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遗数字化传承逐渐掀起一波浪潮,通过数字藏品、区块链、5G 等新技术手段提供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连接的桥梁。数字藏品作为助力传统文化散发独特生命力的一把钥匙,能够做到让文化穿越时空,以文化创新的新形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体验方式,让“传统”在“潮流”中碰撞出巨大的火花,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一、当前数字技术介入非遗传承的两种方式
(一)非遗的数字化建档、存储、宣传和传承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第17 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地共举行六千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受到大众的高度评价。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推进非遗数字化建档进程,即以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二)将数字化作为优化非遗动态发展的内化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创造新型数字媒体语言“三维版画”,借助互动屏、AR增强现实等多媒体交互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活起来”的展示空间。二、数字藏品的特征
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具有独创性并能通过某些形式表现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内的作品形成作品链,同时对作品生成唯一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数字凭证,形成数字藏品。简而言之,数字藏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新形态数字出版物。目前,数字藏品按照区块链作品版权和区块链数字出版作品两种产品类型合规发行。(一)技术支持——区块链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具有与账本一致、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提供了一种能够保护数字文创作品版权的高效方案。数字藏品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形成数字凭证,将作品上链存储在区块链网络上,再借助链上信息可追溯的特性,帮助创作者实现对作品的确权,同时可以追溯作品的权属转移和使用过程。(二)应用场景
数字藏品主要的两大应用场景分别是典型应用场景和衍生场景。典型应用场景主要包含数字艺术收藏品、数字非遗藏品、数字景区藏品、数字音乐藏品等。数字藏品的衍生场景主要有数字保险、数字教育、数字科研以及元宇宙等。数字藏品应用场景未来将会不断扩展,与各领域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2022 年5 月,相关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由图表数据可知,非遗数字藏品在市场中的热度较高。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藏品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在新一代年轻群体中“火”起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因此非遗数字藏品在非遗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非遗数字藏品的开发优势
(一)内容与版权优势
数字藏品归属于文创产品,而文创产品的核心要素就是内容。以东台发绣为例,东台嘉丽发绣具有很多的发绣作品资源,这些作品首先由绣娘用毛笔绘制一份初稿,再用发丝进行绣制。由于发丝易断,所以目前并没有可以替代手工的制作机器出现,这些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原创性。发绣图案看似和普通刺绣一致,但是细察则大有不同,以东台发绣传承人陈伯余的作品《一百零八将》为例,一百零八将是指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这些好汉性格各异,传承人通过研读各类相关史料以及其他画家笔下的好汉形象,加之自己的理解绘制出这幅作品。笔者曾到过传承人陈伯余的工作室,近距离观察过其作品细节,发绣的光泽比水墨画、刺绣要好,这不仅仅增加了美观度,而且人物形象在光泽感下更加饱满,比如宋江的刚正不阿,林冲的武艺高强,等等。一根绣针巧作笔,三千青丝愿为线,发绣由于用发丝绣制其光泽感是普通细线无法比拟的,发丝的细腻紧凑,在传承人精湛的技艺下能够将发丝与发丝之间的间隙最小化,从而展现出贴合完整的作品。

图1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N=500))
(二)IP 开发优势
IP 直译为知识产权,数字藏品和IP 是密不可分的,非遗主题IP 以某一项具体非遗为主,围绕开展能够传承、发展其背后文化和思想的活动。截至2021 年,我国目前有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10 个子项,由此可见,IP 开发资源是非常丰厚的。2022 年8 月19 日,数字藏品平台“天工严选”首发两款国家级非遗数字产品,上架两分钟被一抢而空。据悉,本次发售累计预约17254 次。相关报道显示,2021 年是数字藏品发展元年,仅这一年非遗类数字藏品就发行约456 万份。非遗借助区块链、IP 资源和数字藏品这两大利器,能够真正实现“活”起来和“火”起来。新媒体的发展更好地帮助了IP 的传播,触及更广的受众。东台发绣建立起以天工发绣和嘉丽发绣为首的老字号品牌,同时在盐城建设高速率、大容量的5G 直播,让远离现场的观众能够身临其境。会展运用5G 技术,可以让高清摄像头拍摄的发绣“丝毫”毕现,从而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发绣作品的细腻和美感。
四、非遗类数字藏品开发形式
(一)非遗“传统”搭配盲盒“新潮”
非遗盲盒是出现“盲盒热潮”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盲盒市场规模达到25 亿元,此后盲盒市场2021年扩张到100 亿,“盲盒经济”成为继“共享经济”和“网红经济”后又一热点经济。盲盒背后的底层逻辑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控制销售量营造限定版身份,由于数量有限,大众追求独特个性的心理又强,很多联名盲盒能够翻10 倍。其二是社交需求的推动,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博主专门做盲盒分享开箱的视频,点击率破万,在创意短视频平台上,盲盒系列视频破亿次播放量。除此之外,盲盒经济巧妙地抓住了大众的心理,套系的收集分享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022 年9 月,孝义皮影戏传承人李世伟联合十八数藏推出皮影《韩熙载夜宴图》数藏盲盒,动态展现了官员韩熙载夜里设宴载歌载舞的场面。十八数藏已经联合多个非遗项目推出非遗数藏产品,受到年轻人的推崇和欢迎。许多地方非遗已经抓住这一卖点开发了盲盒非遗,例如常州非遗梳篦打造的江山四萌非遗盲盒获得了极高的参与度,系列非遗产品例如发绣系列、绒花系列等都可以模仿打造成套系。
(二)现实与虚拟联动的“元宇宙非遗”
将各大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等进行数字化保存,构建虚拟化数字模型,来达到“使原本不可见的东西可视化”的效果。目前,意大利学界正试图通过“虚拟修复”和“虚拟重建”的技术概念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即制作艺术品的数字复制品,并且通过VR 将它们重新置入自身原有语境中。在国内也有相关的尝试,如2019 年湖北大学所申报的项目中,主要依托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空间实景数据采集、数字三维建模、数字3D 动画、全景数字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土家族代表性的戏曲、舞蹈、传统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内容设计、开发与创作。目前非遗传承出现梗阻,集中在传承人断层、认同困境和保护路径的困境。借助元宇宙技术能够消除这些梗阻,重新诠释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最大的贡献就是承认人、接受人并成就人,其最主要的用途是通过沉浸式场景的搭建来完成相应的传承使命。沉浸式的体验不再局限于场景的叠加,更加注重于感官的体验,既能够实现非遗产品的可视化、互动化,也能够突破传统体验的疲劳感,让观众更多地获得快乐感和沉浸感。
(三)基于非遗故事背景的数字藏品
传承人断层是目前每项非遗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大众不了解,有了了解才会产生热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承问题。将内容故事化并且把故事讲出来最能激发人类的情感。故事引发了解,了解产生热爱,热爱再反向输出故事。例如,将每一件发绣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影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根据人群的不同特征个性化地提供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年长的消费者以传统故事类型呈现,对年轻人以潮流人物构建故事主角来呈现,对未成年人以动漫的人物形象呈现,让每一位收藏者都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藏品。非遗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样也是讲好非遗故事,让非遗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有里有外有灵魂,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五、非遗数字藏品在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发行平台
按照去中心化程度或者接入所需获得的开放许可程度,区块链技术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公链、私链和联盟链。公链不需要人为认证许可,任何人都可以依据其开源代码所制定的规则加入网络,参与自由。私链仅限在组织、机构等内部搭建,同时仅授权节点可以参与使用。联盟链,又称许可链,一般由管理节点、信用节点、共识节点、验证节点等组成,主要是在授权节点间使用。目前,国内数字藏品平台主要基于联盟链进行数字资产交易,少数平台是基于公链。虽然联盟链可以更好地确保数字藏品的交易合规,但是数字藏品资产权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却只能依靠联盟方的信誉,同时在开放性、透明性等方面亟待完善。此外,如果数字藏品平台倒闭或关停,链上的数字藏品就会存在随时可能丢失的风险。
因此,非遗传承人在寻找数字藏品平台时,首先需要对平台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评估,尽可能与规模较大且权威公信力大的平台合作,平台应非常重视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以及对数字藏品版权的确认。其次,要充分了解不同数字藏品平台的运营规则,再结合非遗产品的需要布局数字藏品发行计划。最后,要统筹规划好在平台上发行的非遗数字藏品,在面对版权归属等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
(二)重视非遗数字藏品的传播
目前,数字藏品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非遗数字藏品受到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因此需要对非遗数字藏品进行广泛的传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虚实融合”和借助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在“虚实融合”中,非遗传承人可将线下实体藏品通过数字化方式生成数字藏品,将其相关历史溯源等通过线上虚拟空间传递给大众,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线上数字藏品背后的信息在线下的会议或展览场所等展示,比如博览会、峰会等,大大增强了线下展示的信息丰富度,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虚实融合”的理念与电商中O2O 理念相似,将线上与线下进行融合,促进非遗数字藏品传播的同时,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体来进行传播非遗数字藏品,比如微信公众号等。微信公众号旨在为广大顾客提供优质化、便捷化的服务,以非遗数字藏品背后的历史溯源为主线,搭建消费者与非遗数字藏品之间的桥梁。提供给在线商城、评价反馈、私人订制、非遗历史溯源等服务,定期进行软文推送、文化推广、新品宣传等,增强软文化建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
(三)重视非遗数字藏品内容的创新
在数字化背景下,数字藏品与非遗的融合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以发绣为例,在过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绣一直局限于传统的墨绣,并且所绣内容比较单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绣才迎来了它的关键机遇。匠人们不再将发绣内容拘泥于佛像,而是更多地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发绣中。但是即便如此,发绣并未真正走入人们生活,仍然是大众的知识盲区。如果将发绣与数字藏品融合,在融合前期,大众会对发绣数字藏品有新鲜感,对此产生兴趣。但是随着数字藏品的不断发展,大众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之前的类别,因此需要发绣传承人对发绣数字藏品内容不断创新,符合时代不断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在这条崭新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将发绣技艺传承下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