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澳门:平实的富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2972
曾坤

  

我家月亮最圆



  澳门社会整体上比较富裕,和香港相差无几。比如,澳门四十多万人口中,拥有13万多辆汽车,平均不到4人一辆。但澳门富裕的名声却远不如香港,这其中的奥秘颇耐人寻味。

  我刚到澳门不久,一位也是从内地来澳门工作多年的同事告诉我:“在澳门,以衣帽、职业取人,往往会碰钉子的。你别小瞧光顾路边小食店的食客,很可能就是个千万富翁。”果然,近来我陆续结识了几位澳门朋友,他们一个个让我感到“意外”,澳门人为人做事低调、不愿张扬,留给我极深印象。

当门卫的大老板



  梁先生是我所在住宅楼的门卫,他和另外3个同事轮流守护着我们这座楼宇,每天24小时不间断。所以,进出楼宇总能碰到他们,渐渐就熟悉了。又因为梁先生能说几句普通话,这对于我这个一句粤语都听不懂的北方人来说,如同遇到了知音,每次进出楼门总要同梁先生攀谈几句。一来二去,我们便成了朋友。

  梁先生大我两岁,但看上去比我苍老得多,长得精瘦精瘦,满脸皱纹。个儿不高,走起路来,背稍稍有点驼,给人一种饱经生活磨难的感觉。好像实际情况似乎也是如此。在和梁先生的交谈中,他曾流露过有关他过去的只言片语:“70年代刚来澳门时,没有房子住,一家老小就住在人家的汽车棚里。”“到澳门几十年来,我吃的苦太多了。”我和太太对于梁先生充满了同情。每次买好吃的回来,见他当班,总要硬塞些给他。

  有一次,他有点抹不开嘴似的问我:“你什么时间有空,我想去你家说点事。”我和太太都以为,他肯定有事求我,居高临下地热情招呼他:“什么时间都行,欢迎你随时来。”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没见动静,我以为他不好意思找我,主动邀请他:“你不是说要来我家吗,怎么还不来?别客气,欢迎你来啊。”又过了几天,他来了。寒暄了半天,也没切入主题。我担心他碍于面子张不开嘴,主动引导:“咱们是朋友嘛,有啥需要老弟帮忙的,你尽管说。” “我看你们为人挺不错的,有件事想告诉你们。”梁先生终于开腔了,十分真诚地对我和太太小声说:“我在内地开了家针织厂,生产毛衣,我想带你们去看看。你们可选几件,这个季节穿正好。”

  “什么?你开了家工厂?”这太让人感到意外了!我和太太迅速对视了一下惊异的眼光,又赶忙掩饰说:“我们一定去,一定去。”

  梁先生走后,我和太太唏嘘了半天,觉得这件事既令人不可思议,又让我们觉得很尴尬,我俩都盼望早点去看个虚实。

  瞅准一个星期日,我们终于成行了。梁先生的工厂在广东省中山市郊,出澳门口岸,汽车跑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当气气派派一座工厂矗立在我们眼前时,我和太太真有点惊呆了!走进足有五六亩面积的工厂院内,正面是一座三层楼的厂房,左边是一座五层高的职工宿舍楼,右边是锅炉房。梁先生带我们逐一参观。工厂建于1997年,现雇有三百多工人,主要生产混纺毛衣,产品全部外销。美国“9·11”事件之后,工厂生意受到冲击。梁先生说:“现在订单少多了。原先都做不完,每日三班倒。”

  我边看边估摸,这工厂的总资产少说也在数千万澳门元以上。如此巨富,竟然还做门卫!回来的路上,我又暗自仔细打量了梁先生一番:他木讷地靠在座背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前方,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真的,无论如何看不出他像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人。

  我禁不住问:“你有这么大一个工厂,干嘛还当门卫?”

  梁先生不紧不慢地回答:“前几年一直在厂里干,实在太辛苦了。现在我年龄大了,又没什么文化,管不了这工厂啦,让女儿女婿去管啦。门卫这活儿轻松,干干这就行啦。”

“潦倒”的报刊发行员



  我结识的第二位澳门朋友阿棠,他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当地雇用的报纸发行员。我一到任,他就瞄上了我,有事没事给我打电话,一周几遍往我办公室跑,目的是要我帮他跑发行。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出于无奈不得不求助于我。虽然他持有报社发的大红聘书,但要人家掏钱订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听他说,许多派头大的机构干脆连大门都不准他进,更别说求见有权批准订报的主儿。但他一点也不灰心,每天一大早就赶到拱北口岸,等7点钟一开关,他第一个过关到珠海去取报。然后马上返回澳门四处送报,一边送一边征订,订他报的他送,没订他报但有能力订报的,他也送。这样做有他独到的想法,既保证那些订报者当天能看到报,又感化那些白看报者最终能掏钱订报。我从旁看得很清楚,阿棠为发行报纸可真尽了力,想尽了法儿。

  阿棠名叫陈瑞棠,今年还不到40岁,留着小平头,虎里虎气的,说话高喉咙大嗓门。他告诉我,他初中都没上完。我暗地里觉得,阿棠也就是干发行的主儿,可这一次又给了我一个意外。

  那天,他送完报纸来我办公室聊天,一见面就大声告诉我:“我又征订了两份报纸。”我问他:“现在总共征订了多少份了?”阿棠脱口而出:“24份。”我心里真替他难过,3个月了,才订了24份,照这么个进度,岂不要喝西北风啊。遂问他:“生活有困难吗?”

  阿棠咯咯咯笑了起来:“站长,实话告诉你,养家糊口的钱还是有的。”

  这真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道阿棠还有其他来钱的路子?还是……阿棠看我百般不解的样子,于是,原原本本亮出了他的“家底”。原来,阿棠也曾辉煌过,钱多的时候,也拥有一两千万元的资产。他在广西、唐山搞装修七八年,发了财。可后来吃了为人豪爽的亏。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借走他270万元。谁知没等还钱,朋友不幸病故了。270万也随之打了水漂。还有几位朋友也借走他200多万,种种原因至今未还。阿棠戏谑地说,他现今已走入人生的谷底。

  如此看来,阿棠确实不缺钱,他每天背个挎包风雨无阻地四处送报,只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要在一两年内把《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行到500份。我深信,凭他的能吃苦、钻劲和乐观,阿棠一定会实现他的目标。

开鱼翅名店的阿伦



  在澳门,阿伦是位名人,他的出名缘于他家开了一家著名的西南鱼翅店。他继承了父亲做鱼翅汤的秘方,是店里的掌勺,須臾离不开他。想要找阿伦聊天,只能在晚上10点以后,因为这时候店门才关了。阿伦外表长得很酷,白白净净的脸膛,一副浓眉大眼,个子很高,喜欢泡酒吧,那种路边店似的酒吧,准确说是小饭馆,一个打工仔聚会的地方。他喜欢下班后到这里静静地喝上几杯葡萄酒,一直待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我和他仅有的几次交谈就是在这里进行的。这又一次令我感到意外!澳门人是否都喜欢逆向思维?外观上的澳门人与真实的澳门人大不一样,阿伦一家人亦然。西南鱼翅店在澳门无人不知,外来游客都晓得澳门鱼翅好吃,但澳门鱼翅烧得最好、最出名的,当属西南鱼翅店。阿伦的父亲摸索了几十年,研究出一套独特的熬鱼翅汤技术,但不外传,只传给了包括阿伦在内的几个儿子。现在父亲年龄大了,店里主要靠阿伦,故阿伦也被这买卖兴隆的西南鱼翅店拱出了名。依阿伦他们家现有的经济实力,他们本可以摆摆阔气,端端架子,但他一家人却像一群打工仔。前不久,阿伦邀我去店里吃鱼翅,见到他一家人均在店里忙活,一个个朴朴实实,不善言谈。据说,他们家至少有上千万的资产,但我到阿伦父母房间看了看,再普通不过了,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别以为他们吝啬,发行员阿棠过后向我透露了一个秘密,阿伦的父亲早从几年前开始,每年要去四川好几次,目的是为了救助那里失学的孩子。现在,他每年资助80名失学孩子,一包6年,每人每年800元。我算了算,这一笔就近40万元。阿棠再三说,阿伦的父亲很忌讳别人知道此事。

  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澳门人就是这样,有了钱不炫耀,不摆谱;没有钱不气馁,不消沉。我喜欢澳门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