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叙事中的主题挖掘与情感熔铸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西文学 热度: 14727
右玉,从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到苍翠无垠的塞上绿洲,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孕育了伟大的右玉精神。用文学方式对右玉精神书写是文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情怀。郭虎用一部沉甸甸的长篇报告文学《山河之诺——右玉精神英雄谱》扛起了这份责任,从一个个具体鲜活的造林功臣切入描摹叙述,诠释右玉精神的内涵与品格,雕刻塑造了一组英雄群像,呈现出故事讲述、主题挖掘与深厚情感相互交织、熔于一炉的文本审美风貌。

  沙尘里打捞初心,是开启右玉通往伊甸园绿色之门的县委书记张荣怀和第一个踩着前任脚印艰难跋涉的苦行者王矩坤,拳拳赤子之心道尽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真谛,青山的隐者,绿树的精魂,在作家的笔下,娓娓道来,具象呈现,一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战斗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三战黄沙洼,“树”书记的故事,斗士与仁者,托举“禹王杯”,一幕幕,一幅幅,一帧帧 ,神奇的土地上书写着神奇的故事,而这神奇是用奋斗的汗水和磨难换来的,是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与苦干、实干的精神写就的。需要注意的是郭虎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充满诗情地为我们讲述。坟前,那28棵白杨,一位生命消逝在28岁的年轻种树人——毛永宽,让人泪目,还有王占峰、余晓兰、伊小秃……正是因为作家具备了不同于别人的经历、情感与认同,所以,郭虎笔下对右玉精神的诠释才显示了叙述上的生动与细节的精致,而这也是这部作品打动人心所在,这是一次成功诠释右玉精神的文学书写。

  由此,这部作品获得了两个重要奖项: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和赵树理文学奖。主题的深入挖掘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因素。郭虎在“引言”中写道:“我是土生土长在这块底蕴厚重、英雄辈出的土地上的右玉人,……我只想从一些生命个体中发掘出属于右玉的闪光点,或者把我熟悉的一些人、一些事不加粉饰地展示给读者,既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桑梓故里的感恩回馈。”作者的主题挖掘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的,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感同身受中书写的,这样的书写必定是接地气的鲜活的带着浓厚深情的书写。精雕细刻,手摹心追,一组绿色雕像在作者笔下诞生了。

  实际上,关于右玉历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卓绝奋斗不息植树造林的故事,大家基本耳熟能详,影视、戏剧、歌舞、通讯、政论以及之前已经出版过的小说、报告文学等各门类体裁作品为数不少,如何能在诸多反映右玉精神的作品中书写出别一道风景是特别考验作者功力的。如何切入视角?如何选取素材?如何谋篇布局?甚至语言的精妙运用,都在思考探索之列。人物是灵魂,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作家别出心裁地把绘画理论引入写作:人物简笔。先进行简笔白描,浓缩提炼人物特征,即审美期待;后进入故事叙述,审美展开。可谓视觉切入独特,瞬间抓住读者,一口气读罢,给人回想思索,审美延留。叙述的展开是生动的,具体的,并将父辈的故事插入,自然而亲切。比如,第一章“沙尘里打捞初心”,作者写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时,背景铺陈,就写到了“我”的父亲郭文秀当年地里下种子的故事,用这个故事来表现风沙陪伴右玉人的酷烈,更加衬托出第一任县委书记面对的是何等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以及改变右玉百姓这种生存环境的决心和努力。

  作者把自己浓厚的情思熔铸在字里行间,使得文本显出沉甸甸的润泽。“张荣怀那本写满字、画满图、臃肿不堪的小本本,不仅是一颗拳拳之心,不仅是一张活地图,还是张荣怀留给右玉老百姓的一个永远吃不完的发面馒头!”“王炬坤被这意外的变故激怒了,他一拍桌子大声喊道:‘这黄风来者不善,看来它是不想让我们活了,你们怕不怕?”“王炬坤伸手抚摸着路边一棵棵落光叶子的小老杨,依依不舍地回望着身后这片依然贫瘠的土地,在这一刻,这个壮硕如一头犍牛般的汉子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不禁潸然泪下”,等等,这些充满情感温度的句子带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激荡着读者的心扉,带着读者一次一次去回望那过去的黄沙洼,那份苍凉和荒芜,那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绿化山川的感动、感念、感佩。坟前,那28棵白杨,作家满含热泪叙述着毛永宽的生前身后,他的笔紧紧地贴着威远堡那曾经沙化贫瘠的土地,紧紧地贴着用短短28年的生命创造奇迹的一位英雄的日常,作者儿时对这位大队支书的记忆,母亲的述说,邻里乡亲的念叨,如此炽热而温情的叙述仿佛这位已经离去40多年的英雄又回到了威远堡的土地上。他站在那里,打量着如今绿树成荫、浓绿匝地的村庄,啊,当年规划的愿景不是就在眼前吗?撼人心魂的奉献,催人泪下的逝去,都是右玉这块英雄的土地孕育淬炼出来的不折不挠的精神所在。挖掘主题时的情感渗透与熔铸,更让文本厚实绵密起来。评论家杜学文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他(郭虎)对那些已经过去的时光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是他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从经历、情感认同上。”

  我们阅读鉴赏这部报告文学,确确实实能感受到这种激情和尊重,一种热爱生活、对每一段时光每一个故事充满眷恋和深情,一种珍惜生活、对每一棵草每一株树充满怜惜和疼爱,流于笔端之诚挚,淌于心底之纯真,他是亲历者,是书写者,是讴歌者,讴歌这片土地上许许多多有名的无名的造林英雄。——他是春天的歌者。

  审美经验告诉我们,不论鉴赏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其途径不是走理性思维之路,而是走感性展开之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心灵的感受,在心灵感受的感性基础上,进入理性分析揭示文学艺术形象的思想意义,体会文学形象的生动、真实和艺术美丽,领会艺术意境的无言之美。我们在读《山河之诺——右玉精神英雄谱》时,自然也是从感性展开之路开始的,报告文学的特质告诉我们,书中的每一位英雄都是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文字认识了解并懂得他们炽热的奉献和挚爱这片土地的家国情怀,还原70多年前风沙的无情和对人类造成的戕害,讲述右玉精神之根之基之魂。读到动情处,会落泪,会叹惋,更会肃然起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性认知以及普世价值,呈现给读者的是浸润了作者合理艺术构思、巧妙艺术剪裁、大胆笔墨铺陈的一部艺术作品,惟其如此,才能够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读者阅读时有了这些感性认知,便会進一步思考。可以这样认为,作者描述的英雄人物既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人物的出场、转折、尾声以及细节呈现都是经过艺术构思安排的。比如毛永宽,我们读到的是一个视铁锹如生命、为一村百姓倾其所能、力竭而亡的村支书,同时也是一位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是威远城第一个戴手表的人;他给村民购回一台16英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放在大队会议室演;他开赛诗会;他气息奄奄地说,头晕得像一碗水,一直在晃,总也端不平。这些细节帮助我们读懂毛永宽,读懂这位年轻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让读者觉得这位英雄更加可亲可信可靠。

  作者构建的艺术意境是残酷无情的风沙背景下,一代又一代的绿化英雄理想信念从不动摇的温暖,一任接着一任、一棒接着一棒誓把风沙换绿荫的炽情,一张铁锹两只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火热。这种反差强烈的艺术构思在文本中随处可见。在写到伊小秃那双枯树皮般严重畸形的手时,作者感慨:“我一再端详那双丑陋的手,忽然觉得右玉这块绿宝石,分明就是被这样的丑手,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然后,才有了晶莹璀璨的光泽。”可以说,如此之艺术意境是作者作为当事人、参与者、亲历者所亲身感受再加上创作才华所积淀形成的,是一种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相互交织、构建而成的魅力。

  右玉精神英雄谱,那是山河之诺、大地之诺、人心之诺、时代之诺。

  【作者简介】边云芳,现任朔州师专中文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恢河,淌过我的血脉》《却把书卷留故园》等五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