  一个初春的早上,我打开窗,发现盆栽上的泥土,又被挖了一个小土坑,到处都有散乱的泥土屑。

  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会是谁的杰作呢?窗口有五楼高,老鼠不可能爬上来,我直接联想到的就是鸟类。会是什么鸟呢?隔天清晨,我特别起个大早,偷偷地躲在窗口旁等候。

  果然,天刚亮没多久,我就看到一只麻雀飞到那儿。它走进小土坑,蹲下身子。同时,把翅膀略微摊开,不时扬翅,把沙土往身上倒。好了,这下子知道是麻雀惹的祸了,我的好奇心也得到满足。

  但是,从它的出现,我却联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它要来这里蹲伏,而且把沙土往身上倒,难道它不怕脏?

  我翻了一些自然百科全书,从记载上知道,它可能是在进行“沙浴”。“沙浴”就是用沙子洗澡的意思,一般鸟类是用水洗澡,麻雀有时用的却是沙子。麻雀沙浴的季节虽不固定,但是在初春时最常见到。

  为什么这只麻雀来这儿进行“沙浴”呢?原来,快要接近繁殖的季节了,这只常来的麻雀大概是觉得沙浴可以去除寄生虫,如此才能增进身体健康,生下健康宝宝吧!

  初春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观察,如果我们在窗口放一些面包屑或是米粒,很容易便吸引麻雀前来啄食。毕竟,这时天气仍冷,昆虫还不多,麻雀不挑食,能找到吃的也就不错了。

  天气渐渐暖和后,麻雀在我窗口出现的次数就逐渐减少。但是朝电线上观察,会发现成双成对的麻雀开始多起来了。我经常会看到一对麻雀,在电线上并排站着。没多久,有一只会不断拍着翅膀,迅速跳到另一只身上。然后,下来,继续鼓翼,再跳上去。连续三四次后,完成交配的动作,那只鼓翼的是公鸟。

  交配完的麻雀就要烦恼住家的事了,还好材料到处都有。芒草是所有植物里,最受平地鸟类欢迎的建筑材料。我从窗口看出去,春天荒地上的芒草,长有羽毛的种子已经远扬,多半只剩下芒草秆,在风中摇晃着。许多麻雀便到那儿咬下一丝丝的芒须,准备盖房子。

  每次,它们都会咬下一小撮,飞上屋顶,钻入屋瓦中,把家搭盖在一个黑暗而且隐秘的隙缝里。有的麻雀胆子比较大,家就筑在冷气机的死角处。还有的麻雀比较讲究住家环境,马路上的一些软木塞、纸屑,也被它们捡回去衬底,或者做装饰。

  一个多月后,当我再注意到它们时,就知道小宝宝已经出生了。因为这时候的麻雀,嘴上经常叼着虫子,在屋顶上飞进飞出。

  通常,一对麻雀会生下四到五只的小宝宝。等到这些小宝宝长大离巢,它们会再生第二次。

  平常麻雀的食物非常杂,什么都吃,谷粒、面包都爱吃。但是小麻雀正在成长,食物要营养些,因此多半吃各种小虫子。

  当麻雀叼的虫子愈大时,也意味着在巢里的小麻雀已经快要长大,不久就会离巢。不过,这时也是最危险的时候,经常有尚未长好羽毛的小麻雀,不小心从巢里掉落下来,摔死了;或者,站在屋顶上颤抖着身子,等待麻雀爸爸妈妈的帮忙,回到温暖的家里。

  到了夏初,我在街道上散步时,就会遇见出来练习飞行的小麻雀了。小麻雀的外形和麻雀爸爸妈妈差异不大,但是仔细看,有两处地方明显不同。小麻雀的胸口没有明显的黑斑,而且全身的颜色偏淡褐色。飞行时,拍翅的速度比较慢;降落时,老是站不稳。

  这时,爸爸妈妈慢慢不再喂养它们了,小麻雀必须独自学习如何觅食。然而,它们死掉的机会也大为增加。幸运的小麻雀,过了一两个星期,就能和其他麻雀一样正常生活起居。天黑了,一起到隐秘的树上睡觉;清晨时,再出来吱喳觅食。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交配:为了繁殖下一代,母鸟和公鸟在一起进行生雏鸟的行为,但并不等于人类的结婚,第二年也许有另外的对象。

  离巢:幼鸟长大了,离开爸爸妈妈搭盖的家。

  绿绣眼

  |机伶的小白眼|

  即暗绿绣眼鸟。遍布华南各地,广东人多称为相思仔、白眼圈。在庭园和都市行道树上最易看到,鸣声清脆悦耳,是古代诗人和画家最喜爱描绘的鸟类之一。

  每年秋天,我住的公寓大楼门边,一邻居栽植的枫香就会开始落叶。每天一早打开门,地面上都有昨晚掉落的枯黄叶子。

  有一次,我清理枯叶时,不经意抬头往上瞧,赫然看见,在稀疏的叶子间,竟露出了一个小小的鸟巢,悬垂在细弱的枝干上。

  那里原本有层层重叠的葉子包围着,从外头不容易发现它的存在。如今,叶子快落光了,鸟巢的位置便清楚地暴露出来。我一伸手,几乎就可以拿到。

  这个鸟巢像个精致的小茶碗,是用芒草小心翼翼编织而成的。它的大小,正好可以塞入一个乒乓球。鸟巢的材料还很新,我判断,是今年才建造成的。

  但是一年来,我这个已经有十几年野外观察经验的老“鸟人”,每天不断地从下面走过,竟然从来没有察觉它的存在。我不得不佩服,懂得把巢筑在这里的小鸟,实在聪明。

  哪一种鸟能够有这种本领,胆敢选择这个住户出入频繁的地方作为住家呢?

  麻雀喜欢住在屋檐之类的场所,这里并非它喜欢住的地方。常见的白头翁呢?它的巢像一个大人的拳头,可以塞入一个大馒头。会使用芒草在住家附近筑巢的常见鸟类,我想只有绿绣眼了。

  我们常见的鸟种里,绿绣眼是最小的一种,脸部有一个鲜明的白眼圈。由于它的声音相当细小,全身黄绿色,所以闽南话叫作“青啼仔”。有些常见鸟类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但我发现绿绣眼的叫法都一样,显然它是一种到处可见的鸟类。

  小时候,我们住在乡下,就知道它喜欢把巢筑在树上隐秘的枝叶间。那时候还不懂得爱护鸟类,还会爬上树去看巢里的小鸟,甚至做出取走鸟蛋的坏事。

  这个鸟巢的位置,给了我相当大的启示。隔年春天,我开始注意院子里一些树木的动静,看看有哪棵树,小鸟出没的次数较多,我就朝那儿搜寻,希望找到绿绣眼的巢。结果,我的运气很好,没几天,就在一棵九重葛隐秘的枝叶间,找到了一个。居住在里面的一对成鸟,轮流飞进去孵蛋。晚上时,我用手电筒照射,发现有一只还蹲在里面睡觉。

  后来,我便对社区庭院的环境,做了一年的观察,记录绿绣眼平常吃的虫子和花果。我发现,随着季节的变化,它的食物选择有着明显的改变。

  春天,雏鸟刚刚出生,需要营养高的食物,我常看到绿绣眼叼着细瘦的小虫,带回鸟巢去给雏鸟吃。

  夏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它们会在有果实的树上出现。院子里常见的山黄麻、构树、樟树,这些果实累累的树上,都很容易看到正在啄食成熟果实的小小身影。

  秋天以后,不容易找到果实,树枝上活动的虫子也少。偶尔,我也会看到它们,在树干间灵巧地来去,用尖尖的小嘴探查树皮隙缝,看看那里是否有小虫躲藏。

  如果找不到小虫吃,怎么办呢?尤其是寒冬的日子,很容易挨饿冻死。所幸,这时山樱花开花了。它们青绿的身影,经常穿梭在秃裸的枝干间,像表演特技般,倒着身子,把尖尖的长嘴伸入花朵,吸食花蜜,有点像海外常见的蜂鸟。这个独门的功夫,可不是一般鸟类有办法表演的。

  它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行为值得注意。除了春天生雏鸟的季节外,多半时候,它们喜欢过群体生活,经常十几只在树林间来去,甚至和其他鸟类一起活动。

  不过,绿绣眼是树林间飞行的高手,啄食的能力又强,而且多半在树枝的上层部位活动,一般鸟类较少和它们一起出没。只有一种宝蓝色的小鸟黑枕蓝鹟,因为飞行技巧高超,而成为一起活动的好朋友。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从北方来避冬的小鸟,叫极北柳莺,它的长相也和它们近似,飞行、跳跃的能力也不差。至于它为什么常在绿绣眼的团体里活动,除了本身条件好外,我想,主要也是借着群体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安全,若是单独在树林活动,危险性往往比较高。

  所以冬天时,大家不妨注意一下社区和公园的林子,当绿绣眼成群出现时,说不定就有这种长相不漂亮、没有白眼圈的小鸟极北柳莺,夹杂在绿绣眼里,正在享受着团体生活的乐趣。

  当然,你也可以注意看看,说不定还有其他不同的小鸟,混居在里面,和它们一起生活。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成鸟:幼鸟长大,学会飞行,先离开家成为少年一样的亚成鸟。过一段时日,再变为成鸟。成鸟就好像人类的大人,它们会有筑巢的行为。

  雏鸟:从蛋里孵出后,到羽毛长成之间的小鸟。

  白头翁

  |水果大王|

  又称白头鹎,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常见于乡野树林和城市公园。头部有一显著白斑,叫声响亮。以树木的果实和种子为主食,时常飞入果园偷吃果物。

  有一年春天的早晨,我在隔壁的一所小学校散步时,意外地在杜鹃花丛里,发现了一个鸟巢,搭建在隐秘的枝叶间。

  这个鸟巢的形状和大小,就像我们平常盛白米饭的碗;它是用芒草编织而成的,但是巢底多衬了一些枯叶片,我猜想这是用来保暖的。这个鸟巢的构造十分简单,一看就知道是一对白头翁的住家。

  这个巢的高度才到我的腰际,任何人伸手都可以拿到。为什么它们会选择这样低的地方作为住家呢?原来,白头翁和绿绣眼一样,经常利用我们意想不到的位置,在那儿筑巢。如果我不是低下头捡拾纸屑,根本不会发现。

  小朋友在校园里玩耍,恐怕也不会想到,在这样的位置竟然可以发现鸟巢,小朋友可能会认为鸟巢都是筑在树上的。我相信,白头翁一定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故意选择花丛,这证明了它们实在是相当聪明的鸟类。

  我发现这个巢时,里面已经有三个蛋,随时都有一只白头翁成鸟在里面卧巢。每次另一只成鸟回来之前,总会在附近的一棵树上观察一阵子,确定四周都很安全之后,再迅速地飞入。

  等雏鸟出生后,这对白头翁夫妇更加忙碌了,它们不断地进出鸟巢。但即使再忙,它们仍旧很小心,总是有一只在外头的树上,小心地观望着。

  白头翁平常喜欢吃浆果,甚至果园的水果。许多农夫对它们都感到相当头疼。但雏鸟刚出生,需要较为营养的食物,这时候,成鸟叼回来的食物多是小虫子。雏鸟们逐渐长大,不久便长为幼鸟,慢慢的,体型也快要有成鸟的大小,只是头部的白毛尚未出现,整个头部灰灰的。没想到,这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一天早上,我看到一个小朋友,手里捧着三只幼鸟朝我走来。我一看,正是那三只小白头翁。

  原来,我发现的鸟巢,在工人修剪树枝以后,被小朋友发现。我急忙阻止了那个小朋友,特别跟他解释:“这些小鸟还小,需要爸爸妈妈喂食,如果你带它们回家,它们一定会饿死。”

  小朋友很乖巧,马上接受了我的建议,把它们带回花丛。可是那花丛位置太明显了,而且原先的巢已经毁坏,我们很难把幼鸟再放回原先的位置。这时,树上有白头翁成鸟急切的鸣叫声传来,我们知道,一定是成鸟看到家已经毁掉了,急着找孩子。

  后来,我突生一计,从后院找到了一个朋友给我的废弃鸟笼。我们把鸟笼借来,让幼鸟住在里面,把鸟笼的门打开,让成鸟能够叼食物飞进去喂食。

  结果,成鸟在我们离开后,叼着食物飞下来,就直接从铁栏间,将嘴伸进去,喂虫子给幼鸟吃了。这以后,白头翁成鸟也一如往常地喂食幼鸟,直到它们长大,可以离巢为止。

  三只幼鸟离开鸟笼,开始学飞行时,已经长至成鸟的体型了,只是头部仍然乌黑一片,并没有成鸟的白毛特征。

  它们和其他刚长大的白头翁一样,飞行姿势笨拙,也飞不远,而且到处乱闯,很容易引发危险,譬如飞降的位置太低,会被猫狗扑上来吃掉。所幸,成鸟多半会在旁边照顾,它们才有更多生存的机会。

  幼鸟长大了,学会自己独立生存以后,正是夏天果实成熟的季节。田野到处有成熟的浆果,像红色的姑婆芋、金黄的玛瑙珠,或者农夫种植的莲雾、荔枝,都是它们喜欢吃的浆果。生出浆果的植物也靠着白头翁的觅食和拉出大便来传递种子,到各地繁衍。

  秋天时,我常常看到满山的白头翁到处乱飞。这是它们数量最多的时候,因为今年出生的幼鸟已经长大。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天气冷了,昆虫和果实都不容易找,总是会有一些白头翁因为挨饿冻死,或者生病而死去。

  白头翁的数量会慢慢地减少,恢复到和前年春天时一样。度过冬天的白头翁,会重新换好羽毛,展开另一年的生活。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卧巢:成鸟在自己搭盖的巢里孵蛋,或者帮雏鸟取暖。

  喂食:成鸟带回食物给幼鸟和雏鸟吃。

  幼鸟:离开巢后,到第一次换羽之间的小鸟。

  黑枕蓝鹟

  |森林的警卫|

  东亚各地树林皆有近似种类。全身以蓝色为主,叫声响亮。喜欢站立于显眼突出的枝头上。善于飞行,定点捕食蚊蚋等半空活动的小飞虫。在林子里,常和其他鸟类结合成觅食团体。

  在我们居住的岛上,不论是在乡镇,或者在城市里,你知道离我们最近的森林,通常是由什么种类的树木组成的吗?

  答案是,相思树。

  一座以相思树为主的林子,当然还有其他原始的树木生长,也常有人类开辟的竹林、稻田和果园混杂在里面。这种已经经过开发的林子里,居住的动物虽然不多,但大都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像活泼的赤腹松鼠、可爱的鼹鼠、凶悍的虎头蜂,或是可怕的青竹丝。

  如果想在这个危险性看来很高的环境里快乐地生活,动物一定要擁有特殊的本领,才能生存下来。有一种警戒性很高的小鸟,叫黑枕蓝鹟,就是靠着高超的飞行技巧,成为相思林的常客。

  黑枕蓝鹟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和其他鸟类截然不同的。一般住在相思林里的鸟儿,公鸟和母鸟的颜色多半一样。黑枕蓝鹟刚好相反,公鸟全身是美丽的宝蓝色,而母鸟则比较偏暗褐色。它们有很强的领域性,通常在两三百米的距离内,往往只住着一对,其他黑枕蓝鹟不能随意进入。

  它们拥有高超的飞行能力,主要并不是为了避敌,而是为了觅食。它们是捉蚊子的高手,常从树林蹿下,在半空中挺腰、飞啄虫子,再迅速地飞上枝头,前后往往不到一秒钟。

  在森林里,小鸟们都喜欢一起出来觅食,以减少被其他动物攻击的机会。黑枕蓝鹟因为拥有高超的飞行技巧,自然成为这种团体活动的主角。而且,黑枕蓝鹟善于鸣叫,林鸟们也常靠着它们机警的声音,知道哪里有危险。

  所以每当黑枕蓝鹟在啄食时,附近往往有其他林鸟一起活动。像绿绣眼、粉红鹦嘴、山红头和小弯嘴,都是它们的好朋友。

  对于黑枕蓝鹟来说,和这些林鸟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动物之间因为生活上的需要,自然而然会发展出互助的习惯。当黑枕蓝鹟帮其他林鸟警戒时,其他林鸟也会帮助它们,不经意地从林子里赶出飞虫,让它们有充裕的食物吃。如此一来,它们就可以专心侦察从外面闯进林子的掠夺者。

  这种动物之间的社会生活跟人类其实很像,就像是在同一条街上,一起开店做生意的朋友。有的卖饮料,有的卖杂货,有的在巷口摆地摊。因为卖的东西不一样,他们可以相互帮忙,相安无事。摆地摊的位置在马路上,往往最容易发现强盗来袭,而能尽快通知别人,叫大家躲起来。黑枕蓝鹟的身份就有点像是摆地摊的人。

  春天时,林鸟聚集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会较为减少。黑枕蓝鹟也不例外,它们开始忙着在隐秘的林子里准备筑巢,生小孩。它们的家非常小巧而精致,像一个小酒杯,悬挂在高高的树枝上。盖房子的材料有常见的芒草,也会用苔藓和蜘蛛网修补,让住家更为牢固。

  通常,一次会有三只雏鸟出生。有小孩的黑枕蓝鹟,是尽职的爸爸妈妈。当其他大型的鸟类或者松鼠接近巢区时,往往会遭到它们严厉的攻击。一只成鸟在外头寻找食物时,另外一只如果不在巢里,也会在旁边的角落守候。

  当孩子长大为幼鸟,可以做短距离的飞跳时,它们就会鼓励孩子离开巢穴,飞到地面,躲入草丛里,然后带着它们,沿着低矮的草丛旅行生活。过了两三天,等幼鸟们抓得稳树枝了,它们就会飞到树枝上,并列在一起,等候爸爸妈妈带食物回来喂食,或者学习飞行。

  一个黑枕蓝鹟家族的成员往往会在一起生活好一阵子,直到秋天,幼鸟长大了,才会离开,独自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新天地。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领域:一只鸟平常生活的范围。大部分鸟类都有领域,如果有其他同种的鸟类进入,往往会遭到这块领域拥有者的攻击,或者驱逐。不同种类的鸟类习性不一样,领域大小也各不相同。

  掠夺者:通常指猛禽,或是其他比较凶悍的鸟种,它们喜欢攻击、猎捕其他小鸟。

  五色鸟

  |枯木洞的花和尚|

  分布于亚洲、非洲各地,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中,因其羽毛有五种颜色而得名。叫声单调而响亮,类似敲木鱼的声音“叩叩叩……”。繁殖时,会啄树洞为巢,飞行动作缓慢。

  听到“五色鸟”这个名字,你一定会以为,这种鸟身上有五种颜色吧?但是你如果有机会翻开鸟类图鉴,仔细核对,你会发现它的身上至少有六七种颜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五色”代表的意思,不只是五种颜色,更可能是因为要表示身上有很多种丰富的颜色,所以才如此称呼它的吧!

  其实,拥有这么多的颜色,通常也透露了一种信息,它是一种亚热带或热带的鸟类,而且生活在隱秘的林子里。如果它是生活在别的地区,像北极,或者海边,色彩都不可能如此鲜艳。

  许多赏鸟人也爱叫它“花和尚”。有这个绰号并不是因为它特别多情,喜欢到处追异性朋友,而是因为它经常发出像和尚敲打木鱼一样低沉的“叩、叩”声。

  春天的时候,每次在郊区听到这种声音,我就知道,它们又从更远的山区回来,准备在附近找地方住了。

  五色鸟有一种相当奇特的习性,它跟啄木鸟一样,喜欢在树洞里筑巢。它是如何选择住家的环境呢?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城郊常见的鸟类里,最优秀的建筑专家。

  春天繁殖期一到,当其他小鸟在筑巢时,它们也会忙着在郊区的林子,寻找适当的住屋。五色鸟筑巢的时间,往往比其他鸟要久,因为它们选择居住的位置,不是一般的树木,而是一些站立的枯木,这种枯木在树林子里不容易看到。所以当其他小鸟已经在繁殖了,我在住家附近所认识的五色鸟“红痣”,仍在寻找适当的住家位置。

  就像所有的五色鸟一样,红痣也像个精挑细选的建筑工人。它要选择的这种住家用的枯木,相当讲求品质。首先,这种枯木直径少说要有十来厘米,就一般郊区的森林来说,符合这种要求的其实并不多。

  另外,五色鸟选择的这种枯木,多半要能够挺立很久,不能站没几个月就倒了。尤其是夏天,往往有暴雨甚至台风,枯木很容易倾倒。

  此外,一棵枯木里面是否有白蚁,会不会过于潮湿,面向哪个方向,或者有无其他虫子干扰,都是五色鸟考虑要不要以它为住家的条件。

  一直到六月末,我才看到红痣选了一棵。但开始筑巢时,它好像不太满意,啄了一阵子便放弃。后来好像是别无选择,才又回到这棵枯木来。

  红痣选定好筑巢的枯木后,马上就邀请它的另一半一起来挖洞。红痣夫妇不断地把啄下来的木屑,衔到外面去。从外面看,枯木上好像只有一个小洞的样子,其实里面已渐渐地呈现出一个潜望镜形的树洞。

  等洞挖好时,它们就在树洞里生宝宝。这对伴侣会把食物不断地叼回,喂到小鸟长大。

  在我观察过的五色鸟里,繁殖失败的情形还不少。有时是枯木被人锯倒,有时是台风把枯木吹倒,也有枯木本身有病,或是雏鸟遭受病菌感染等等,导致五色鸟繁殖失败。

  五色鸟比其他林鸟的体型都大,但它的天敌也不少。有位鸟友描述曾经有一次,一只凤头苍鹰攻击五色鸟的住家,五色鸟为了逃命,匆忙中,竟然从树洞的另一边啄洞逃出。还有一次,在别的林子,我看到一条大蛇爬进树洞去,将里面的幼鸟全部吃掉。

  红痣夫妇很幸运,在我观察它们的那一年期间,都没有发生这些事。等幼鸟长大离开树洞后,它们便带着幼鸟在附近的林子里觅食,准备前往更隐秘的森林,并且和其他五色鸟会合。

  秋天的时候,虫子少,它们多半吃树上的果实。冬天时,我在郊区就找不到红痣家的踪影,必须到山区深处的隐秘林子,才会看到数百只五色鸟聚集的景观。

  由于枯木不好找,假如第一年繁殖成功,第二年五色鸟往往会回到同一棵枯木上筑巢。有时,我们会发现,一棵枯木上,常有三四个洞出现,还以为是好几只五色鸟住在一块儿呢!其实,那多半是同一只五色鸟的杰作。红痣栖息的树上,就有好几个洞,我猜想都是它的杰作。

  五色鸟生活的故事,也提供我们一个生态启示。假如一个林子里缺少枯木,不仅表示这个林子已经被人类拿来利用,也表示五色鸟没有家可住了。

  春天时,每次从窗口听到五色鸟“叩、叩”,或者“咕噜、咕噜”的声音,从近郊的山区传来,我都感到相当高兴,因为那不仅表示红痣又回来了;这也意味着,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成熟的森林存在着;里面有良好的枯木,有一对五色鸟住在那里。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亚热带:通常指地球上天气比较炎热的地方,接近热带地区。我们居住的台湾就位于亚热带。

  繁殖:动物为了求生存,会进行生育、喂养下一代的行为。

  红嘴黑鹎

  |神话英雄|

  全身暗黑,唯嘴脚红色。遍布大陆南部各地,凡阔叶树森林和耕地区皆可发现,筑巢于树林间。食物为种子和昆虫,经常成群寻找食物。集聚时,常聒噪不安。

  很久以前,住在台湾山上的布农族,流传着许多跟鸟儿有关的美丽神话故事。

  其中有一则神话是这样的,在以前开天辟地、我们居住的地方刚刚形成的时候,曾经有次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大家没有东西吃,都饿坏了。后来有一种全身漆黑的丑八怪小鸟,勇敢地衔了火种回来。布农族人赶紧生起火来煮东西吃,才能活到今天。

  后来,天上的神知道了这件事,就让这种不好看的小鸟多了一张漂亮的红嘴,以及一对美丽的红脚。这种鸟是谁呢?它就是我们现在在野外常看到的红嘴黑鹎。但是,现在一些调皮的赏鸟人看到它,喜欢形容它像是一只爱美的小鸟,涂了很多口红,还穿了一双红色丝袜。

  红嘴黑鹎是一种数量非常多,住在山上的鸟儿。在台湾的丘陵山区,或者树木比较多的公园,都很容易见到它们的踪影。红嘴黑鹎那种像是“泼妇骂街”的叫声,实在是太有名了,常常边飞边叫,从空中聒噪地传来。有时候听多了,难免觉得它们的声音也是一种噪音。

  可是,千万不要低估了它们的叫声喔,它们还会叫一种非常悦耳的声音,像猫咪那样细弱的“咪”声。听到这种声音的人常常会搞错,以为附近有猫在叫呢!

  红嘴黑鹎发出这种猫叫声时,通常是站在孤立的枝头上,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是不太清楚,它们发出这种叫声到底是要表示什么意思。我听专家说,有一些小鸟会学像猫一样的叫声,主要是为了休息时,可以吓走附近不怀好意的动物。不知道红嘴黑鹎是否也有这样的企图?

  我住的地方是一个靠山的小坡,附近有好几片相思林。红嘴黑鹎是我知道“春天来了”的重要消息来源。每当我坐在窗口读书时,只要听到它们的叫声,我就知道,今年的春天来了。因为在冬天的时候,红嘴黑鹎会聚集到更隐秘的山区活动,不会到城市附近来活动。直到春天天气暖和了,它们才分散到各个山脚下,开始为了生小鸟而忙碌。

  剛刚回到山脚下的红嘴黑鹎,除了会很兴奋地叫着以外,我经常发现,它们会组成一个二三十只的团体,不断地绕着附近的小山头飞来飞去,就像是鸽子群在认识环境,也像是告诉别的红嘴黑鹎:“这里是我们的家,其他人不要靠过来喔!”

  等到熟悉了附近的环境,它们才分散成四五只成群的小团体。接着,再结合成一对对的夫妻,在附近的隐秘树林里,寻找筑巢的位置。当它们开始筑巢时,就不会再随便鸣叫了,以免被敌人发现。

  红嘴黑鹎和白头翁是近亲,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除了嗓门大以外,也都很喜欢吃水果。像木瓜这样甜的水果,它们更不会放过。但是到了雏鸟出生时,红嘴黑鹎主要还是找营养丰富的毛毛虫给小宝宝吃。夏天的相思林里有很多蝉,红嘴黑鹎似乎也特别喜欢吃。

  大部分鸟类的小孩都非常可爱,但是红嘴黑鹎的小孩,却是我所见过中最丑的一种。通常一个红嘴黑鹎的巢里会有三只雏鸟出生。刚生出来没多久,雏鸟的长相,就像是掉到油污里刚被救上来一样,双眼紧紧闭着,全身黑黑湿湿的。

  即使再长大一些,眼睛睁开,看得到外面的世界了,它还是全身暗黑黑的,很不讨人喜欢;它的嘴巴和脚也还没有呈现红色的光泽。但是,它有一对强有力的脚爪,可以紧紧抓着树皮,不至于从树上滑下来;而且,这双有力的脚爪可以帮它爬到更上面的树枝去。

  有一次,我观察一群红嘴黑鹎幼鸟离开它们的家时,就看到成鸟站在上面的树枝等待。一只幼鸟靠着强壮的脚爪,用几乎和树干垂直的姿势,慢慢地爬了上去,和成鸟碰面。

  幼鸟离开巢以后,还需要爸爸妈妈在旁边照顾一段时间,才能独自活动。它们沿着树上的枯枝移动、休息,随时等着成鸟叼食物回来喂它们吃。它们的食量很大,成鸟必须不停地在林子间穿梭,寻找食物,而且要安静地飞来飞去,以免让敌人发现小红嘴黑鹎的藏身之处。

  幼鸟的体型和成鸟一样时,就好像长大成年的少女,可以涂口红和穿丝袜了。不过,它们通常是在学会了单独觅食以后,才会展现红嘴和红脚。等到天气转凉,它们也跟着其他成鸟离开城市,飞到山谷的森林里去度冬。

  冬天时,我们在山区旅行,不难看到红嘴黑鹎的身影。它们常常聚集三四十只一群,一起出现在大树上,或者发出聒噪的叫声,凌空飞过,是中、低海拔山区森林里最有代表性的鸟儿。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近亲:两种动物之间,彼此有着很接近的关系,譬如在动物分类学上是同一科或同一属鸟类。红嘴黑鹎和白头翁就是同一科。

  度冬:鸟类为了躲避寒冷的冬天,离开原先生活的环境,到比较温暖的地方。

  低海拔山区:通常指一两百米至三四百米的台地、丘陵等地方。

  中海拔山区:通常指四五百米至二千多米的山区森林。

  红尾伯劳

  |凶悍的武士|

  在华南,系秋冬时过境或度冬的鸟类,春夏之日才回到东北或华北等地繁殖。常出现于平地之农耕地、空旷地带,或者是城市公园。特别喜欢停在突出物上(如枝头)搜寻猎物,领域性强烈。

  红尾伯劳皮蛋回到菜园的时候,通常都是山芙蓉花开的季节,是在天气有些凉的秋末。

  其实,山芙蓉和它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通常,它喜欢的也不是这类枝叶茂密、盛开着淡红色花朵的乔木。皮蛋像往常一样,站在突出的枯枝上,全身不动,只有尾巴缓缓地上下摇动着,静静地观察四周。

  去年秋天,我在菜园第一次发现它时,它就是以这种典型的姿势,嘟着尖利的鹰钩嘴,像一只小老鹰般地观察着四周。我会叫它皮蛋,是因为第一次遇见它时,它正从草丛里蹿出,站在一根摇晃的枯枝上,将我正在观察的红嘴黑鹎吓着了。

  刚刚回到台湾的皮蛋,身上还残存着一些红棕色的羽毛,透露着它在北方繁殖时的夏羽色泽。初回来时,皮蛋还会发出连续的美妙叫声,让菜园充满生气,这是它在北方的繁殖期时最常唱给伴侣听的歌声。可是,没多久,它就只会发出粗哑的“咔、咔”声,警告其他同类,不准它们接近菜园。如果把它这种叫声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大概是说:“这里是我皮蛋的地盘,请不要随便进来。”假如真有其他红尾伯劳闯进来,它就会飞过去,毫不客气地将它们赶走。

  一般说来,从北方飞到台湾来度冬的红尾伯劳,大部分集中在台湾南部的垦丁。一阵子后,它们多半会继续南下,飞到更为温暖的南方生活;春天时,再经过台湾,飞回北方去。这种随着季节变化,南来北往,不断改变生活环境的行为叫作“迁徙”。一般赏鸟人都称这些鸟为候鸟,红尾伯劳正是其中之一。

  不过有少部分的红尾伯劳并未继续南下,它们不想飞到那么远的地方,反而选择在台湾过冬。皮蛋也是,巷口的菜园就是它度冬的地方。每年秋天,它都固定飞回来。

  只要天气晴朗,我在菜园里采野菜,或者观察昆虫时,都会遇见它。由于经常见面,熟识了,我不用望远镜就能清楚看到,它有铅灰色的嘴喙,以及较为灰朴的羽毛,看来是一只年纪已大的老鸟。

  站在枯枝上时,皮蛋拥有相当良好的视野以便搜寻食物。就像其他红尾伯劳,它喜欢吃的东西也很庞杂,小型的青蛙、爬虫,昆虫如蚱蜢、蟋蟀、毛毛虫,或者蜘蛛,都是经常捕捉的猎物。只要发现猎物在地上活动时,它就像一只老鹰飞掠下去,在地面啄食;有时,也会将食物叼在嘴里,带到枯枝上,仔细地享用。

  红尾伯劳有一个著名的捕食行为,它们喜欢把捕捉到的食物挂在树枝的勾刺上,过一阵子再飞来吃;不过,也有专家说,这是一种求偶的行为。公鸟用这种方法,让母鸟知道它有猎捕的能力,才会愿意跟它结婚。可是,求偶的季节在夏天,这段时间里红尾伯劳都待在北方,这或许是十几年来,我从来没有在台湾看过它们有这种特殊行为的原因。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皮蛋有许多奇特而有趣的行为,是我以前观察红尾伯劳时较少注意到的。譬如,它有时会到隐秘的森林里活动。有一回,我还在林子里看到它正在吃一条肥胖的毛毛虫;而赏鸟图鉴总是告诉我们,红尾伯劳喜欢在开阔的草地生活。

  有一阵子,天气比较寒冷,它消失了,原本以为它飞到南方过冬,可是天气一放晴,它又回来了。我猜想,它在台湾的度冬区,应该有好几个地方。

  在菜园过冬的日子里,皮蛋像是流氓一样,到处横行,其他鸟像白头翁、麻雀,都要让它三分。

  皮蛋比较不快乐的时候,应该是在春末时,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一对乌秋在附近出现,准备筑巢。常见的留鸟里,乌秋是挺凶悍的一种,连大型的猛禽都畏惧它,皮蛋自然也不是对手。所幸,乌秋习惯用飞啄的方式追捕昆虫,和红尾伯劳的觅食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何况,皮蛋准备北返了,冲突的机会也就减少许多。

  夏天,就让乌秋在这里当主人,繁殖下一代吧!等秋天到了,皮蛋再回来时,乌秋也已离开。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乔木:高大的树木,不是低矮的灌丛。

  夏羽:就是繁殖时期的羽毛,通常比较鲜艳、亮丽。

  候鸟:候鸟又分冬候鸟和夏候鸟。秋天时天气变凉了,冬候鸟就由北方飞往南方避冬。春天时天气变暖了,它们再飞回北方。夏候鸟则是春天时飞到台湾繁殖,秋天时南下。

  求偶:春天繁殖期時,由雄鸟卖力表现肢体、声音或羽色等行为。不同的鸟用不同的方式,向雌鸟展现自己,希望雌鸟和它交配。

  白鹡鸰

  |黄昏的赶集者|

  黑白对比鲜明,飞行线路呈波浪状的优雅小鸟。喜爱在溪岸浅滩和水渠等石砾地活动,城市水泥环境亦可见踪影。分布遍及欧亚大部分地区。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白鹡鸰的身影都像是一位举止高雅的绅士,穿着黑白相间的大礼服,优雅地在地面散步。

  有趣的是,这种以黑白两色羽毛为主的漂亮小鸟,一生的生活,有许多就是在城市里度过的。

  它们喜欢在空旷的地区活动。但是,这些地区不是长着绿草的草地,诸如公园、足球场等地方,反而是操场、广场、顶楼、篮球场等铺着灰暗水泥地面的环境。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视线开阔,它们比较能够掌握周遭的情形,而且比较接近它们身上的羽色,形成保护的效果。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许多我们人类肉眼都不易发现的小虫栖息着。

  我们以为它们在这些地方悠闲地散步时,其实它们正在寻找东西吃。它们总是踩着快速步伐,以小跑步的方式,走走停停。有时一只,有时一对,互相做伴。

  假如有人来了,它们就会以波浪形的路线飞走,并且发出“唧、唧”的声音。赏鸟人也很容易从这样独特的飞行姿势和声音,在天空中就辨认出它们来。

  也许有人会疑惑,它们如何一辈子在城市里生活呢?最重要的关键当然在于繁殖的地方。许多生活在城市的鸟儿,都是来自郊区的,因为它们的巢必须盖在隐秘的树上或者草丛里,而城市无法提供太多隐秘的环境。

  白鹡鸰却和麻雀一样,筑巢的位置都是利用人类的住家环境。麻雀经常使用住家屋顶的隙缝,作为筑巢的地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白鹡鸰也巧妙地利用大楼顶楼水塔下的洞口,或者水管口,在那儿用芒草筑巢。

  春天时,我们如果在开阔的顶楼搜寻,不难发现,总有一只白鹡鸰单独静静地站在顶楼上,像守卫的士兵。那是白鹡鸰在观察四周,附近一定有另外一只它的伴侣,正在巢里孵蛋,或者去外面找食物了。

  有了小孩的白鹡鸰,在觅食时,就不像平常一样,悠闲地在街道上快速来去。它们比较会集中在几个地方,专找孩子爱吃的食物。

  有一回,我就看到白鹡鸰,不断地在一处垃圾堆来去,捕捉苍蝇。每次都捉个六七只,再飞回顶楼上,喂给宝宝吃。

  幼鸟们稍微长大,懂得离巢时,往往会在顶楼到处跑,站在明显的位置,等候爸爸妈妈带食物回来。它们的羽毛还没全部长好,只能笨拙地拍着翅膀,勉强飞到隔壁的大楼等候。

  这样的情形约一两个星期后,幼鸟就能够做短距离的飞行,飞个两三百米,沿着城市的大楼顶,随着爸爸妈妈活动。它们逐渐远离旧家,最后,独自展开生活。但是,我也看到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幼鸟,还不完全懂得如何寻找食物时,竟然学习燕子的滑行方式,在空中飞来飞去。

  冬天时,许多同类的鸟类,都会有聚集的行为,白鹡鸰也是,而且是固定而大量地,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

  在台北市,每到了冬天的下午,白鹡鸰都会往一个地点集中。在中山纪念馆附近的仁爱路口,黄昏时,就固定有两三千只白鹡鸰集合在顶楼,好像每晚都要到这儿来开同乐会似的。

  等天色一暗,它们就飞降下来,像落叶飘落山谷,全部集中在路口的几棵树上睡觉。远远看去,这几棵树上像挂了许多白色棉花球一样。原来,这样集体睡觉比较安全。赏鸟专家们也特别针对这个现象研究,发现白鹡鸰喜欢在光线明亮的位置睡觉,马路口正好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地方。

  隔天,等天色一亮,它们就会离开,各自回到平常活动的地方,继续城市的生活。

  冬天一过,继续回到这里集体睡觉的白鹡鸰也逐渐减少,留下来的多半是尚未长大,还无法繁殖下一代的亚成鸟。大多数的白鹡鸰又回到老地方,在城市的一角,继续过忙碌的城市生活。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栖息:鸟类平常的生活、觅食。

  亚成鸟:第一次换羽后,到长大为成鸟之间的鸟,接近人类的少年、青少年阶段。

  小白鹭

  |白色农夫|

  小白鹭喜爱于湿地和溪流环境出现,常单独出现,亦常大群生活。繁殖期间头上会生出两条细长饰羽。食物以鱼虾为主,捕食时会用一只脚踩响水面,惊扰猎物,借以捕捉。繁殖时,习惯和牛背鹭、夜鹭一起筑巢于树林。

  有一阵子,我迷上了钓鱼。每天早上,都到住家附近的一座天然池塘,坐个两三小时,享受着鱼儿上钩的乐趣。

  除了我,来这个池塘寻找猎物的动物还真不少。不止一次,我看到野猫和野狗,也有翠鸟、夜鹭和白腹秧鸡等水边的鸟类前来。但没多久,我就发现,最常拜访的是一只小白鹭,它像一名农夫一样勤劳,池塘是它的田地。

  如果要举出一种台湾天空最漂亮的鸟类,我相信,小白鹭也最有可能当选。因为它全身洁白而修长,飞行姿势又优雅,任何人看见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常,和我一起在池塘对望的这只小白鹭,就经常以这种漂亮的姿势飞起,在池塘的上空缓缓飞行,或者翩然降落。认识久了,我便帮它取了一个小名——白毛。

  每天大清早,白毛就来池塘守候,如果没有人干扰、经过,它会待到黄昏才姗姗离去。然而,每只小白鹭长得都很相像,我如何确定,它就是我认识的那一只呢?

  其实,这是个很容易克服的问题。假如,有一只小白鹭每天在熟悉的地方出现,你不妨用望远镜注意观察,因为每一只小白鹭脚踝的黄斑大小都不一样,所以可以从这个特征,辨别不同的小白鹭。

  另外,小白鹭休息的位置也是辨别的条件。通常一只熟悉当地环境的小白鹭,伫足的位置,一定习惯在非常熟悉的枯枝或者树干上落脚。它的行为会相当从容。假如,小白鹭站的位置是以前不曾停降的地方,就会显得局促不安。大部分的外来者更显得很慌张,经常东张西望,不会静静地休息。

  小白鹭是領域性非常强的鸟类,只要有任何其他的小白鹭,或者是其他鹭鸶科的鸟类飞近,它都会生气地趋前,发出粗哑的嘎声,驱赶敌人。甚至,会毫不留情地攻击外来者,直到对方撤退。每次我到池塘,多少会听到白毛发出粗哑的威吓声,强迫其他鹭鸶科鸟类不要随便接近。有好几次,我看到其他小白鹭才刚要降落,白毛就从对岸拍翅蹿出,发出沙哑的叫声,奋力地攻击外来者。直到外来者仓皇远离,它才安心地返回池边休息。

  这也是外来者总是比较神经质的原因,因为它不晓得这个水域,是否已经有其他小白鹭居住。

  它对岸边的翠鸟和白腹秧鸡就很客气,彼此都不会侵犯对方。白毛饿了,就沿着岸边,仔细地寻找小鱼吃。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这几种鸟的觅食习性不一样,不会有彼此竞争的压力。

  冬天一过,白毛来池塘的次数就减少了。这时,我才好奇地想到,每天黄昏时,它飞回哪里睡觉呢?从它飞回的方向,我判断是竹围的红树林。

  这个位于淡水河的红树林,几十年来,都是许多小白鹭和夜鹭一起居住的家。春天时,它们也在那里孵育、喂养小孩。如果白毛也住在竹围的红树林,我就可以理解,它为何无法常到池塘觅食了。毕竟,它得忙着照顾孩子,必须在比较接近住家的地方找食物,然后赶回去喂食。假如我是白毛,我也会选择附近的水田和沼泽觅食。池塘的食物虽然丰富,但是距离远,时间和体力都划不来。

  有一回,趁退潮时,我穿着雨鞋,走进红树林观察。鹭鸶群把它们的巢筑在树上,鸟巢非常简单,只是一些堆叠的枯枝。尚未长大的幼鸟,多半在林子里活动,等成鸟回来喂食。有的已经离巢,站在枝头上,但也有的飞到地面上,聚集在一起,想要试着自己找食物吃。

  我也看到有好几只幼鸟倒挂在枝桠间,好像被树枝夹住,或者掉落下来摔死了。有一次强台风过境,我赶去观察,林子里竟然死了一地的幼鸟和雏鸟,可见,自然灾害对小白鹭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

  那年秋天,我继续在池塘钓鱼时,又看到白毛回来了,孤伶伶地站在对岸。这也表示,春夏之际的繁殖期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日子,它又要按时回来这儿找食物。除非,这个池塘消失。

  白毛可是一只幸运的小白鹭,因为现在池塘已经愈来愈少。许多池塘和沼泽多半被废土掩埋,用来盖房子,或者做养殖场。所以,大部分的小白鹭都是在溪边的水域活动;有的则在开阔的河口、三角洲,或是水田;也有的在大清晨,就振着翅膀,匆匆飞到山里的小溪,占领位置,捉捕小鱼吃。

  其实,作为一只小白鹭,生活相当艰苦,并不像身上洁白羽毛所展现的高贵,有着舒适的日子。它必须大清晨就起来,努力地寻找觅食的地点,或者占位置;如果它经常晚起,可能就要饿肚子,甚至于无法生存了。

  老 鹰

  |消失中的贵族|

  又名黑鸢、麻鹰。分布甚广,非洲、印度等地都有。时常利用热气流高飞,盘旋飞行于港口、河口等空旷环境,有时会大群聚集,晨昏时尤其常见。以动物尸体和鱼类为主食。

  从前有一种说法,一个城市生活愈丰富,城市的老鹰就愈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论呢?原来,老鹰喜欢的食物多半是腐肉、死鱼或者其他动物的尸体,这类食物在垃圾堆里最容易发现。而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大量垃圾,所以聚集在城市的老鹰自然的也就增多了。

  如果将这种说法放在香港、东京等大城市,似乎都说得通,因为这些国际知名的大城市里,都有不少老鹰栖息。可是,若是在台湾就有点行不通。至少,我们在南北两个大都会——高雄和台北,都很少看到老鹰。

  可是,问老人家以前的情形,他们都言之凿凿地说,以前的淡水河边,或是高雄的柴山,经常看到老鹰的踪影。老人家说的并不假,十几年前,我在这两个地方赏鸟时,也记录过不少老鹰,但是近年来,就很少听说了。

  根据最近的鸟类调查,我才惊讶地发现,台湾的老鹰竟然剩下不到三百只。如今要观察老鹰,也只有在基隆港比较容易发现。那儿还聚集了一群,约有二三十只,据说是台湾硕果仅存的最大族群。有些好心的朋友常打电话告诉我,他在住家附近的山区或湖边,看过不少“来叶”,“来叶”是称呼老鹰的闽南语。其实,他们所看到的,是另一种叫“大冠鹫”的猛禽,它的体型较大,专门在森林里吃蛇。

  目前,大冠鹫在台湾的山区还相当普遍。老鹰逐渐稀少的原因,许多专家判断的结果,还是怪罪于环境污染太严重的关系。然而,为什么老鹰如今都集中在基隆港?我猜想最大的可能是,那儿是个优良的港口,水质干净,漂浮在水面的垃圾比较少受到污染。同时,海洋有丰富的生物漂浮到岸上。另外,附近又有好多小山谷,可以制造热气流,让它们张开翅膀在港口上空盘旋。

  每次我到基隆,印象最深刻的鸟类也是老鹰,因为每次下火车的位置就是港口。老鹰就在港口上空低低地盘旋,不时飞下去,捡拾漂浮在水面的食物吃。我想那些食物里,主要以鱼类为主吧!更教我对这些老鹰好奇的理由是它们的翅膀。老鹰全身暗褐色,长相并不好看;而那对翅膀看来十分老旧,仿佛历尽沧桑。当它低空盘旋时,那破败的外表,不免令人产生一丝怜悯。

  除了基隆港外,东北角海岸各地,有许多连绵的山陵与险峻的海崖,也是它们常出没的地方。这儿是它们最后的家园。

  有一年冬天,我特别上山去拜访它们,了解它们在这儿一天的生活作息情形。

  这群老鹰大约有二十只。在寒冷的季节里,夜深以后,都聚集在森林里,在一棵隐秘的大枯木上休息。清晨天还未亮时,就纷纷起床,飞到一处高耸的铁塔聚集,好像在讨论要去哪里找食物吃。

  等太阳浮出山头时,它们便各奔东西,铁塔上只剩一两只。不知它们是比较懒惰,还是已经知道食物的来源,所以不急着出发。等太阳照到身上时,才懒洋洋地拍翅离去。

  中午时,整个山谷空荡荡的,几乎没有看到任何老鹰飞回来。偶尔有一两只老鹰躲在云下,飘过高空,显然是在改变觅食的地点。不过,在迁移的过程里,它们怕晒到过多的太阳,所以躲在云底下,跟着云跑。

  下午,老鹰陆续回来。每只都降落在铁塔上休息,似乎也在讨论觅食的情形。没多久,二十只老鹰都回来报到了。

  它们再度飞起来,在山谷的大斜坡,随着海风,玩类似小孩子熟悉的捡手帕游戏。有一只抓着树枝,飞到高空,让树枝掉落下来。接着,总会有另一只,赶下去抓住树枝,换它飞上高空,做同样的动作。就像这样,一只换一只,直到玩累了,才飞回铁塔休息,梳理羽毛。

  它们在那里等待着,直到日落海洋,天色全部暗黑,确定安全了。再逐一起飞,慢慢地回到大枯木休息。

  日复一日,它们就这样度过寒冬。

  猛禽鸟类生小孩的季节,多半比其他鸟类早,老鹰也是。冬末时,它们已经各自散开,成双成对,在一些耸立于高崖山壁的大树间,选择住家的所在。假如没有人类破坏山地森林,没有猎人捉捕,海岸也没有污染,它们的下一代应该很容易就能生存下来。可是,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充斥整个东北海岸。在环境日渐恶劣的状况下,老鹰的族群数量也逐渐减少。它们是亟待我们保护的一群鸟儿。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老鹰:目前,野外赏鸟人对这种鸟最正式的称呼叫“黑鸢”,用以区别于其他猛禽。

  热气流:天气晴朗时,在天空形成的一股向上浮升的气流,最容易在山谷的地形发生。猛禽类会借着热气流升空、鸟瞰,或者飞往他处。

  盘旋:鸟类利用上升的气流,张开翅膀,不拍翅、不断绕圈的飞行方式。许多猛禽都有这种行为,另外还有海鸟也有近似的滑行行为。

  翠 鸟

  |钓鱼高手|

  又称鱼虎、鱼狗。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东南亚。叫声为高音调,连续、响亮的“吱、吱”声。经常一边叫,一边贴着水面疾飞。偏好伫立枝头等候,俯冲到水下捕鱼。

  我在冬天认识了一只叫“蓝毛”的翠鸟,它就住在附近的一个小池塘边。

  翠鸟有一个绰号叫鱼狗,因为它最擅长捉鱼。不过它更吸引我的,是全身美丽的羽毛,尤其在背部中央,有一道非常美丽而鲜艳的宝蓝色。所以,我为这只翠鸟取名叫蓝毛。

  小池塘不大,大约只有一个篮球场宽,正好适合成为一只翠鸟的生活范围。如果有其他不怀好意的翠鸟飞到这里来,蓝毛一定会生气地将它赶走。

  第一次遇到蓝毛时,它就静静地站在对岸的一根枯枝上,跟其他翠鸟一样,专心地凝视着水面下的动静。

  它大大的长嘴是黑色的。我翻查图鉴,确定蓝毛是一只公鸟,因为母鸟的嘴巴下半部是暗红色的。

  这个几乎有身体一半长的大嘴,主要是用来捉捕池塘里的鱼类。蓝毛伫立在枯枝上没多久,就急飞而下,没入我眼前的水里,并激起水花;马上又迅速地蹿出水面,飞到一块石头上,嘴上咬了一尾刚刚入水时捉到的小鱼。整个过程不过是一两秒间的事。

  接着,它在石头上,愉快地享用猎捕到的小鱼。由于怕被鱼鳞、鱼鳍鲠到,它小心地从头开始吞进去。吃饱后,满足地整理一下羽毛,再飞到另一处突出水面的位置,等待下一次的猎捕行动。

  没过五分钟,我又看到它飞下水,再度捕捉。这回嘴巴空空的,看来是没捉到鱼。它又继续在池面上等候。

  一整个冬天,我到水池边散步时,特别注意到,它常常就是这样伫立着,等候下水捕鱼。有时候,远远地,就听到它高昂而多变化的长鸣。每次循声搜索,都会看到它紧贴着池面,很快地飞掠过去。

  我想,这儿大概就是它冬天时的家园了。根据我的经验,当一个池塘的区域出现一只翠鸟居住时,往往意味着,这是一个干净的水池,有不少鱼类栖息。相反的,如果一个天然的池塘看不到翠鸟,正代表着,这个水池的水中生态环境恐怕是不太好。

  冬天过去了,当池塘边有许多美丽的紫花酢浆草开花时,蓝毛仍在池塘快乐地生活。我在猜想,它会不会待在这儿生小翠鸟?

  我沿着池边,仔细检查池塘的环境,看看是否有适合筑巢的位置。通常,翠鸟喜欢把住家盖在松软的土壁上。在土壁上挖一个深而长的土洞生蛋,那儿的高度離池水有一段距离,大雨时不会淹到。

  池塘对岸正好有一个垂直的土坡,其他动物不易接近,我想那儿非常适合作为它的家。

  天气渐渐暖和后,有一天,我还没有抵达池塘,就听到池塘里传来一连串蓝毛的急促叫声,像是很兴奋,又像很生气,跟平常的叫声差别很大。

  到了岸边,仔细一看,赫然发现眼前竟有两只翠鸟站在对岸。我急忙用望远镜细瞧。有一只是母的!哇!蓝毛有女朋友,要结婚了!它和母鸟遥遥相对,彼此正在欣赏对方呢!

  我正为它高兴时,突然间,林子里又飞出一只翠鸟,蓝毛迅速飞过去。两只翠鸟在池塘上追逐起来。不久,两只翠鸟同时叫闹着离开水池,过了一会儿,才有一只缓缓飞回,在母鸟前面的枯枝上降落。

  原来,蓝毛赶走了另一只闯入的公鸟,又飞回来了。这一天,我特别花了很长的时间,守候在池边观察。结果,蓝毛的动作也特别多。它经常飞到母鸟旁边,摆出平常不易见到的各种姿势,一会儿张翅,一会儿歪头歪脑。似乎很满足,又似乎很不自在。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它还当着母鸟的面,飞入水里捕鱼,再飞回母鸟停立的树枝上,叼着小鱼送给母鸟,好像要告诉母鸟:“我有很好的捕鱼本领喔!”

  在蓝毛的殷勤表演下,母鸟似乎也接受了它的爱意,因为隔天,我再去探望它们时,它们双双伫立在枯枝上。

  池塘边的野草愈长愈密,虽然不容易看到它们实际的生活情形,但是从蓝毛暗黑的嘴巴经常沾有黄土的情形看来,我可以确定,它就在对岸的土坡上,忙着挖土洞,建新家。

  我想,再过一阵子,天气更热一点时,就会看到它和母鸟带着小翠鸟出来,在池塘边快乐地觅食了。

  小燕鸥

  |夏日访客|

  属于夏候鸟,遍布亚洲各地海岸,海岸石砾和沙丘环境常有繁殖记录。通常成群于潮间带、沼泽和水塘上空飞翔盘旋,若发现水中鱼虾,即刻俯冲捕食。

  每次前往中部的大肚溪口,看到荒凉的石砾地,我总会想起一群美丽的飞行家族,因为那儿是它们的家园。

  这些鸟叫小燕鸥,和我们熟悉的海鸥是近亲,它们都是台湾海岸常见的鸟类,海鸥多半住在北方,而小燕鸥和其他燕鸥家族一样,有好几种都是以台湾的离岛和海岸作为家园,在这儿养育下一代。

  燕鸥顾名思义,有着像燕子一样纤细的体型,这是它和海鸥最大的差别。在飞行时,它也像燕子般轻巧、灵活,不像海鸥的缓慢、粗犷。

  目前在台湾曾经记录到的燕鸥有十二种,其中一半是过境鸟,另外六种属于留鸟。它们几乎都在离岛繁殖,像北方的三小岛、澎湖群岛都有。其中,只有一种会在台湾的沙滩上筑巢,就是小燕鸥。燕鸥家族喜欢南来北往,到处飘泊。小燕鸥也不例外,一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无法清楚地掌握它们的行踪。

  不过再如何旅行,到了春天,它们都会按时地归来,回到旧有海滩的砂地生孩子。每年三月,冷雨绵绵的日子,当我站在大肚溪口的海岸时,一定会看到它们陆续返抵家园,在浅水滩上快乐地沐浴着。

  这时的小燕鸥最美丽了,醒目的黑头、鲜明的黄嘴,还有那一身层次多变、笔墨难以形容的淡蓝,总教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刚刚回来的小燕鸥,总是十来只一群。没过多久,在这块逐渐吹拂着温煦南风的天空,它们开始相互追逐,借着高速的飞行以及捕食的技巧,来认识结婚的伴侣。当它们飞到地面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公鸟咬着小鱼,当作礼物向母鸟示好;这些小鱼有的来自附近的鱼塭,有的则来自海岸边。

  假如情投意合,它们就会在这块砂地共筑爱巢。这时砂地上海边植物的绿意已经逐渐深浓,小燕鸥留在陆地上的时间也增加了。不久,有好几对都在砂地生下两至三颗颜色很像砂地颜色的蛋。保护这几颗蛋的巢,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浅坑,周围则有一些石头做掩饰。

  小燕鸥的长相优雅有如绅士,却是家園的强烈捍卫者。它们经常得理不饶人,凡是进入筑巢领域的大型动物,都会遭到它们的威吓、驱逐,连穿着绿色迷彩服的我也一样。有一回,我走进巢区二三十米外的草地,小燕鸥已经在我的头顶上空,不断地用粗哑的声音叫着,并且好几次像战斗机似的,向我俯冲。有好几次都从我眼前一米的地方划过,向我严重警告,吓得我赶快离开。隔天,我再去时,有一对小燕鸥已经把蛋移到隔邻的位置,隐藏在石砾和废铁罐间。

  天气愈来愈热了。远远望着沙滩,地面往往浮动着热浪。卧巢的小燕鸥,必须不断翻转鸟蛋,还得经常在鱼塭和海边来来去去,把肚子下的羽毛沾湿,替鸟蛋降温;或者是依照太阳照射的角度,制造出阴影,免得鸟蛋受不了热气,一不小心就煮熟了。

  不到一个月,小燕鸥的孩子们就一只只破壳出生。做爸爸妈妈的,也忙着将蛋壳衔到远处丢掉。小燕鸥的孩子们是早熟而可爱的小鸟,两三个小时后,绒毛干了,就可以到处走动。腿短的它们,像一些玩脏了的小球,在砂地上滚来滚去,完全不怕危险。但是,成鸟们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随时准备攻击其他想要接近的大型动物。它们也在海上与砂地间穿梭,不断地捕小鱼回来,喂给孩子们吃。

  小燕鸥个个都是精明的渔夫。它们在海洋上空飞来飞去,眼睛不停地往下看,仔细地寻找,只要看到小鱼群,马上对准目标,垂直俯冲下水。再飞起来的时候,嘴里已经咬着一尾小鱼。

  通常,它们会在喉囊里储存好几尾鱼,带回砂地。可爱的小小燕鸥只懂得待在砂地,等候成鸟带小鱼回来喂给它们吃。

  很快地,这些全身看来仿佛脏兮兮的小朋友们,也有了改变。它们慢慢地换上漂亮的羽毛,在成鸟后头,学习飞行。等飞上天空了,还得跟成鸟到海上,练习扑水、捉鱼。刚开始时,尽管捉不到,只弄得全身羽毛湿透,但时间久了,它们就学会了这一生必备的本领。

  当小燕鸥们学会飞上天空,到外海捕鱼的那一天起,也意味着,小燕鸥又要展开另一段生活了。原来的繁殖地,小燕鸥渐渐少回去了。倒是附近的海上、鱼塭,都有它们的踪影。

  到了七月的暑假,台湾的海岸已经不容易发现小燕鸥的身影,因为它们又云游四海去了。不过,它们是恋家的鸟类,隔年春天,依旧会飞回原来的繁殖地生小孩。只要这个砂地依旧存在,没有遭到人类的破坏,它们就一定会回来。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夏候鸟:春天天气暖和了,由南方飞回北方,生育下一代。等秋天,天气变冷了,再飞回南方的鸟类。夏候鸟的行为也叫迁徙。

  过境鸟:在迁移途中,经过某一个地方,稍微作短暂休息,当体力恢复,或天气好转时,再继续南迁、北返的鸟类。

  留鸟:在某一个地方四季都可看见的鸟类,有时会因为季节的变化,做出迁移的行为。

  喉囊:鸟类喉部位置的器官。有些鸟类,如燕鸥类的喉囊可装下许多捕获的小鱼,再带回岛上喂食雏鸟。鸠鸽科的鸟类和一些海鸟却能分泌鸽乳之类的液体,喂食雏鸟。

  东方环颈鸻

  |孤独的旅者|

  多为北方候鸟,冬季时南下,喜爱于海岸湿地或沙丘环境活动。夏日时,少部分在南部海岸沙地繁殖。常集体活动,有时数量可多达成千上万。喜啄食地面或浅土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

  东方环颈鸻是一种非常孤独的水鸟。这是十几年前,我在淡水河口的沙滩散步时,遇见它的最初印象。

  那时候,许多其他种类的水鸟都集中在岩礁和石砾地觅食,唯有它,孤伶伶地伫立在潮间带上,背对着陆地,单脚站立,像一个很忧愁的旅人。

  在这个开阔的水边,为了安全起见,水鸟们通常喜欢过团体生活,借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东方环颈鸻虽然也常有一两千只聚集的情形,可是,它们真的比其他水鸟更有这种独立倾向。因为一些我们还没有办法清楚了解的习性,它们常常会单独地出现在有沙丘的海岸上,就像我所遇见的一样。

  它们还有另一种奇特的行为。当水鸟们都在水边觅食时,它们却经常走入干燥而且温度很高的沙丘里,似乎那里也有它们可以捕捉的食物。有时候,大清早去那儿观察,沙丘上就满布着它们跑来跑去的脚印,可见它们在沙丘上活动的时间相当长。

  然而,如果你知道,在台湾这么多种类的水鸟里,它们是少数能在沙丘上生蛋,并且养育小孩的水鸟时,再看到它们会走入沙丘中,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当夏天的繁殖季到来时,大多数水鸟必须跋涉数千公里的路程,飞回北方养育它们的小孩。但是,有些东方环颈鸻只是在海岸看着这些水鸟飞走;它们继续留下来生活,准备繁殖下一代的大事。它们会先寻找理想的另一半,占据沙岸的一个角落,作为地盘。我们如果以为鸟儿下蛋前都会先做好一个巢,那么初次看到东方环颈鸻的繁殖方式时,一定会吓一大跳。

  原来,它们直接把蛋下在温度很高的沙子或石砾地上,完全没有东西遮掩。这些蛋的颜色和地面的颜色很接近,如果不太熟悉它们生蛋的方式,可能还找不到它们的巢呢!

  或许,这就是东方环颈鸻聪明的地方。它们好像懂得“愈危险的地方,其实反而愈安全”的道理。而且夏天的天气闷热,很少人会到沙岸活动,即使是到海边游泳的人,也不会无缘无故走到这里来,所以不会受到太多打扰。

  万一有野狗等动物出现时,成鸟也懂得利用拟伤行为,把跑进地盘的敌人引开。譬如当一只野狗接近它们的巢时,在巢里的成鸟会突然冲出,摔倒在地上,把它的翅膀摊开,假装受伤了,吸引野狗的注意,让野狗转移目标,走向受伤的成鸟,忘记了巢的存在。等到野狗一靠近,成鸟却很快地飞上天空而逃走。

  或许,有的小朋友会聪明地想到,海边沙丘的温度那么高,东方环颈鸻是如何孵蛋的呢?难道蛋不会被太阳晒熟了吗?

  其实,东方环颈鸻也不是用我们想象的方式孵蛋。因为沙丘四周实在太热了,它们孵蛋是用“遮阴”的方式。两只成鸟轮流到水边,把自己肚子的羽毛弄湿,再把凉凉的肚子靠着蛋,挡住太阳的直接照射,让蛋不会过度晒伤。

  如果天气比较阴凉,两只成鸟都要出去找东西吃的时候,它们还会用沙子把蛋稍微盖住,让其他动物很难发现。每次觅食回来,成鳥也都非常小心。它们总是会先降落在比较远一点的地方,向四周张望一阵子,确定没有危险后,才会迅速地跑回它们的家。

  通常,一对东方环颈鸻会生三个蛋。三个多星期后,小鸟就出生了。一般来说,森林里的小鸟出生后,还需要成鸟喂食一两个星期,才会睁开眼睛,长出羽毛。但是,沙丘的环境相当空旷,小鸟如果不快一点长大,学会躲避敌人,很容易就会遭到敌人的攻击。所以,东方环颈鸻的小鸟非常早熟,才破壳出来,已经是有绒毛的幼鸟,而且没几十分钟就会迅速小跑步,蹲在隐秘的地方躲起来,保护自己。它们身上的颜色和沙子很接近,其他动物不易找到它们。

  它们会静静地蹲在安全的地方,只有在爸爸妈妈带食物回来时,才会跑出来迎接。只要吃饱了,又会赶快躲回隐秘的地方。有时候敌人在附近徘徊一直不走,成鸟会在不远的地方飞高,并大声叫着。万一没有效果,幼鸟只好冒险跟着爸爸妈妈跑,改变活动的场所。成鸟半飞半跑,在低空引导幼鸟。它们努力地跑着,像只小老鼠,很快地越过小溪、滩地,躲到另一个草地或沙丘去。

  幼鸟跑步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大约一个星期后,它们就会做短距离飞行,而且可以自己找东西吃了。等到爸爸妈妈带着它们离开沙丘,到不远处的潮间带活动时,幼鸟就可以开始独自过生活了。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水鸟:这是鹬鸻科鸟类的总称。它们喜欢在开阔的海岸生活,羽色灰朴,多半属于南来北往的冬候鸟。

  潮间带:海水涨退潮之间,遭到波浪冲击的海岸,在这里主要指潮水来去的沙滩环境。

  家 燕

  |骑楼的房客|

  分布遍及北半球。在亚洲地区,春夏时,从南亚一带北返,筑巢于街衢屋檐下。每年繁殖两窝,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秋初时,再往南迁徙。

  万华是台北盆地开发最早的地区,街道两旁到现在仍有许多老房子。台北多雨,早年的房子跟现在一样,都盖有让路人避风雨的骑楼,只是看来比较阴暗。

  有一天,我去万华,经过一处骑楼的时候,一只鸟从角落飞出来,害我吓了一跳。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家燕。它像箭一般射向街道,在天空来回飞翔,追捕细小的飞虫吃。家燕是飞行的高手,街道上车辆来往快速,它们似乎都能轻易闪过。我再转回头,注意它刚离开的角落,赫然发现,骑楼的墙角,有一个用泥巴修补的巢,像半个碗,贴在墙角。原来,这里是家燕春天时的住家。骑楼最适合它们避风雨,它们刚从热带的南洋回来,在这个去年筑巢的骑楼,继续繁殖下一代。

  没多久,那只家燕飞回来了。当它接近巢时,我才看清,泥巢里还有五只嗷嗷待哺的雏鸟,伸出长长的脖子,张大嘴,争着吃成鸟带回的食物。但它带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一只。成鸟喂完后,立刻再飞出去,到街上捕食。它的另一个伙伴,也在外面辛苦地忙碌着。

  我每天都到這座骑楼下观察。清晨往往是家燕最忙的时候,成鸟每四五分钟,就轮流回到巢里,叼回小家燕的早餐。中午天气热,飞虫少,成鸟和小家燕都在打盹。黄昏时,小家燕又开始不停地吃。

  晚餐结束后,有一只成鸟会回到巢里,帮小家燕取暖。另外一只,飞到旁边的电线上守夜。

  这个骑楼的店面是一家杂货店。主人去年搬来时,就发现了这个巢。中国人相信,家燕在某人的住家筑巢,表示那儿风水好,所以今年家燕再回来,主人一家也很高兴。

  平常,骑楼下进出的人相当多,货物搬运频繁。晚上骑楼附近的霓虹灯也不断闪烁,光线明亮,但是,都不会影响家燕的生活起居。

  没隔多久,小家燕们慢慢长大,也能攀到巢壁边缘,练习拍翅。成鸟飞回来喂食时,它们不仅继续张嘴,而且会发出索取食物的声音。

  天气晴朗的日子,家燕爸爸妈妈虫子捉得多,小家燕们吃得也饱。天气坏时,不易捉到飞虫,爸爸妈妈较少回来,小家燕经常把头托在巢缘闭眼休息。

  小家燕们为了食物,竞争得很厉害,都懂得努力地伸长脖子,把嘴巴张大,希望有多一点食物放入嘴巴。成鸟也知道从不同的方向喂食,不希望食物全被同一只小家燕吃掉。刚开始,小家燕不懂得如何排放粪便时,都是由爸爸妈妈帮它们叼出去丢掉。它们长大后,就懂得自己把屁股朝外,排出粪便,巢下的水泥地面自然就掉了满地灰白色的粪便。

  由于巢位不大,小家燕长大后,空间自然变小。黄昏时,成鸟回来,就不再回到巢里休息,而是两只并列,在旁边的电线上休息。可怕而无情的事终于发生了,五只小家燕相互竞争下,有一只比较衰弱的被挤出来,掉到地上。

  杂货店主人好心地把掉落的小家燕送回巢里,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这是物竞天择的道理,即使他把小家燕送回去,它一样比较衰弱而没有办法活下来。没过几天,那只小家燕又掉落在地面,死去了。

  其他日渐长大的小家燕,继续在巢边紧抓着,努力拍翅练习飞行。成鸟有时也会在巢壁前缓缓拍飞,让小家燕看清楚要如何拍飞。终于,一天早晨,小家燕们跟着爸爸妈妈出去了。这是它们试飞的第一次,就在街道上空随风飞行。但小家燕的体力差,飞一下子,就停在屋顶上的电线休息;或者飞回巢去了。它们的尾羽还没有明显的分叉,颈部也没有成鸟的暗红斑块。小家燕们还不会独自觅食,仍需要爸爸妈妈的喂食。

  日子一久,它们的飞行技术变好了,回巢的时间也愈少。小家燕们甚至离开巢边的街道,到更远的地方去旅行,只有在中午或黄昏时,才回来休息,有时还站在爸爸妈妈休息的位置上。渐渐地,小家燕回家过夜的次数也愈少。最后,黄昏时,往往只剩爸爸妈妈回来,小家燕们各自去旅行了。

  时序进入秋初后不久,成鸟也不再回来,只剩下一个空巢。

  趁家燕不在时,杂货店的老板把巢边的电线拉走,再装修电灯,免得明年台风时,不小心把旁边的泥巢撞坏。他们全家都在盼望,盼望着春天时,家燕重新回来。他们相信,家燕会像春天一样守约。

  珠颈鸠

  |低音歌手|

  又称鸪鸟、珠颈斑鸠,分布于南亚,以及大陆南方广大地区。比鸽子略小。发声时,颈部的羽毛会略拱起,叫声低沉,类似“咕——咕——咕”。主食果实、谷物和其他植物的种子。主要在地面觅食,最常在草地上啄食。

  我读小学的时候,最喜欢的运动是打棒球。平常放学回家,就急着拎球棒找朋友打球。我家附近刚好有一处空旷的草地,成为我和同伴们玩球的地方,可是,我的球技不是很好,常被分配到右外野守备。因为小孩子打棒球时,右外野是球打出去后,掉落机会最少的地方。

  由于接球的机会不多,我站在右外野的空旷草地时,多半的时间都是在看天空;或者,注意旁边的一棵尤加利树。

  有一天黄昏,我站在草地上时便发现,这棵树繁密的叶子里,总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声。最初,我搞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后来才注意到,有一只闽南语叫“斑鸠”的暗褐色大鸟,固定会飞到那儿栖息。斑鸠的长相非常像鸽子,可是比较瘦小、机灵,不会在天空中盘旋,反而喜欢快速低飞。

  最初听到这个咕咕声时,心里并不是很舒服。倒不是因为它的声音难听,而是它发出叫声时,都快黄昏了,它的叫声仿佛在提醒我,肚子已经饿了。那也表示,再过不久,妈妈就会出来叫我回家吃饭。

  这种童年时最讨厌的、低沉的咕咕声,没想到年长时,却成为最熟悉且亲切的鸣叫。每当我在一些作家的作品里,看到他们提到这种鸟的声音,或者是自己在野外听到,也倍觉亲切。

  后来,我翻阅鸟类图鉴,才清楚知道,原来“斑鸠”叫作珠颈鸠,因为它们的颈子上有漂亮的白色斑点,像珠子串成的装饰品。等更熟悉它们的习性后,也才恍然大悟,当年我在草地上站立时所听到珠颈鸠的鸣叫,是它们繁殖期的声音,它正在宣示自己的领域。这声音透露了,它有一个用树枝盖的家,就在附近的某一棵大树,里面或许已经有小鸟了。当然,说不定就是我日日仰望的那一棵尤加利树。

  相较于其他鸠鸽科鸟类,珠颈鸠最大的不同,或许是它和鸽子一样,喜欢在城市里活动。这也是多数人对这种野鸟特别熟悉的原因。不过有一种长相跟它很近似的近亲叫红鸠,也经常被误认。其实,红鸠喜欢生活在比较开阔的地方,像甘蔗田、荒地,它们比较少进入拥挤的市区,更不可能像珠颈鸠一样,大胆地在安全岛上啄食。

  知道珠颈鸠在春天鸣叫的意义后,每次我从街坊的巷道经过,如果听到它的鸣叫声,都会朝附近的大树多瞧几眼,希望看到珠颈鸠繁殖的踪影,因而也发现了不少珠颈鸠的巢位。有的珠颈鸠会利用樟树、尤加利树的枝干,也有的利用大王椰子,在巨大如梳子的叶柄居住。

  珠颈鸠的家十分简陋,用树枝简单地堆叠在一起,中间是一个用枯叶垫着的小浅坑,这就是珠颈鸠从小生长的地方。每次珠颈鸠回到家园时,都不是直接飞回去,多半会先降落在附近一个视野良好,可以看到家的位置,还会在那儿发出低沉的鸣叫声。

  珠颈鸠喜欢啄食草地上的虫子。平常除了马路中央的安全岛,它们也喜欢在公园的草地上找虫子吃。纵使繁殖期也一样,成鸟会努力吃饱,再飞回大树。鸠鸽科鸟类喂食雏鸟长大的方式,和其他鸟类截然不同。大多数的鸟类会捉小虫子,或者相近的食物回来,直接喂食;珠颈鸠回到家时,却从喉囊里呕出“鸽乳”喂食雏鸟。这种液体食物,有点像人类把泡好的牛奶给娃娃喝一样。

  珠颈鸠雏鸟的成长速度,倒是和其他小鸟差不多。等它们离巢时,多半和成鸟已经长得很像,只是颈部还没有漂亮的斑纹;幼鸟在行动上也比较不小心,很容易发生危险。譬如在草地上觅食时,常常没有注意到野猫的接近。

  珠颈鸠是相当眷恋家园的鸟类。繁殖期过了,它们或许会离开,到城郊的其他区域生活,可是只要春天一到,只要以前的大树继续在那儿生长,它们还是会回到老地方,发出低沉的鸣声,繁殖下一代。

  当然,如果那棵大树消失了,它就会敏感地离去,不再回来。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鸠鸽科:体形比一般鸟种肥胖,嘴巴细小,头部也较小,喜欢在地面走动,以植物果实为主食的鸟类。我们熟悉的鸽子也是属于这一科。

  红鸠:和珠颈鸠同一科的鸟类,虽然长相近似,觅食行为一样,但身体的特征和习性仍有不同的地方。

  褐头鹪莺

  |芒草间的舞者|

  分布大陆各地,喜爱在郊野环境出没,稻田地区特别易见。尾羽几乎占全长一半。筑巢的环境选择并不苛求,任何草丛堆都可能成为筑巢地点。因巢像一个装了东西的布袋,也有人称之为“布袋鸟”。

  天气晴朗的日子,走在乡村的田野里,我们经常会听到银铃般清亮的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如果朝声音的方向望过去,不难发现,在芒草丛上,常会有一只暗褐色的小鸟,站在那儿奋力地鸣叫,每次仿佛都要用尽全身力量似的。

  它的鸣叫方向也不固定,一边叫着,嘴巴还会移向各个角度,像一把机关枪般地扫射。很显然,它在向四周宣告家园的范围,尽量让其他褐头鹪莺知道自己的位置。

  褐头鹪莺栖息的主要环境,就是这些以芒草为主的草丛。我们很少看到它们在林子里,或是空地的草地上活动。在台湾的乡村,农夫们经常利用这种常见的芒草来喂牛、搭棚子,所以也将这种最常在此活动的小鸟,叫作“芒冬丢仔”。

  此外,这种身材纤细的小鸟,有一条比较长的尾巴。在草丛上飞行来去时,往往靠这条尾巴不断摆动以维持平衡,这样的姿势仿佛在跳舞。许多赏鸟人因而称赞它是芒草丛上的舞者。

  褐头鹪莺生活的领域并不如其他鸟类固定,而且它喜欢单独活动,所以不太容易观察。只有在繁殖期时,由于筑巢的关系,它们会较固定地在一个地区出没,这时比较容易了解它们的生活状况。

  有一年春天,我固定到一处菜畦进行自然观察。我便发现,一棵突立于草丛上的小枯木,经常有一只褐头鹪莺,站在枝头上面,声嘶力竭地鸣叫着。

  其他小型鸟类,诸如绿绣眼和白头翁,如果在附近伫立,都会被它赶走。而它在四周无人的时候,会钻入草丛里。这些行为让我相信,附近的草丛里,一定有它的巢。可是,草丛相当隐秘,从外表上观察,很难发现鸟巢到底在哪里。如果我走过去翻开草丛,应该一下子就可以看到巢了。不过这样的行为,严重地侵犯了鸟类的繁殖生活。一个好的赏鸟人,应该要静静地躲在一边,长时间地守候,尽量不干扰它们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合乎自然观察的精神,同时,有更多机会发现别人所看不到的行为。

  不久,我就发现,有第二只褐头鹪莺,站在旁边更高的竹枝上。这只褐头鹪莺飞下来时,表演了我不曾见过的动作。它竟像一只小云雀在天空唱歌般,缓缓地飞降,停在枯木上时,又继续鸣叫。更有趣的是,它的嘴里叼着比嘴还大的虫子。这表示幼鸟已经出生好一段时候。

  有一次,我忍不住,试着往前探看,但是没走多远就却步了,因為前方的褐头鹪莺突然停止鸣叫,机灵地离去。我知道那是严厉的警告。我乖乖地退回菜畦上,用望远镜观察。隔了两天的清晨,再去探看时,等了两个多小时,竟然一点鸟影和叫声也没有。我充满疑惑,猜想成鸟恐怕已经带幼鸟离开了。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小心地走进草丛里,慢慢地拨开。结果,在一丛野姜花里,发现了一个芒草丝编织的巢,长长的像个干枯的丝瓜,紧密地吊在那儿。褐头鹪莺的鸟巢,编织得相当细密而结实,不像一般白头翁和绿绣眼的,结构较松散。许多赏鸟人都说,它是乡村鸟类里最好的建筑家,果然名不虚传。我再翻开被叶子遮盖的鸟巢探看,巢里已经空无一物。幼鸟果然已经随着爸妈离去。

  当我回到菜畦时,又听到熟悉的银铃声。我判断,可能是今天早上,幼鸟才随爸爸妈妈离开家的,于是沿着附近的草丛,用望远镜逐一搜寻。没多久,就看到成鸟在草丛里跳跃,但是并没有像过去那样一下子飞走。然而幼鸟呢?

  我继续等候。没多久,就看到一对幼鸟,从草丛里探出头来。它们的长相十分滑稽,同样的模样,却少了一条长尾巴,嘴也不像成鸟一样硬挺。它们好像一对肥胖的小矮人,刚刚才睡醒,从草丛里跑出来。它们蹲伏在树枝上,又闭上了眼睛,等成鸟再度鸣叫,才再睁开眼,重新上路。

  它们一家人,沿着草丛,慢慢地跳跃旅行,时隐时现,一边注视周遭,一边找食物,开始另一段芒草丛中的冒险生活。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小云雀:喜欢在草地上生活的鸟类,长相近似麻雀,经常飞到高空中鸣叫许久。有些地方的人叫它们:半天鸟。

  乌 秋

  |飞行高手|

  全身亮黑有光泽的卷尾鸟类。喜爱于草原、树丛和农耕地等平野活动,时常单独行动或成小群。飞行能力高超,善于翻转、停顿、急降。华南地区全年皆可见。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远地眺望着。水田上,有一只白鹭鸶,或者乌秋,迎风挺立在牛背上。这样的画面,可能是许多大人小时候在乡下时非常熟悉的景观。

  牛背上的白鹭鸶,就是赏鸟人熟知的牛背鹭。关于白鹭鸶的童谣还不少,我们最熟悉的,大概是这一首闽南语童谣:“白翎鸶,车粪箕,车到溪仔墘……”

  但是乌秋呢?原来它就是赏鸟人称为“大卷尾”的黑色大鸟。大卷尾和以前的人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许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应该也还记得一些和乌秋有关的童谣和俗谚,譬如:“乌须、乌须,咬吱啾,虫仔肉,揾豆油。”“乌秋骑水牛,吃虫卡好困。”

  可见大卷尾和牛背鹭一样,都是以前人们相当熟悉的鸟类,有些人甚至在生活上还相当仰赖它。譬如说,早年居住在宜兰的平埔族人,还把大卷尾当作报时的起床鸟呢!因为大卷尾的叫声千变万化,有时像吹口哨,有时像吵架,非常悦耳。

  不过,你可不要以为,大卷尾只生活在乡村的稻田。其实,在都市郊区的林子,我们也不难看到它们活动的踪影。

  看见大卷尾在街道上出现后,我都会特别注意路边的电线杆,或者铁塔。如果找不到树木,它们常会选择这些远离地面,不易让人接近的地方筑巢,作为养育下一代的家。我就看过好几次,它们把巢筑在木头的电线杆上;甚至看过一对大卷尾,竟然把巢筑在电线上。

  一般的鸟筑巢,往往选择隐秘的场所,大卷尾为什么敢这样公开呢?其实,这也暗示了,它们比较不在乎从天空来的危险。

  相信许多赏鸟人都看过,大卷尾经常飞上天空,攻击大冠鹫,把这种体型大它十几倍的猛禽,赶得落荒而逃。纵使像凤头苍鹰这种飞行技巧高超、善于在林子里潜伏的猎食者,遇到了比它机灵的大卷尾,也只有被欺负的份。

  有一回,我就看到一对凶恶的凤头苍鹰,被大卷尾追得不敢飞行。它们只要一滑出林子,就遭到大卷尾严厉的飞啄。我还看过一只凤头苍鹰胸口的羽毛,被大卷尾啄了下来呢!

  大卷尾会如此凶悍,其实情有可原。因為凤头苍鹰飞行的路线,正好经过了它们的生活领域。大卷尾敢于对抗其他小鸟都相当惧怕的凤头苍鹰,主要也是倚仗着自己拥有高超的飞行本领。

  乌秋有一条长长的如剪刀般的尾巴,这条长尾巴能让它在空中做出停顿、迅速转弯、变换姿势等高难度的飞行动作。飞行技巧高超,更是它能称霸平野的原因。秋天时,长着鹰钩嘴,平常也挺凶悍的红尾伯劳,南下来到台湾,也要礼让它三分。在春天的繁殖季之前,大卷尾喜欢十几只聚集在一起,表演各种高超的飞行啄食动作。它们似乎在借着这样的活动,彼此认识。

  我就见过一群大卷尾,大约十来只,全部集中在高压电线上,像五线谱上的音符,排成一排,然后,一只只轮流飞出去,好像在比赛,看谁能滑到最远的地方,再飞回原来的位置。等游戏结束后,它们才一对对散开,好像是去找住家的位置,准备生孩子。

  大卷尾的巢跟一般小鸟的差不多,只是用一些枯褐色的芒草编织而成。通常,它们会在巢里生下三只雏鸟。

  当雏鸟长大为幼鸟,学会拍翅,练习短距离飞行时,成鸟也会带着它们离开家,飞到附近的一处林子边缘,在那儿住个四五天。能够离巢飞到附近树枝上时,幼鸟们通常还没有长出长长的尾羽,肩羽有些泛白,飞行技巧也远不如成鸟。

  成鸟会在那儿教孩子展开另一段生活训练。譬如,成鸟叼食物回来,有时会故意停在不远的树枝上,让幼鸟们主动飞过去吃,借机训练它们的飞行能力。成鸟也尽量选择在孩子停立的树枝前,表演捕捉飞虫的技巧,让孩子学习得更多。小至飞蚊、苍蝇,大至蝴蝶、蛾、蝉等昆虫,成鸟都能靠优异的飞行技巧,轻易捕获。

  等幼鸟的尾羽逐渐长完整后,成鸟会带它们离去,各自展开生活。但是,就像许多鸟类一样,它们也有固定的家园。隔年,它们还会回到老地方筑巢,生小鸟。我住的地方,有一处高压塔上,连续三年都有大卷尾筑巢。我猜想,同一对夫妻的可能性应该很大。或者,至少其中有一只始终在这里生活着。

  春天时,每次看到高压塔附近出现大卷尾时,我的心里总会浮升一股暖意,因为这位老朋友,又回来探望我了。

  再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牛背鹭:台湾水田和草地上最常见到的鹭鸶科鸟类,跟乌秋一样,都喜欢站在牛背上,因而获得如此的称呼。它们以昆虫为主要的食物。春天时,颈背部换成金黄色的羽毛,最是漂亮。

  如何赏鸟

  什么样的望远镜最适合看鸟呢?刚开始赏鸟的小朋友一定最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答案很简单,通常它是一个双筒型的望远镜。

  但是,适合大人的,不一定适合小朋友,小朋友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最好是能够挂在脖子上的,比较轻便、舒服,这种望远镜价格是三四千元。这种价钱的望远镜已经足够带领小朋友去寻找野外的鸟类。用过一阵子,觉得不满意,希望看到更多鸟,或者想观察鸟类更细腻的行为时,可以再考虑买更好的望远镜;不要一下子就买太贵的,免得浪费爸爸妈妈的钱。

  小朋友一定得记住,请爸爸妈妈带你到各地野鸟学会,或者是专门贩卖自然书籍、物品的商店购买,说明是谁要使用,在这些地方都有适合小朋友的望远镜可以挑选。绝对不要到摄影器材店去买望远镜,在那里,你很容易就会买到不适合观鸟的,或者太重的望远镜。

  另外,我们也常看到一种很像天文望远镜的单筒望远镜,它比较适合团体旅行时,四五个人一组观察使用。这种望远镜主要用来观察在远处的鸟类,通常以观察水鸟为主。

  无论如何,小朋友一定要切记,望远镜是很贵重的物品,尤其是镜片,绝对不能随便碰撞,或是用手擦拭!必须用专门的拭镜纸才能擦镜片,免得让镜片受损。总之,要好好照顾你的望远镜,就像照顾一只心爱的宠物一样。当你对它好时,它才会让你把东西看得很清楚。

  去野外时,绝对不能偷懒,以为只要带着望远镜,就能看到鸟了。要记住喔,刚开始赏鸟,一定要带赏鸟图鉴。看到鸟儿时赶快翻查图鉴里的图片和说明,跟望远镜里的鸟儿比对比对,才能学到跟鸟有关的许多知识,进步也比较快。

  但是,要怎么开始赏鸟呢?小朋友可以先参加各县市野鸟学会举办的赏鸟活动,或是可以参加寒暑假的儿童赏鸟营队,让有经验的赏鸟专家帮你解说,这样会让你很快地成为一个小小“鸟人”,而且结交许多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

  如何使用赏鸟笔记本

  小朋友到野外一定要养成带记录本、做记录的好习惯。刚开始,你或许会觉得不习惯,但是写久了,你就能享受别的小朋友难以体会的快乐喔!这就像早晚一定要刷牙一样重要。记录本会帮我们留下有趣的赏鸟过程和内容,会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事情,也帮助我们更了解大自然。

  记录本没有规定的格式,只要方便携带,可以画图和写字记录的就可以。至于里面要记载什么样的内容好呢?只要和自然相关的事情、小朋友喜欢的都可以写上去。不过,一定要在开头注明人、事、时、地。譬如,这次跟哪些人或团体一起去赏鸟?主要是为了看哪一类鸟?那天的天气如何?赏鸟的地点是哪里?如果不记录下来,以后你就不记得什么时候来过、看到了什么东西。

  小朋友可以在本子上写下发现的鸟种数量,或者可以记录鸟儿当时在做什么、栖息的位置等等内容。请记得,不能偷懒喔!观察的叙述,愈詳细愈好,说不定一种新奇动物的行为和习性,就是这样被你发现了!

  如果遇到奇怪的或者特殊行为的鸟种,可以画出它的特征和各种奇怪的行为,甚至于,一根小小的羽毛、一个小小的足迹或者一团粪便,都可以把它画下来。小朋友可千万不要觉得好笑,很多赏鸟人,都是从这样小小的线索,发现了特殊或者从来没有记录过的鸟种!

  有些聪明的小朋友,还懂得在记录本上,记下走过的位置及路线,记录沿途的景观,将来重新再回到这个地点就可以比较。将来,在野外就好像一个资深的自然解说员,可以回答许多问题,比其他赏鸟人都神气。

  还有更机灵的小朋友也知道,利用备注栏,写下这趟旅行的重要感想和心情,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回忆;甚至可以把赏鸟的心得用来当作学校的课外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快乐赏鸟,讨厌的功课也能解决喔!

  赏鸟守则问答

  在野外赏鸟,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

  答:我们到郊外旅游时,多半会选择穿漂亮的衣服和裤子。但是赏鸟不能这样,最好穿着颜色比较暗的衣裤,同时戴一顶暗色的宽边帽子,这样鸟儿才不容易看到你,或者因为衣服颜色太鲜艳而害怕地飞走。

  发现鸟巢时,怎么办呢?是不是要想办法过去,才能看得更仔细?可不可以取出蛋来观察?

  答:这样做是很不好的行为。赏鸟人发现巢时,千万不要走近喔!更不能为了观察,摘掉遮蔽巢的枝叶,这样会影响鸟儿的生活。

  如何观察鸟类繁殖的行为比较好呢?

  答:最好是站在远一点的地方,或者躲在鸟类不易发现我们的地方,尽量减少我们对它们的干扰。

  如果有一群鸟躲在草丛里,但始终看不到,怎么办呢?可不可以大叫,或者把石头丢入草丛,把鸟儿吓出来?

  答:这样做也是很不好的,会影响鸟类的生活。我们应该要耐心地等待,或者选择到另一个适当的观察角度去观察。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不能因为想要看到它们而把它们吓得飞走了。

  如果遇到受伤的小鸟怎么办?

  答:最好赶快和各地的野鸟学会联络,请教照顾的办法,鸟会的大哥哥和大姐姐一定会教你解决的方法。譬如送到野鸟急救站,或者由义工负责收养、照顾,等它的伤势好了,再看情形将它放回大自然的环境中。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林 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