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光耀海丝·情满中华”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2977
为推动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主办,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承办,厦门市文联、厦门市作协协办的“光耀海丝·情满中华”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研讨会于2019年11月11日至16日在厦门举办。在12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刘志坚,厦门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林跃锋,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台湾专业作家吴钧尧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张涛主持。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参加活动。

  本次研讨会,应邀参加的海峡两岸暨港澳作家、诗人、学者40多人,厦门本地作家、诗人20多人参加。本刊执行副主编练建安、编辑部主任马洪滔应邀与会。研讨会主题分别为“现实主义创作与时代特征”、“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堪称文学盛宴。

现实主义创作与时代特征



  围绕“什么是现实主义”,天津作协副主席王威廉认为,“现实”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现实主义的内核其实是一种个人与时代的深层关系。一种能打动人的写作,不仅要呈现经验,还要反思经验、穿透经验,这便是深度现实主义。面对过去,“深度现实主义”应该步入“历史化的个人写作”;面对此刻,应该直面现实处境与具体语境;面对未来,应该意识到未来不再停留在幻想的层面,而是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林秀美认为,现实主义不单纯是生活现象的再现,而是以生活真实为载体,表现出顽强的审美追求,达到较高的审美价值目的,表现出人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丹娅认为,不同作家对现实主义都有不同的理解,现实主义“无法客观,只能主观”,“一篇作品写出来,如果令读者于共情共鸣之中有所省思,有益于健全人类的心智,有助于改善社会文明的肌理,无论作家是以什么样的途径到达,其实殊途同归,都是现实主义的好作品。”厦门市作协副主席夏炜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强烈的批判性和人道主义思想;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台湾作家杨隶亚认为,与其说现实主义,或许用“非虚构写作”来得贴切,“非虚构写作”同样看准现实题材,反映现实生活,创作技巧也多半是白描写实。香港作家郭艳媚认为,现实主义应该是一个讨论真实的问题,现实主义创作就是作家与他的作品之间的信任关系,他真实写下了所有,就是現实主义创作。

  关于“加强现实主义创作的必要性”。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认为,进一步加强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加强对现实题材创作的扶持,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新时代的必要担当;进一步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现实题材的作品,是我们现实主义作家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和最重责任;进一步积极组织和加大扶持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是我们各级文学部门和机构在新时代的主要的文学任务之一。这应该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时代“归途”。台湾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助理教授田运良认为,台湾报禁解除后世代/时代书写上的解放与突破,可视为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认知与创作实践。时值当代“因特网崛起”“网络数字革命”“IP化兴盛”之时代特征不断提升精进,现实主义创作当更能显现其文学物质与创作内涵。台湾作家洪玉芬认为,文学是时代的写实,更是超越地域的藩篱,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引起读者的共鸣,才是文学创作的最高的价值。香港作家潘明珠认为,现实主义深刻昭示了文学的“人学”本质,面对时代的变化,创作者当关注世情,深入挖掘现实题材,“最大限度地反映特定的时代性与社会性”。

  “现实主义创作的选择性”如何?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化再现,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一个重大任务便是关注人生和社会的痛点,关注个人和社会的痛点其实就是关注时代变革与个人的关系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也是直面时代和生活的写作。安徽省作协原主席许辉指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一方面反映在内容和题材上,另一方面反映在创作方法和创作手法上,现实主义文学既要留意反映社会的普遍状况,也要留意表现社会的弱势层面和隐秘困境。陕西诗人成路认为,“诗在社会秩序里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性的”,写现实就是“对未来的关照”。

  “现实主义如何把握和表现时代性?”天津作家张楚认为,现实主义本身有它的分层和流变,一方面现实主义是最容易表现和理解时代特征的小说书写方式,另一方面,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客观的技巧,也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应当把现实主义视作一种写作伦理层面的无意识资源,以及作者对人物、世界的真诚态度。文学在行动层面,始终是一种综合,现实主义与时代特征不应是技巧性的、细节性的,应当抵抗任何一种制式化的写作,而使作者与笔下的人物具有人类的尊严。福建省作协副主席须一瓜认为,作家就像猎手,如何才能最好地呈现我们的时代,就是要看能否为纷纭世相准确把脉,镌刻塑造当代人,清晰阐述当代人的内心世界,重新回到现实回到故事或者非故事。厦门市作协副主席赖妙宽认为,写作“既是写作者对生活的记录,也是写作者表达对世界看法的方式”,因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表达艺术真实,只要作品具备艺术真实,那么就会具备时代特征。

  关于“现实主义创作的经验和问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作协名誉主席杨少衡指出,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力在当下依然强劲,当下的现实主义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往前走,关注到许多新的表现内容,吸收了许多新的表现方式与表现手法,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吉林省作协主席金仁顺以简·奥斯汀为例,认为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现实与时代的关系时,可以以小博大。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认为,当下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需要认真考虑并把握三个问题:作家认知水准、情感积淀和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时差”问题,作家面对现实生活的宽广度与所创作出来作品的艺术反映精准度之间的“质差”问题,文学创造力与社会时代的需求愿望之间的“量差问题。”天津作协副主席王松指出,现实主义小说“在故事的走向确定之后,可以‘贴着地面行走,在一定的时候,也可以‘飞翔起来”。而“飞翔”得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故事情节要轻盈,二是语言必须适合故事。但轻盈又不等于没有重量。厦门文学院院长刘岸认为,新时代的现实主义深度书写存在英雄叙事失语、回避时代精神、表现生硬和概念化、私语过多等问题。

  

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



  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同根同源,作为都是在祖国大地上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与文明,可谓方方面面都能找到相互间的同质性或同构型。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首先以金庸、琼瑶、林清玄、三毛、席慕蓉等为例肯定了台港澳文学的独特性,认为台港澳文学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贡献,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凸显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尽管台港澳文学存在着差异性,但无论是台湾文学还是港澳文学,“它们都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血脉,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思考,我认为这是来自族群认同中对文学的影响。”因此,对于台港澳文学的理解“就很有必要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理解联系在一起”。天津作家张楚通过对两岸作品的阅读史和阅读感受的分享,指出台湾在小说的理念、叙述革新、语言革新和小说技巧方面先行一步,而两岸作家在表达的主题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是祖国大陆作家还是台湾作家、港澳作家,都在沉思着我们的过往,憧憬着我们的未来,同时在这庞杂的岁月变迁中,书写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启示和箴言。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丹娅从女性文学的角度,通过海峡两岸暨港澳女性文学创作的对比,指出海峡两岸暨港澳女性创作一方面受制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一方面又绵延着与这个群体存在方式密切相关的思想艺术流脉与表现形态。海峡两岸暨港澳女性创作尽管在时间上常常不同步,但在表现方式和演变的程序上却又惊人一致,对台湾女性文学的历史考察,更能醒目呈现两岸文化精神与民族血脉的同根同源、相互影响。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林秀美认为,从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机制而言,台港澳文学可以找到一定的同质性:其一,家国情怀。其二,身份认同。其三,多元化的都市品格。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陈仲义指出,台湾逢甲大学郑慧如教授2019年10月出版的《台湾现代诗史》,“关于日据时代反抗殖民,坚持华文书写;在乡土诗学论战中,坚持回归传统;在‘台独喧嚣之际,维护同根血脉”,體现了两岸同源同质的大中华诗史观。吉林省作协主席金仁顺通过对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刘以鬯《对倒》、王安忆《长恨歌》四篇(部)小说的女主角都穿旗袍,都借助旗袍这样一种意象来展现人物的爱恨悲欢、时代的变迁流徙分析,认为无论海峡两岸暨港澳,时间和地域或许会有差别,但华夏文化的传承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像血缘一样根深蒂固。福建省作协副主席须一瓜认为,“只要文学还是关于人心的学问,只要中国心还在”,“文学的同质感就一直存在,它可以很直接很直观,也可能是隐形的、背景似存在,不管外来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台港澳文学本土性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文学传统在台港澳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性的形态和性格。厦门市作协副主席夏炜认为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同源发生与不期而同。厦门市作协副主席赖妙宽通过讲述两个漳州籍台湾人简大狮、林尔嘉的故事,指出台湾从来就与闽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台湾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总是不可避免地留下原乡的记忆,无论语言、场景、风情都有深厚的闽南元素,特别是一些小说人物,闽南人的特征明显。台湾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助理教授田运良认为,中华文化之一脉相承,当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构型之一;彼此交流乃至互解均无所窒碍,当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构型之二;同文同种高度认同的精神意志,当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构型之三。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黛嫚从文学史角度考察了五四以来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台湾《创世纪》诗杂志执行主编姚时晴指出,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若就源远的文学脉络来看,应属古典文学此一根源的区块。香港作家禾素认为,从各大文化流域的分布走向看,香港、澳门属于珠江流域文化,台湾及福建归属于闽江流域文化,而不同流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却又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相互影响、相互成就,这便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同质性的根本所在。香港作家罗光萍认为,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所共同运用的语言文字,以及共同依存的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香港作家郭艳媚认为,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很多:首先,都在用华语书写;其次,内地、澳门和香港都有一个对港珠澳大桥的文学书写;其三,都注重对人的把握、对人性的关注。香港作家潘明珠分享了对儿童文学的观察,她认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儿童文学在都市化背景及题材选取上,在想象力、创意及时代感的追求上,在儿童性、文学性的艺术追求上都具有很高的同质性。

  此外,台湾文学创作者协会秘书长陈榕笙介绍了台湾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的创作实践。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黛嫚分析了台湾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人鱼记》《逆光的台北》的时代特色。台湾《创世纪》诗杂志执行主编姚时晴梳理了赖和对台湾日据时期的写实书写。台湾作家牧羊女、洪玉芬和吴钧尧各自分享了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及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的发展。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梳理了香港在华文文学中的独特性和历史作用:一、一座娇小玲珑的文化桥梁。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三、两岸作家的中转站。四、率先整理文库。五、文学交汇之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双一以席慕蓉、司马中原、白先勇为例对台湾文学的多元地域文化特色进行了解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