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情与哲理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3201
谢宏澜

  

  

  林世仁是中国台湾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童话作家之一。他善于用“新鲜的眼光看这个老旧的世界”,在他的巧笔之下,他采用联想、映射等方式,让童话跳出传统的故事框架,将可能乍看之下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进行有趣地串联和变换,充分发散孩子的想象力,引起孩子的共鸣。林世仁童话作品中充满童趣的想象力、如诗般的语言艺术性、对现代童话的塑造性与创新精神,在海峡两岸的童话作家群体中,颇具自己的个人特色。台湾儿童文学研究者徐锦成评价林世仁为“童话隐士”,他认为林世仁是台湾当代最具创意的童话作家,却有着“不汲汲于追求江湖地位的隐士个性”。

  林世仁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左营眷村,从小就对文学创作展现了极大的兴趣,高中时期他就开始创作古诗,在大学时期就陆续发表诗歌作品。林世仁大学时代学习的是会计专业,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硕士研究生期间他转读了艺术研究所的戏剧专业。而一次机缘巧合,让他与本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童话创作结缘了。

  在他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有一次路过台湾国语日报社,他随手买下小时候没有读完的《柳林中的风声》,在翻看的过程中“意外读出了新鲜的滋味”;退伍后,他又在书店遇见了他的“童话启蒙书”—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火车头大旅行》,这本书让他看到一个“仿佛若有光”的世界,让他发现了童话的新天地。

  1992年10月,林世仁在《中国时报》童心版发表了第一篇童话作品—《太阳公公请病假》,此后,他开始了他的童话创作之路,并出版有《十四个窗口》《十一个小红帽》《精灵制造机》《魔洞历险记》《再见小童》等作品。

  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曾评论“林世仁的童话是一种诗情与哲理的混合体”。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也曾说:“对台湾童话界来说,林世仁在90年代的崛起,象征一道新的形象,也代表一股新的力量。他的童话创作,风格独特,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拥有超凡的诗意想象,把童话带进一种情味丰富的美学境界;二、深入事相内在,使童话具有一种启迪哲理思维的功能。他的童话是诗意童话,也是哲理童话。”

  或许这一创作特点和林世仁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儿童诗人有关。林世仁在写作童话的同时,也创作出许多优质的童诗作品,出版有《阳光空气花和水》《在想象中遇见诗》《文字森林海》《地球的笔记》等童诗集。

  儿童诗人和童话作家兼具的双重身份,令林世仁的童话创作融入多元的写作风格。读者沉浸在林世仁创作出的如诗般纯美、纯净的童话意境中,也在字里行间获得生命的哲思。

  《再见小童》是林世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童话集之一。翻译家、出版人、评论家周惠玲说:“《再见小童》是一部会留在读者记忆深处的作品……林世仁的创作美学手法成熟且风格独具。他的童话有一种清透如水晶的光泽,貌似纯真(因为他的故事和说故事的口气,很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呈现童趣),但又折射出多角度的哲学命题。”

  不同于“热闹型童话”以夸张、变形、快节奏、大开大合等手段演绎充满喜剧色彩的场景,诉诸小读者以闹剧般的快感,林世仁的童话集《再见小童》是“诗意型”的,徐锦成评论其“三分哀愁加七分哲理”,这本童话集收录了林世仁十一篇现代童话,林世仁自述《再见小童》的故事透过文字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它们都是由“童心”的角度所述说出来的故事。

  《再见小童》中,他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纯净美丽的童话世界。精灵学校四年一度的学习即将开始,精灵小童抽到的学习任务竟然是“再见”,“再见”要怎么学?小童来到了“记忆谷”,老法师带小童感受记忆谷的春夏秋冬。四年转瞬即逝,记忆谷里相遇的人和事物相继消逝,小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了“再見”,尽管不得不说“再见”,但小童的心中留下了一个鲜活的记忆谷,这是谁也无法抹去的。有小学老师告诉林世仁,在毕业前夕,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共读《再见小童》这篇故事,结果师生哭成一团。这篇故事用诗一般纯美的童话语言,旋开孩子情感的开关,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在离别中悄悄长大的,但离别所不能带走的是孩子心中最珍贵的情感和记忆。

  林世仁在199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放开来想—让童话成为一种文类》的文章,文章中,他表达了“童话应该可以走出儿童文学的专属领域,成为一种自足的文类”的观点。他认为,童心是没有年龄限制的,童心其实是生命为大人保留的一份礼物。当作者以童心创作童话的时候,就不会自我设限,一旦作品完成,作品的特性会决定它属于哪个年龄层。例如《小王子》《王尔德童话集》此类作品,更加适合的读者群其实是成人。由“童心主义”的创作观,林世仁创作出的作品,周惠玲曾评价“他的童话好像不只是给儿童看的,连青少年和成人也能在当中玩味、思考自己的生命经验”。

  在《精灵制造机》这本童话集中,林世仁塑造了一个性格如孩子般,爱听古典音乐的“《国语日报词典》”,拟人化地赋予了词典生命,当他听到特定的音乐时便会醒来给予“我”灵感,并且创造出“指挥家精灵”“谎话精灵”“错字精灵”“电梯精灵”等新鲜词,“我”根据这些奇妙组合的词语创造出一篇篇极具奇思妙想的颠覆性童话。

  会说故事的雨、会飞的靴子、背上长着“五线谱”的鳄鱼、枕头人……林世仁让童心在这些“新鲜的名词”中彻底放飞,用“A+B=C”的另类童话创作创意公式,给孩子一场想象力的“大爆炸”。他善于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性,或是在童话角色中赋予各种隐喻,将现实世界以映射的方式表现出来。徐锦成曾评价林世仁的童话是“成人也适读的童话”。在《枕头人》这篇童话中,上班族曾岛梅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脑袋不见了,情急之下他把枕头代替脑袋,抓紧时间出了门,没想到一路遇到的人、动物都忍不住想在他的枕头睡一觉。他赶紧丢了枕头换成电脑、早餐、报纸、雨伞、微波炉……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曾出现在曾岛梅的脖子上。越来越多的人围着他,全球首富都想招他去公司上班,他在这样的“换脑袋”中迷失了自己,究竟还要不要找回自己的脑袋?这篇童话映射了台湾地区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紧张的现代生活节奏,在曾岛梅上班路上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是现代社会人群的一个个剪影,疲惫又忙碌的上班族,唯利是图的广告商、爱占小便宜的人……孩子们在曾岛梅的不停变换中感受故事的趣味性,成人则可以在这篇童话中照见现实并获得思考。

  应该说林世仁的“童心主义”创作观,也随林世仁的创作生涯不断丰富着内涵。在林世仁的《魔洞历险记》—这部依据林世仁童话创作时间线梳理、精选、编排的童话集,体现了林世仁童话创作心路的足迹,从《花花蟒的故事》到《小狗哞哞哞》,我们可以看到,林世仁童话的适读年龄越来越向下延伸了,或者换句话说,作家心中的孩子越来越小了。林世仁在序文《童年的光》中说,一开始他只为“心中的小孩”而写,由“童心”入手,没有太在意“儿童”。慢慢地,他开始蹲下来,用心学习儿童的视角。然后他“心中的小孩”睁开了眼,他说“童年的光回来了”。当作家慢慢蹲下,越来越和孩子靠近,直到与孩子的视线平行,这对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而言,无疑充满了意义。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林幼润

  特约编辑:金旻甦

  本专辑与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办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