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方寸之间看澳门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8662
杨 斌

  

  

  

  澳门原是个小渔村,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年泊口可称为“澳”。澳门海域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当地居民此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所问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便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在后来的四百多年时间里,东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澳门被塑造成为富有浓厚拉丁气息的东方城市。开埠四百多年采,澳门一直是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一赢窗。这里留存着浓郁的异国情调,既有古色古香的传统庙宇,又有庄严肃穆的西式教堂,还有世界著名的赌场、娱乐场。澳门以她中西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投资商和观光客。

  邮票是历史的微卷,方寸间记录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澳门邮票作为澳门社会人文发展的见证,正是澳门近现代史的缩影。我们将引领您从中一窥澳门这个既葆有中华文化又呈现异国风情的城市。

  早期澳门邮票与其他前葡萄牙属地之邮票一样具殖民主义色彩,大都采用葡萄牙国王肖像、王室徽号和与葡萄牙有关的事物作为邮票图案。1884年3月,第一套澳门邮票诞生,图案即是葡萄牙皇冠。

  受印刷条件的限制,当年邮票的印制粗糙、色彩单调,而邮票发行的一切决策大权全部由葡萄牙人掌管,当地澳人无权问津。澳门邮票一直是在当地使用,由于澳门地小人稀,对邮票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所以其发行量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少的邮票之一。

  澳门邮票自问世至1980年,九十多年来一直寂寂无名,皆因当时澳门邮票殖民地色彩异常浓厚,国人视之为外邮,产生排斥心理,而澳门本土居民过去生活水平较低,没闲没钱收藏邮票,以致早期澳门邮票大部分在邮政通信中几乎损耗殆尽,少量存世的珍贵邮票则沉淀于欧美收藏家之手。

  1981年,澳门邮电司获得发行邮票的自主权。由此开始,澳门邮票由本地画家设计,无论在题材还是在设计、印刷等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内容着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并形成多个系列,俾使澳门邮票赢得在世界邮坛的声誉;诚如澳门邮政宣传语所言:“澳门邮票文化价值属全球。”

  葡萄牙对澳门殖民统治了一百多年,虽然时间较久,但是,澳门与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根性是无法改变的,这从澳门近年来发行的邮票上体现得尤其清楚,大凡中国传统文化习惯、澳门地方特色及遗留的殖民统治色彩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澳门邮票上。近期的澳门邮票以其鲜明的特色,再现了澳门今昔巨大的变化,记录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西文化的荟萃交融,将澳门历史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色彩斑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表现澳门地方色彩的邮票有澳门古旧建筑、名胜古迹、古今地貌、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博彩活动、传统行业及澳门的生活习俗等系列;同期还推出了多个充分展现华人文化传统(如中国神话传说、传统游戏、乐器、工艺美术、生肖、文物、烹调等)的系列邮票。

  《澳门街道》(2006)

  澳门的街道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中西文化融汇的特色,在世界其他地方难得一见。邮品《澳门街道》四款邮票分别涉及的板樟堂街、庇山耶街、圣方济各斜巷、恋爱巷,以及小型张涉及的岗顶前地,都在2005年7月15日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所通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范围内。这些街道保存完好,展现了中国人和葡萄牙人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艺术和不同生活习惯的包容与和谐。

  《世界遗产》(2008)

  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其独特魅力不仅源自精巧瑰丽的建筑,沉积于建筑背后的历史与其所反映的人文风情,更充分展现了澳门多元文化共存的普世价值。本套邮品精心挑选“澳门历史城区”多处珍贵的历史建筑,反映了四百多年来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成就,包括代表西式军事建筑的大炮台及旧城墙遗址、葡人往昔生活与聚会的阿婆井前地及议事亭前地、糅合中西建筑智慧的华人住宅卢家大屋、原属华商会堂的庙宇建筑三街会馆、西方宗教建筑主教座堂及圣多尼教堂,以及体现澳门多元建筑特色的港务局大楼。

  《马礼逊来华二百周年》(2007)

  英国马礼逊牧师是英国伦敦传道会派到中国来的首位传教士,他于1807年9月4日到达澳门,在澳门生活共二十五年之久,1834年病逝之后,安葬于澳门,与夫人、儿子同葬于一墓园。马礼逊牧师在澳门建立的事业,并非仅限于圣经翻译和基督教的推广,也包括创办报刊、医馆和学校,将西方现代文化引进中国,更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他历年的中西文论著甚丰,尤其在澳门编撰六大册《英华字典》,堪称旷世巨著,奠定近代西方汉学的基础。他倡导的汉学研究,带动了十九世纪英美的发展。

  《昔日生活风情》(2006、2007)

  澳门邮政局继2003年、2005年分别发行了“昔日生活风情”(第一辑、第二辑)系列邮票之后,于2006年3月和2007年3月推出其第三辑、第四辑。“昔日生活风情”系列邮品设计图案丰富,重温昔日生活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地道美食》(2008)

  “民以食为天”,澳门人亦然。澳门食制源于粤,粤菜始于广州,港澳发扬光大,三地互为影响,故称“省港澳”。南粤四郡,又以顺德闻名,澳门粤菜受“凤城”影响至深,至今仍居主流。葡人居澳四百余年,西食东渐,东西食制互为融合。遂有“边缘食制”之称,并造就土生葡菜,故论澳门美食,固中,引西,中西合璧,自成一格,惟我独尊,是为澳门特色。

  《传统工具》(2001),在法国《Timbres》杂志举办的“第七届邮票世界杯”中获“世界最漂亮小型张”冠军。是澳门邮政所发行的独特题材邮品之一,分别以四种小巧类传统工具:“算盘”、“木刨”、“烫斗”、“厘戥”构成主题。

  《第20届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2008)

  澳门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烟花是澳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爆竹业曾是澳门三大手工业之一。葡萄牙也是个拥有悠久烟花历史的地方,为了延续美丽的烟花历史及保存此项文化遗产,澳门旅游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此“汇演”不仅照亮了澳门的夜空,也牵动了人们心底的情怀,市民大众热切期待烟花盛放的时刻,烟花比赛汇演为假期和节日增添热闹欢欣的气氛,是澳门的一大标记和特色。

  《中葡陶瓷》(2000)

  《中葡陶瓷》当中每版六枚之小版张,因“展现欧亚民族在交往过程中融为一体,见证了中葡文化交融、缔造出新文化的丰硕成果”,故于意大利“第三十一届阿西亚戈国际集邮评奖“中荣获”最佳文化题材奖”;此外,同系列小型张之圆形

  邮票亦于法国《Timbress》杂志举办的“第六届邮票世界杯”中赢得“洲区最漂亮邮票”的美誉。

  《中葡陶瓷》小型张上的圆形邮票更是澳门邮政首次发行的异形邮票。圆形的瓷碟上印着中国人和葡萄牙人交谈的情景;外销的陶瓷,色彩绚丽,深深吸引外国人的青睐。旁边的澳门古地图令人回想到四百多年前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站的历史。

  《中葡陶瓷》是一套包含了陶艺、历史和文化的邮票创作。对于未来,设计师毕子融有着一定的展望:“我有一种主观的想法是希望藉由邮票让更多人欣赏陶艺,这套邮票能够获奖,证明了西方人也欣赏中国陶艺;我希望借着这套邮票把生活、喜爱、澳门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传扬出去,有更多人认识澳门。”

  《澳门传统手工艺品》(2008)

  澳门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传承着中国的文化,显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成为别具文化符号的文化遗产。该套邮品选取了澳门牙雕、彩瓷、藤器、木雕为题材设计邮票,另选“珠绣”为题设计了小型张。邮票全套四帧,每帧分别为该工艺品主要的外型和工艺制作过程。邮品的整体设计,突出了这些澳门传统手工艺品作为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明形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