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节令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西文学 热度: 15375
段新民

  柳二春住在县城的扶贫安置房里,帮儿子小强看护着孙子。小强在省城打工,媳妇也跟着在饭店当服务员。二春和老伴管着两个孩子,孙女已上初中,上下学自己走着回家。孙子刚上小学,他一大早要骑自行车送到学校,放学时再骑车接回来,每天要跑好几趟。老伴杨玉花负责买菜做饭收拾家,两人每日忙忙碌碌,比在村里还过得累。

  二春每天掐着指头算着日子,老想找个机会回村里。老伴玉花看着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常会笑着责骂一声:“生下的受罪命!”二春也不甘示弱,马上回怼老伴:“好像你是城里人,你一辈子也别回村里去!”

  春分刚过没几天,马路边的杏树就已开花了。昨天还只看见树上有了小花蕾,今天早上送小孩时,满树满树已是白白的花朵,像落了一树的雪花。马路两边,一株挨着一株,一眼望不到边。这个时候村里的杏树应该也开花了,农村的杏树是栽在房前屋后的,每到这个季节,全村像城里的公园,是一片花的海洋。二春骑着自行车快速回到家后,还没来得及换拖鞋,就兴奋地叫道:“他娘,他娘,我要回村了!”

  老伴玉花正在厨房和面,准备给孩子们蒸包子吃。她两手还沾着面粉,听到老头叫唤,便跑出来问道:“有啥紧急事了,咋咋呼呼的?”

  “杏花粉秃秃,正好种谷谷。我要回村里种谷子去了。”二春笑嘻嘻地说道。

  “一想到回村就眉开眼笑了,真没出息。”老伴玉花骂道。

  柳二春一儿一女。闺女比小强大,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便嫁到邻村了。虽然不是很富裕,却也过得去,只有这个儿子让他操碎了心。儿子无钱买房,就租了一套五十平米的楼房,为挣钱,为买房子,俩人没少闹别扭。让儿子回村劳动吧,他也算是个念书人。何况他对村里就没有多少感情,自小就外出念书了,尽管不是城市户口,却也和城里人差不多。穿着讲究的西装,理着时髦的发型,说着城里的普通话,交往着城里的人,基本融在这个城市了。儿子上大学期间,二春曾带着他回过一次村里,他见到什么都觉得新鲜。特别是地里的庄稼没有几个是他认识的。他虽然对农村有兴趣,只是一种短暂的旅游观光心理。他想教他一些庄户人的技术,儿子却敷衍道:“学这些东西干什么呢,将来又不回村里,用不上的。”

  二春有时很窝火,觉得儿子还很年轻,看不开世道,就教训起他来:“城里,城里,在城里就肯定能活了?六零年遭了灾,城里人都往乡下跑,城里吃不饱,回到村里刨地,刨个坡坡,还吃个窝窝呢!”

  小强不同意他爹的说法:“时代发展了,哪还能再回到过去呢?”

  二春骑着自行车,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赶中午时分就回到了水泉村。

  河边的柳树泛着青青的绿色,树枝像少女的秀发一样垂下来。柳树旁是一块一块的河滩地,已有农民赶着牲口在犁地。

  二春把自行车支在路边,对着地里的人喊道:“老伙计们,歇上一会儿吧,过来抽纸烟来。”

  地里的几个老汉停下手中的活儿,纷纷走向路边。

  “有根哥,今年的墒情还行吧?”二春向一个叫刘有根的老汉问道。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结构中,人们大多将知识内化不足归因于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讲授,普遍认为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致使课程设置脱离现实应用、授受形式缺乏更新,以及课程知识滞后社会发展。因此,“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设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利用大数据跟踪技术扁平化连接教育资源以实现国际共享,进而设定动态开放的课程结构,以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实现这样的课程设置,才可能实现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前几天刚下过小雨,墒情不错,赶快种吧。”有根边点烟边说道。

  “我明天准备上后梁种两垧谷子,你和我去吧。”二春想让有根帮忙。

  “没问题,你准备好谷耧和粪筐,我赶骡子过去。”有根道。

  山梁上是一望无际的缓坡地,远远地看见有一丛一丛盛开着的山杏花。农民们三三两两组成一组,都在犁地下种。

  二春和有根用了不到半晌的工夫,便把两垧地的谷子全种上了。两个人坐在地堰边上,边抽烟边唠嗑。

  有根说:“二春,你说咱们种了一辈子的地,各种庄户活儿都会干,如果将来去世了,这活儿谁来干呢?”

  两人唉声叹气了半天,埋怨自己的孩子们农民出身却不愿干农活儿。

  二春种完谷子后,又去电磨坊磨了几袋面。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

  立夏节令快到时,二春又要回村了。

  他对老伴玉花说:“他娘,我这次回去要多住几天。老话说,立夏种莜麦,小满前后安瓜点豆,我一并种完了再回来。”

  老伴玉花说:“想回就回吧,知道你想村里了,住了半辈子还没住够。”

  二春骑着自行车缓缓地驶向了村里,一路上兴奋地哼起了小曲子。二春虽然只上过初中,但生性聪颖,会说会唱,还有手艺。他会唱几十首民歌,最拿手的是陕北民歌《想亲亲》《兰花花》和《三十里铺》,也会唱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农业社时,社员们在一起干活干得累了,大伙儿会让他来几首,以缓解身体的疲乏。农闲时,他会把看过的古典小说,整段整段地说给大家,听得人们神魂颠倒,直到深夜才散场。

  二春这次回家,准备在坡梁地上种一垧莜麦,在河滩地上种两亩南瓜、西葫芦、豆角和山药蛋。他虽然住在县城,却不喜欢吃细粮,总爱吃小时候习惯了的饭菜。每周七天,他都调剂着吃红面、豆面、荞面和莜面。尤其是莜面,他百吃不厌。冬天时,他把莜面用开水和起,再用石板一个一个推出像水管一样的“栲栳栳”来,齐整整地码放在蒸笼里,蒸笼底下再蒸上一碗栈绵羊肉。出锅后,莜面的香味、羊肉的肉味弥漫在屋里,让人口舌生津、涎水直流。夏天时,他把莜面和起后,再用河捞床子压出像挂面一样的面条来。上锅蒸熟后和黄瓜、水萝卜丝拌在一起,调进酸醋、酱油、香油等佐料,滑滑的、爽爽的,连城里人都觉得好吃。

  秋天到来时,二春又回到了水泉村。

  村野的秋日是最美的季节,从山梁的高处望去,是一片一片金黄金黄的颜色。每到这个时候,节令也就到了秋分和寒露之时。农谚有“秋分糜子寒露谷”,意思是秋分节令时糜子熟了,寒露节令时谷子就该收割了。

  二春叫上村里的老汉有根,赶着骡子把两垧谷子和一垧莜麦收回谷场。经过碾压、脱壳、筛选、晾晒后,都装进了瓮里、盆里和芦苇编的囤子里。几个屋子都存放着往年的存粮和今年刚打下的新粮,院子里的水泥台上码着一层一层像塔一样高的玉米棒子,地下的两个窖里堆着满满的紫红色和黄白色的山药蛋。二春会作务庄稼,每年不管天旱雨涝,他的庄稼都会大丰收。除去县城一大家子的日常用粮,还要以物易物换些大米、白面,也能卖些现钱使唤。他看着这堆积如山的粮食,常常会忆起小时候挨饿的情景。一样的人,一样的地,过去为啥就不够吃呢?

  好久不见小强了,还真有点想他。

  早晨八点多,二春和有根便坐上了去省城的长途汽车。到了省城,二春和有根打了一辆出租车,径直开到了汾河大酒店门口。小强领着两个老人来到酒店大厅的候客厅,让服务员给倒了两杯茶水,才开口问道:“爹,你和有根大爷进城来有什么事吗?”

  “没事就不能来看看了?”二春笑着骂儿子道。

  二春没有回答,他缓缓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一本正经地说:“你给范经理打个电话,就说我来了。”

  小强一听他爹的话,脸上露出了一脸的惊讶:“爹,开玩笑吧,您怎么能认识范总?”

  这时,只见一个穿着西装革履、梳着大背头的中年男子来到了他们面前。他礼貌地弯下腰伸出右手来,热情地握住二春的手说:“欢迎,欢迎,你们辛苦了,我是范治平,请到我办公室吧!”

  小强不敢跟进去,只在楼梯口候着。

  中午范总请二春和有根在包间吃了饭,又派车把他俩送到了车站后,小强才打电话给父亲,问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二春成立了水泉村农业合作社,并在网上找到了省城汾河大酒店范经理的电话。通过协商考察以后,签订了公司加农户的供货协议。

  原本寂寞的小山村又红火起来了。小强也从省城回到了村里,父亲的合作社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么多年在外面打工,见识多了,关系广了,可为什么就没有这个思路呢。他既是酒店的员工,又是水泉村的村民,如何才能把生意做成双赢?他想在村里建几个大棚,种上四季都有的绿色蔬菜,也想再建一个蛋鸡场、肉鸡场和小杂粮加工厂,给大酒店提供无污染的食品。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二春口念着谚语,又骑着自行车从县城驶向了水泉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