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活中的历史:银器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6534
■ 奚 密(中国台湾)

  古埃及文明里,金子的别号是“金色的太阳”,银子是“银色的月光”。前者的形象是圆圆的太阳,后者是半圆的弦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十五、十六世纪的印加帝国,称金子为“太阳的汗滴”,银子为“月亮的泪水”。多么美丽的名字!

  在各种金属中,白银的亮度高,延展性强,不易腐蚀,适合长久保存。因此,它有“万能合金”之称,只要加入少量的其他金属(一般是铜或锌)就可以打造成各式各样的器皿首饰,光彩夺目,实用装饰兼宜。成语说“穿金戴银”,其实相对于金,白花花的银子平价多了。基于以上这些特色,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珍贵金属”,举凡我们能想到的器具,几乎都可以用纯银制造。小至书签、牙签、钮扣、钥匙圈,大至花瓶、烛台、整套的茶具和餐具,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这里所谓的纯银其实有不同的纯度。二十世纪以前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银器只有80%或90%(800,900)的成分。1906年以后,美国规定必须是925才能叫“纯银”(sterling silver),至今仍是世界标准。较高档次的银是950,偶尔还会看到970、980,甚至999。近年祖国大陆有几家连锁银店,卖的是0.9999纯度的银器银饰。偶尔进去逛逛,可以看见师傅坐在店门口打制精品,颇有古意。为了谨慎起见,我一般只买刻了925或950记号的银制品。提醒大家注意,下面几种都不能算是纯银:德国银(German silver)或镍银(nickel silver)是铜、锌、镍的合金,完全不含银;南美洲的羊驼银(Alpaca)只含百分之二的银;藏银(Tibetan silver)是铜和镍的合金,或是镀了银的铸铁。所谓镀银( silver plated)只是一到四层薄薄的银,用久了会磨掉,再也擦不亮了。

  白银在人类文明史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公元前四千年,“肥沃半月湾”美索不达米亚就已使用银器;公元前三千年土耳其已大量开采银矿;公元前七八世纪银子在地中海区域和印度作为货币流通。十五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西方帝国到美洲开采银矿,造成生产中心的转移。此后的三个多世纪,全世界的银产量有85%都来自这里。今天全球十大产银国家中,有六个在北美和南美洲:墨西哥、智利、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Argentina的字面意思是“白银之河”)、美国。位居第一的墨西哥不但盛产银,而且手工价廉,很多游客会选购银制品作为纪念。

  白银历史在东方稍短,但也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到战国时代,银器已经出现在中原、南方、内蒙古等区域。汉朝时银两开始作为货币,但是使用的频率不高,仍以铜钱为主。到了唐朝贞观年间,银工艺达到高峰,“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最有名的代表,现在市面上还可以看到仿制品。历经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康熙乾隆盛世银制品已普及全国,使用者不论贵贱,无分男女。中国传统分类有“纹银”(相当于西方的925)、“足银”(990)、“纯银”(近百分之百)。晚清和民国时期外销欧美的银器银饰较常见的是头两类,上面或刻中文,或刻Silver。

  我对白银的兴趣大概是二十年前开始的。基于四个理由,我的收藏仅限于小件的旧银器银饰。第一,它们的价钱偏低,作为一种嗜好,花费不高,玩得心安理得。第二,大件的银器我不收藏,除了价钱的考量之外还为了节省储藏和陈列的空间。第三,银器银饰都很实用,或者拿来搭配衣服,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至于埋没在橱柜或抽屉里。第四,所有的收藏者都有点赌徒心态,喜欢碰运气:有时候低价买到古老或稀有的银制品,喜滋滋的好像中了乐透。因此,我对银币银砖没啥兴趣,收藏银器银饰不是为了投资或交易,只是将它们作为工艺品来欣赏,作为历史来品味。就这两点来看,都获益匪浅。

  欧美制银的历史悠久,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商标,例如英国的雄狮,葡萄牙的老鹰,俄国的女士侧面人像,法国的公鸡和大雁等,有的银器连制造年份、城市、工匠都有标记。奢侈品牌如蒂凡尼( Tiffany),除了珠宝首饰也做纯银的餐具,价钱比一般厂牌起码贵十倍。墨西哥是产银最多的国家,但是手工一般。相较之下,我更喜欢日本和中国的老银器,例如各种造型的撒盐和胡椒的小瓶子( shakers),特别可爱。

  银器中的大宗是餐具。餐具不只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透过它我们可以管窥社会与文化。一般认为中国饮食文化发达,餐饮用品及礼仪都非常讲究,前者如上好的瓷器、玉杯、象牙筷、银筷(并不真能验毒!)等。观察多了欧美银器,我不禁感慨那才真叫讲究啊!英国餐饮礼仪的高峰期是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尤其是女王在位的晚期,富庶的社会将繁文缛节发展到了极致。餐桌上每位客人最多时可用到八把叉子、八把餐刀,还有各式各样的匙子和盛器。例如,每人面前放着袖珍盐碗盐匙,后者只有两英寸长,把手有不同的造型和雕饰。至于叉子,除了我们常用的色拉叉、主餐叉和点心叉,随着菜式还可能用到鱼叉、蚝叉、蜗牛叉、生菜叉、芦笋叉、柠檬叉、草莓叉、核果叉……除了茶匙和汤匙,还有专门用途的芥末匙、肉汁匙、骨髓匙、柚子匙、果酱匙、草莓匙、五点钟茶匙……你可以想象维多利亚时代富贵人家的餐桌有多大,客人又有多辛苦——或多痛苦——吗?

  所谓“五点钟茶匙”是英国独有的。喝茶在英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直到1840年才兴起“下午茶”或“五点茶”的风尚。过去英国人习惯下午一两点进午餐,八点进晚餐,所以四点到五点之间喝个茶吃点点心也很合理。时至今日,生活步骤紧凑多了,养生意识也提高了,所以用餐时间也随之改变。但是,英国人喝下午茶的习惯倒留了下来,而且在东方也很流行。几年前去剑桥开会,最难忘的一餐就是和外子在小镇中心散步,找了家老店去享用道地的英式下午茶。

  

  林任菁 初暖

  收藏是高度个人性的行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未必对别人亦如是,这就是所谓的“情感价值”(sentimental value)。例如我买到一套刻着大写字母Y的纯银餐巾环(napkin ring),因为外子姓叶。亲友来家里聚会时会拿出来用,而且打算以后留给儿孙,虽然不是传家之宝,也算是传家之“物”吧!同样的,因为犬子名字是“祥”,我特别留意中国的纯银手链,上面除了常见的“福禄寿”或“福禄寿全”,有时候还有“吉祥如意”的字样。戴着一条这样的手链仿佛有他陪伴,很暖心的感觉。还有一件小东西也有个人意义,那是刻了加州大学校名和校徽的餐巾环。多年来,我不但没见过第二个,而且市面上连加大餐巾环都没有出售,遑论纯银的了。这让我有点敝帚自珍的小得意,猜想即使我的历任校长都不见得有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