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和聂尔老师老在一起,一开始以为张暄是聂老师哪个亲戚呢,后来接触得久了,才发现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他写东西,还是个作家。今天的研讨会,开得是恰逢其时。应该会给张暄兄下一步的写作有一个镜鉴。
这是题外话。之前确实没有看过张暄的作品。今天看了他的书,我就想到了两个字,风格。吴冠中先生讲过一句话,说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是永远看不见的。我们山西文学在全国文学的这个版图上,甚至说是在世界的版图上,我觉得也是一片很有风格的沃土吧。比如说过去的赵树理,现在的刘慈欣,刚才鲁老师讲的曹乃谦、王祥夫,还有在座的葛水平,在北京的蒋韵,他们都是很有风格的作家。
现在我看了张暄的三篇作品,觉得他具有了风格化的可能,但饱满的程度还有待于提升。比如说语言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打磨。比如《独自看守》这篇小说里,其他警察都太像警察了,古况却太不像警察了。我觉得这个里边呢,古况也是小说的人物,他身上应该还有警察的东西。这或许是作者的掣肘,自己是个警察,可能不太想把这个人写得坏一点。我觉得适当的可以写得坏一点,相反其他的警察,我觉得可以写得好一点。
第二,我是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出版的问题,怎么做到风格化的传播。
2014年文艺座谈会开完以后,诗人是越来越会抒情了,小说家是越来越会讲故事,评论家的见解越来越深刻,但是我们出版传播跟不上去。要不然现在出版改革以后,归到部里边,每天要求我们要走出去。在这里边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因为现在的这几篇作品汇总在一起,还不太像一本书,我们还要在里面再有一些提升。我刚才在张暄的创作年表里看到有一篇叫《刑警手记》,发表在《天涯》杂志上。《天涯》里面有一个栏目叫民间语文,有可能是在那个栏目里面。我没有看过。是不是我们把这篇散文放进这本书里去?我们不能为了只是完成省作协文学院交代的一个任务,签约作家完成的一部作品,就匆匆忙忙地把这个书给弄出来。这对读者是不負责任的。对书的传播也是不利的。因为这个书弄出来以后,才知道它是个什么样的。我们要进一步再丰富一下,让它丰满一点。最起码拿出这本书来,能够让大家知道张暄作为刑警作家,它里面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作者: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