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1-6期总目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热度: 1917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

  略论“讽寓”和“比兴”

  张隆溪(1.1)

  大众文艺、民族形式与抒情的重现

  南 帆(2.1)

  《现代》主编的衷曲与坚守——笺释施蛰存《吊鲁迅先生诗》等七首

  周圣伟(3.1)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专题

  《小约翰》与“准中期”鲁迅的形成

  朱崇科 梁立平(4.1)

  博物学与周氏三兄弟的“科学话语共同体”

  廖建荣(4.9)

  论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中的死亡与希望

  张 闳(4.17)

  “不着一字”的背后——鲁迅与祖父的关系考辨

  高俊林(6.23)

  诗歌、政治与伦理——晚清群学思潮与早期鲁迅诗学观之关联探析

  孙尧天(6.31)

  鲁迅影像及其视觉表征

  张乃午(6.43)

  “建党百年与文论研究”专栏

  百年来传统文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互动

  韩 伟(6.1)

  从瞿秋白的说唱文学创作看中国共产党文艺大众化的早期理论与实践

  曹晓华(6.13)

  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马尔库塞“奥斯维辛之后”诗学思想的阐发

  申扶民(6.102)

  “后结构主义之后”的图像理论——论朗西埃对巴特摄影理论的重构

  吴天天(6.112)

  信仰能修复“文化政治”的裂痕么?——论伊格尔顿新世纪的神学转向问题

  王 健(6.121)

  历史、创作与文学——拉卡普拉的“书写创作”理论及其伦理意义

  章 朋(6.129)

  “莱维悖论”及其解决:阿甘本的见证诗学

  周逸群(6.139)

  专题:域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域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赵维国(1.15)

  域外汉学中的《西游记》叙述

  竺洪波 王新鑫(1.15)

  戏拟之间:日本汉文假传集《器械拟仙传》的叙事张力

  卞东波(1.26)

  论中国小说东渐与朝鲜小说观念之揭橥

  赵维国(1.36)

  西人所编中国古代小说选本与小说文体的建构

  宋丽娟(1.48)

  专题:京剧研究

  京剧现代戏的百年实践与成功经验

  朱恒夫(2.16)

  看似平易实艰辛——五四反思与王元化京剧观的形成

  李 伟(2.26)

  中国京剧选本:以文本为中心的京剧研究

  李东东(2.33)

  专题:艺术理论研究

  尼采《悲剧的诞生》中“歌队”问题探绎

  胡友峰 吴 冕(3.123)

  物性工具与图像艺术

  李 天(3.135)

  T.J.克拉克的“否定”逻辑与社会艺术史的逆向实践

  李昊阳(3.146)

  从“真理”到“地方”——论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转向”

  丰雅鑫(3.157)

  “为所欲为”现代性艺术法则的确立与泛美术范畴的重建——以杜尚现成品为中心

  肖伟胜(4.178)

  法国当代摄影观念研究的三大范式

  陆一琛(4.188)

  印象派的知觉基础

  李海燕(4.197)

  “时间转向”的三重维度:西方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理论及其问题

  董丽慧(4.206)

  专题:戏曲研究

  元杂剧何以成为“一代之文学”——兼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反思

  徐大军(5.1)

  明代戏曲插图与舞台演出关系献疑

  朱 浩(5.12)

  1920年代初期洪深的艺术经历和心路历程——新发现的洪深、贝克往来书信考释

  赵婷婷(5.25)

  专题:数字与文化研究

  重审典型论:罗施的新范畴论及其对本质主义典型论的超越

  何辉斌(5.120)

  “赛博格”概念考辨

  李国栋(5.131)

  从文本实验到实验文本:“人工智能文学”的表达性重复

  朱恬骅(5.140)

  论VR绘画空间中的身心合一机制——基于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

  苏 昕(5.148)

  专题:现象学和解释学研究

  “厌恶”的情感符号分析及其社会、审美功能

  谭光辉(5.157)

  《寻找丢失的时间》:关于“恨”与“爱”的启示

  郭晓蕾(5.167)

  在文本前理解自己——保罗·利科的文本意义观念

  吴 飞(5.176)

  专题:文化研究

  空间修辞与文化记忆的视觉生成——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修辞考察

  张 伟(5.184)

  论当代文化批评的四种形态

  肖明华(5.195)

  文化研究与美国华人学者的知识谱系——从刘禾的“国民性”争议谈起

  李 石(5.207)

  专题:文艺美学问题研究

  “新世界文学”的范式特征及局限

  郝 岚(6.148)

  媒介文艺的核心范畴及艺术自洽探讨

  晏 青(6.158)

  表演城市的忧郁:身体、死亡与摄影

  蔡 潇(6.171)

  巴赫金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比较及其美学意义

  毕 晓(6.185)

  翻转与颠覆:奢侈消费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与文化动力

  蒋诗萍(6.194)

  论史威登堡神秘主义对布莱克诗学观的影响

  张鹏峰 詹树魁(6.202)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杨维桢与元代后期诗学的新变

  丁 放(1.62)

  “枯”趣味的宋型审美与诗画艺术论略

  董 赟(1.73)

  集句:宋元话本小说中韵文的知识特性及其小说功能

  叶楚炎(1.81)

  论清代劝善运动与通俗小说之关系

  陈才训(1.93)

  偏执的生命焦虑及其艺术表达——庄周鼓盆故事主题意蕴发微

  井玉贵(2.122)

  《声无哀乐论》的审美构想——兼谈对中国美学建构之反思

  林 凯(2.137)

  八股文为“明代之胜”说的多维建构与瓦解

  郑 雄(2.146)

  论祁彪佳戏曲批评的突破与局限

  张诗洋(2.158)

  毛奇龄《西厢记》评点的“词例”论——对元杂剧批评范式的奠定

  杨绪容(2.167)

  王国维“直观”说与“托兴”象征的填词新实践

  杨柏岭(2.179)

  毛晋的名剧意识与《六十种曲》之编纂

  刘建欣(3.166)

  论乾隆时期台阁文人的疏离心态:以沈德潜为中心的考察

  张昊苏(3.176)

  何绍基对性灵诗学的承与变

  向双霞(3.188)

  桐城派“逆笔”批评论——以文章选本评点为中心

  杨新平(3.198)

  民国中后期女性词的苏辛词风转向及其词史意义

  徐燕婷(3.210)

  概念辨析的意义

  陈大康(4.28)

  “凡为文辞宜略识字”——一个文学常识的生成

  林 锋(4.40)

  宋人别集“乐府”卷与宋人乐府观——从文同“乐府杂咏”说起

  梁海燕(4.51)

  刘因的“游艺”之学与文艺思想——兼论理学“流而为文”现象的书画视域

  杨万里(4.59)

  王世贞的“文人”身份认同及其意义

  熊 湘(4.70)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风人”身份批评

  吕仕伟(5.79)

  先秦“象”观念与中国诗歌审美意象论

  黄意明(5.85)

  晋宋诗学的“物理”探求

  蔡丹君(5.96)

  桐城派“诗文一理”论

  潘务正(5.107)

  以掌故为小说——曾朴的《孽海花》与晚清民国的掌故之学

  魏 泉(6.55)

  欧阳修古文“以宾形主”特质及文章学意义

  许 光(6.66)

  苏轼诗歌的“快”境美学

  朱春洁(6.74)

  “史”与“史料”:明清小说理论何以编年?

  杨志平(6.83)

  永宣艺术场域与台阁文学书写

  袁宪泼(6.93)

  现当代文论与文化研究

  史述齐白石“衰年变法”的两条路径

  夏中义(1.105)

  从“竹内周作人”到“竹内鲁迅”——周作人与北京留学时代的竹内好

  刘婉明(1.116)

  “旧的东西中的新的东西的诞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丁玲“转变”的辩证法

  吴舒洁(1.132)

  凝视理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从电影学到图像学的考察

  陆 颖(1.143)

  见证,叙事,历史——《鼠疫》与见证文学的几个问题

  陶东风(2.43)

  中国现代文学的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

  李永东(2.54)

  历史断裂处的魏晋想象——在抗战语境下重读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金 浪(2.68)

  “诗性智慧”或“诗性知识”?——论“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跨语际转换

  林蔚轩(2.78)

  新时期长篇小说版本批评及学术价值论

  罗先海(3.11)

  选本编纂与当代“选学”构筑的理论问题

  徐 勇(3.23)

  数字时代中的国家记忆危机及其未来

  赵静蓉(3.34)

  从李小龙到彭于晏:华人男星的身体变迁及其文化意指

  吴红涛(3.44)

  接合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演进

  杨东篱(3.54)

  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许子东(4.150)

  动画的现代起点与动画艺术的媒介间性

  冯学勤(4.160)

  “震惊”与“沉浸”: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复合审美经验

  陆晓芳(4.168)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Fables Agreed Up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Historicism and Alternate

  History

  Li Feng and Yitzhak Lewis(1.150)

  习性分类叙事:从身份幻想到风雅比拼——以现代小说中的身份转型人形象为中心

  余岱宗(1.167)

  后结构理论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中的妇女“主体性”为中心

  刘 希(1.139)

  将-来的书写:德里达的幽灵政治学探微

  李 昀(1.148)

  重构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反多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争

  杨娟娟(1.198)

  从伏尔泰酒馆的译名谈“总体艺术作品”概念的三次突破

  陈多智(1.208)

  三读早期电影理论:器件转向、情动机制、动作喜剧

  张英进(2.90)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Today: An Interview with Barbara

  Foley

  Zhang Shengzhen and Barbara Foley(2.97)

  并置、叙述调控与多媒介合作——漫画中的时间表现

  连 旭(2.106)

  虚构文本与可能现实

  张书圣(2.115)

  纳尔逊·古德曼论示例

  章 辉(2.193)

  “非美学”与“对实在界的激情”:巴迪欧论先锋派艺术

  夏开丰(2.203)

  诸众身体美学——奈格里和哈特构建主体的政治-美学逻辑

  李缙英(2.211)

  Kitsch

  Andrea Mecacci(3.65)

  走向“后批判”:西方文学研究的未来之辩

  但汉松(3.76)

  “再剧场化”与“再总体化”——20世纪早期日本巡演剧团对西方戏剧“再活性化”进程的历史影响

  高 洋(3.86)

  可能世界理论视域下的虚构人物类型

  邱 蓓(3.97)

  神经美学视角下的快乐与审美体验

  胡 俊(3.104)

  乔伊斯圣症——拉康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文学与书写

  叶娟娟(3.113)

  Literature’s Loss of Status? Which Status? Whose Status?

  Helena Carvalh?o Buescu(4.81)

  理论与哲学:我们语义场中的反义词?

  马丁·杰伊/文 郑宁宁/译(4.89)

  崇高的性别维度——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崇高论

  陈 榕(4.98)

  德勒兹的情动理论与生成文学

  葛 跃(4.109)

  “如同义务一样被强求于每个人”——论康德关于共同感理念的提问

  陈 辰(4.117)

  从文学的介入之用到文学的无用之用:试论巴塔耶的文学观

  赵天舒(4.129)

  早期阿尔都塞的阅读理论——兼谈“表层阅读”的误判

  周建增(4.138)

  Cruelfictions of Psychoanalysis: from Freud to Kafka; from Derrida to Mignotte

  Jean-Michel Rabaté(5.36)

  论阿尔都塞学派批评家对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段吉方(5.48)

  论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空间研究

  方 英(5.58)

  思辨美学与主客关系:以安东尼奥尼与贝克特为例

  陈 畅(5.68)

  会议综述

  “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新书发布会会议综述

  王文博(5.217)

  “图像时代”文学研究新走向——2020年“语言与图像”全国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海波 徐克瑜(6.2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