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综合材料的视觉美感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5020
一、引言

  20世纪初,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主义艺术家首先在平面作品上使用了报纸、草绳、布料、木头等综合材料进行拼贴,他们有意识地用混合媒介制造画面风格的多样性,让绘画从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拓展了表现手法,加强了形式语言的美感。从此,艺术史进入了艺术风格层出不穷的时代,综合材料的运用让各个艺术流派在风格、形式、观念和表现方式等层面创造了众多优秀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也让我们拥有了全新的观看模式去解读这些精彩的作品。

  二、艺术流派的变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

  自从立体派产生以来,在艺术作品中引入综合材料的方法就几乎影响了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抽象艺术便是其中之一。抽象艺术摆脱了具象的形体束缚,探索艺术自身的规律,关注绘画中点、线、面的基本元素所呈现的表现力和艺术规律,在形式上做到了极致。同时,用色彩表达情感,赋予色彩情绪化的意念,具有明确的心理指向性。以康定斯基为首的艺术家用精彩的文字记录抽象艺术的思想观念,为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提供强大的逻辑支撑,极大地丰富了对语言形式和媒介材料的探索。

  从达达艺术开始,现成品和综合材料就被大量地运用,艺术家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美和秩序,借用艺术来表达内心的疑虑和不满,杜尚的作品是把现成品转换到另外一个空间,再冠以具有意味的名字,把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传递到作品中来,引发观者思考。施威特赋予现成物品不同于以往的审美价值,他发现被人废弃的物品经过重组放在另一个语境中,能给作品带来新的内涵。从此,综合材料越来越成为现代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与手段了。

  超现实主义虽然也运用了综合材料,但是他们并不是要把材料用到极端,而是借助材料表达他们对艺术观念的理解,梦境与潜意识才是他們要表达的主题。

  20世纪中期的“不定形艺术”强调偶发、自发、过程、行动,有点类似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综合材料的运用是他们最常用的技法,关注材料类似自然界的偶然痕迹,这种偶然性不受主观思想的控制,也不受别的形式支配。材料本身让艺术家充满了奇妙的体验。在塔皮埃斯的作品里,我们时常能看到硬纸板、盒子、托盘、稻草、脏衣服、旧家具、日用品等材料,他会把原材料弄皱或撕碎,再按照形式感比较强的几何图形拼接材料,让其作品产生新的社会意义。布里由于亲历了战争的痛苦,喜欢把和战争有关的纱布、麻袋和碎布粗暴地拼接在自己的画面上,丰富了作品的语言和表现力,也让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气质。丰塔纳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直接在画布上划几道口子,把行为作用到自己的画面上,让人看到画布被破坏的痕迹,但是这种破坏又是艺术家有意而为之的,他的作品游离于绘画、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之间。在法国街头很容易看到杜布菲的巨型雕塑作品,他的创作形式比较多样,具象与非具象、原始与现代都是他创作的风格,他特别偏爱偶然的斑点痕迹,一直在探索材料和画面所呈现的各种可能性。

  波普艺术家在材料的使用上比任何一个流派都要广泛,更进一步思考材料与文化、材料与社会的联系。除了材料的外在质感,还从材料身上看到了想象的空间,贴近大众的生活,并影响大众的审美,使作品具有文化和社会的双重含义。

  三、纸类综合材料的视觉美感

  纸既是绘画的载体,又是绘画的材料。在西方,古代的艺术家常常用羊皮纸来作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喜欢用有底色的素描纸来画肖像和人体,到了近代纸的种类越来越多,水彩、水粉、版画、钢笔画都有专门对应的纸。中国的艺术家则喜欢用宣纸来画画,宣纸的种类繁多,根据吸水性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的宣纸,此外,还会用到皮纸和绢等。纸的不同特性让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视觉美感。

  在立体派以前,这些纸都是作为绘画的载体来使用,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艺术家都在纸上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而立体派之后,纸不再仅仅作为绘画的载体了,也成为绘画的工具,就像素描中的笔、油画中的颜料、国画中的笔墨纸砚一样,使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它已经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成了艺术家艺术观念的代言人。纸质材料怎么用、用多少、大小面积的分布、疏密关系的穿插、厚薄的使用,等等,都需要艺术家精心组织安排,赋予它艺术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在综合材料的绘画里面,运用的纸张种类繁多,有报纸杂志、包装纸包装盒、日历贺卡、墙纸、印刷废品等具有人类生存印记的纸,这些纸里面会留下图形、文字等印刷信息,具有不同时代、地域的印记,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我们以最常见的报纸杂志为例,来看看下面几个艺术家的作品,看看这些艺术家怎样利用报纸、杂志让作品传递出艺术气息和美的体验。

  利希滕斯坦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把印刷过程中由于分辨率不够所引起的连环画上的点状网格这个特点放大,让自己的作品语言以点格的形式反复出现,重新再现人们生活的境况。

  英国艺术家帕特里克·布雷默用废旧的杂志和书籍在画面上拼贴出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形象,题材以肖像为主,也会有动物或废弃的汽车场景,画面的细节都是撕碎或者有意裁剪的图片拼接在一起的,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夸张,有些甚至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局部。在平面的构图上把形象和材料放在一起而背景留白,他有意识地解构图片和杂志,再根据图片已知的信息来创作大量的人物肖像画,大胆的色彩对比和形式构成关系非常新颖,看似荒诞又自成体系,他的作品让他从年轻的艺术家里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拿大艺术家米里亚姆·迪翁把报纸做成了剪纸艺术,当然她不是简单地用剪刀在报纸上剪一个形象,而是根据报纸的排版和图案,用雕刻刀在报纸上以剪切、雕刻、拼贴、编织等手法做出一件件令人称道的艺术作品。她的作品非常讲究形式的美感,圆形的、半圆形的、并置的规则方形、叠加的不规则方形等几何样式都会成为她作品的形式。作品上被有意识保留的报纸信息——图案、题目和新闻内容,会传递出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镂空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另一种有趣的图案。材料原有的信息并没有被抹掉,编织与刺绣的细腻处理方式让报纸的细节变成了非常精细、排列整齐的类似图腾的花纹,从远处看就像奇特精美的蕾丝制品,它与报纸周围边上的精细花边融合,增加了材料的视觉美感,将报纸变成了可以解读的新报纸。这种重新创作的形式内容能够被观者再次解读,引导受众关注作品的意义,对画面内涵进行思考。

  如果说前面这些艺术家的纸上作品多以二维平面上的综合材料为主的话,那么艾利斯·斯坦曼的纸树屋则把我们的视野带到了真实的三维空间里面。得益于他发明的一种苹果皮、水和面粉调和的新型环保黏合剂材料,一张张报纸被平铺展开再卷成桶状,然后用这种黏合剂把它们粘在一起,搭建成了一英寸厚的墙体,并且涂上了防水的清漆。他用了近10万份报纸做纸屋的墙壁和家具,保持了原生态的材料和环境,从1922年至今屹立不倒。报纸原材料的质感经过岁月的洗礼使得外墙变黄,原来的涂层也慢慢脱落了,露出当年报纸上的新闻,观者可以通过上面记载的文字信息来触摸历史,仿佛又回到了一百年前的时空。这个纸屋如今已经变成了博物馆,我们在感叹报纸神奇变装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将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再次利用,充分发掘材料潜在的表现力,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和亲近大自然的心境完美地展现出来,让世人去感知低碳环保的生存理念。

  四、审美的多元价值判断

  当今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艺术家具有各种丰富的生活感悟和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他们之间相互影响,艺术风格交叉并行又各自独立,审美的价值判断变得更加多元,他们的作品也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张力和文化冲击。

  杜布菲涉猎比较广泛,他的绘画、版画、雕塑作品个人风格明显,创作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符号。其绘画作品既有儿童画自由的想象,又有原始艺术稚拙淳朴的气息。他关注精神病患者和囚犯这类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的艺术创作,把他们自发的创作行为方式借鉴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被触动的不安的心灵,形式感十足的设计样式,都使他的作品更具深度。我们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沙子、泥土等自然材料,颜料在里面任意涂抹,留下斑驳的痕迹,就像岩壁的感觉,人物形象也极度夸张和变形,让人体会到那种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美。

  塔皮埃斯的作品取材比较廣泛,涉及神话、历史、宗教和伦理等,他会把厚厚的沙子、矿石粉、泥土和水泥覆盖在褐色或灰色的底子上,任其自然干裂定型,突出作品肌理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并趁湿用工具留下深深的刮痕和很多抽象的符号,他用“十”字表示相遇地点的坐标,“A”表示开始或者范围,“T”表示风格化的十字架;也会把袜子、草编绳、废弃的报纸拼贴在画面上,使痕迹、符号和材料融为一体,画面静谧虚无,留白的空间和剐痕彰显了东方美学的神韵,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感,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意义。

  同一手法在不同艺术家之间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观念,劳申伯格拼贴的手法是把生活元素融入作品,选择有厚度和质量的纸板,增强作品的体量感。在他的作品中,独特视角的摄影作品及其所展现的主题和图案被用作绘画的素材,形式新颖,构思大胆,其黑白照片与精神体验关联在一起,为了将黑暗、神秘的效果体现出来,他的黑白绘画系列作品中用了砾石和沥青这样的建筑材料,并且把碎报纸拼贴在画布上,把白漆用滚筒涂抹在画布上,黑与白的对比提高了观众的敏感度,让这个系列的作品表现力十足。而他用五彩的连环画报和纤维布料拼贴的红色系列作品中,则大胆地使用了红色的指甲油以及滴画的处理手法,笔调幽默,狂放的激情与强烈的色彩冲突并置而不失秩序感。在劳申伯格的艺术生涯中,材料种类的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身边能触及的一切材料都是他创作的媒介。石头、绳子、纸巾、轮胎、风化的木材甚至是动物的标本都能被他信手拈来。绘画和装置相辅相成,让观众的身体动作与其艺术作品的视觉感受产生交集,形成一种双向反馈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彼此联系,有时又稍纵即逝,让观者在迥然不同的视角观察作品,挖掘作品元素的每一个细节。丰富的材料拓展了他的视野,他痴迷于机械技术的魅力,常常邀请工程师一起参与到他的创作中,帮助他解决一些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使他的创作观念与构思能在现实中得到如实的展现。

  艺术家之间的互为欣赏,互相借鉴在劳申伯格的艺术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劳申伯格曾在德·库宁原作上面反复涂抹,擦掉他的画,并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画作》,看似是对抽象表现主义大师作品颠覆性的挪用,实际却对德·库宁充满敬意。因为把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涂抹、擦掉再重组是德·库宁作品的特点,而劳申伯格把德·库宁的这种手法发挥到极致,然后再以摒弃其图式的方式终结。

  劳申伯格与贾斯帕·琼斯关系密切,能敏锐地感受到对方作品的本质,他把琼斯的照片引入自己的作品《无题》中,又把琼斯经典的“旗帜”形象转换成自己画了条纹的作品。而琼斯理性、严谨、内敛,建议劳申伯格把《组字画》中的山羊放到一个平板上,这里有羊被放归牧场的寓意。琼斯关注自我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制作了好几个“劳申伯格”似的作品。琼斯对重复的东西感兴趣,艺术生涯所描绘的图像符号:旗帜、数字、交叉平行组线、绳子、星星等反复出现在不同作品中。古老的蜡画技术在他那里焕发生机,蜡干得很快,他在创作《旗帜》时,先在画布上画上笔触丰满的国旗条纹,让颜料渗入画布,与加热的彩蜡相结合,保留之前的作画痕迹,蜡干后再加上湿纸或湿布的印记或条纹,如此反复留存下每一道作画的痕迹,让国旗有效地被封存而被人铭记。这种蜡画方式也运用在“靶子”系列作品以及他整个艺术生涯之中。他把旗帜、靶子、数字以版画的形式制作出来,把他原创的彩色综合材料作品,制作成若干个不同变体的纸上作品,用单一的灰色降低色调,各个组成部分的区别降到了最低。他阐述道:“它拥有令我产生兴趣的所有性质——重复性,某种令人着迷的性质、沉默无言的秩序,以及彻底缺乏意义的可能性。”①

  艺术是人与自然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围绕着人类的情感抒发、生存状态,环保意识,众多综合材料的艺术作品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艺术品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材料美感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像一个缠绕在枝头的精灵振动翅膀隐现无常,令人惊叹;又像一杯醇厚的美酒,需要时间的沉淀,越品味越浓厚。对美的体验是人类情感的需求,也是对生活的追求。综合材料的艺术展现了对哲理的思考,对观念的传承与创新,对人性的挖掘以及对形式美感的探究、对语言材料的开发,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无限魅力的艺术世界,也让我们体会到那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艺术之美。

  注释:

  ①[美]伊莎贝尔·洛琳·华莱:《费顿·焦点艺术家——贾斯培·琼斯》,颜勇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77页。

  参考文献:

  [1][美]凯瑟琳·克拉夫特.费顿·焦点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M].秦文华,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2][西]安东尼·塔皮埃斯.20世纪欧美非具象艺术·塔皮埃斯[M].啸声,编.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王琳,女,硕士研究生,西安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

  (责任编辑 张云逸)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