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向人们提供审美享受和精神给养。传统笔墨文化元素是国画创作的基础元素和本质内容,能赋予画作内容以灵魂,增添画作的艺术表现力。笔与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国画创作中进行灵活的运用,可突出国画的风骨和意蕴,使画作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色彩,给人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
一、国画与笔墨文化
(一)国画
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其各个发展阶段都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在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陶冶人们的情操。国画是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它是以毛笔为工具,以水、墨和彩为材料展开的绘画艺术创作。伴随审美观念的变化,历代艺术家对笔墨技法进行拓展与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国画艺术的内涵。尤其是国画创作者依托多种笔墨技法将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跃然纸上,让画作有了更加深邃的灵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气质。纵观宋朝至当代优秀的国画作品,可发现任何一幅画作都有其深刻的内涵、鲜明的意境与传情的形象,都能展现出浓郁的诗意风韵,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回味无穷。(二)笔墨文化
笔墨文化以笔和墨为基调,运用笔墨技法进行艺术创作。作为国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语言符号,笔墨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虽然笔墨是简单易得的绘画工具与材料,但在千百年的使用中被文人墨客的情思所浸染,使依托笔墨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别具一格。在国画创作过程中,笔墨能给绘画者提供开阔的想象空间,绘画者通过使用多种笔墨技法,可勾勒出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象和充满神秘色彩的人间圣境。值得一提的是,国画与笔墨文化有机融合,使国画获得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展现出更高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极大地提高了国画的艺术表现力。二、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特征
(一)线条的运用
传统笔墨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和不断创新中,传统笔墨文化元素成了国画创作必不可少的元素,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线条,依托不同的线条变化组合,可塑造各式各样的形象。具体来说,毛笔在宣纸上勾勒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平滑有粗糙的线条,依托这些线条的有机组合与宣纸的浸染效果,可赋予画作内容无限变化,形成令人想象不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可以说,传统笔墨文化下的线条是国画轮廓构造的基础,它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线条,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化的物理线条。通过对线条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让国画内容被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如果没有线条技法的支持,那么国画内容将失去章法,甚至丧失艺术表现力。此外,国画创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其国画创作水平,这种影响体现在国画创作者对传统笔墨文化的理解与线条技法的应用上。要想创作优质的国画作品,就要提高笔墨文化素养,夯实线条技法应用基本功。(二)“写”的意蕴
“写”在国画艺术创作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国画创作者经常使用“写”来创造画的意蕴和表达自身情感。这里所说的“写”并非书写文字,而是写意和写情感,用以提高画作的艺术层次。任何一幅画作都离不开“写”,如果没有“写”出画的内涵,那么该画作就没有灵魂,更无艺术品位可言。在国画创作中,“写”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其操作看似很难,实则较为简单。只要绘画者保持心境平和,保持最佳的创作状态,以及找寻到创作灵感,便能依托笔墨技法实现“人画合一”,赋予画作内容更多的意蕴,将画作的“灵”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写”是国画创作必不可少的技法,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于国画艺术作品的鉴赏,绝不能局限在对画作形象塑造的分析上,更要重视对画作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三)画理的体现
国画艺术的美在于有形、有境和有神。任何一幅优质的国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的呈现与绘画者的创作素养密切相关。譬如对传统笔墨文化的认识,对书法和画技的运用,对中国文人风骨的理解,以及本身的文化艺术底蕴,这些内容都是国画创作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只有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国画形式、内容与精神的高度统一。此外,虽然国画以笔墨见长,颜色相对单一,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譬如阴阳、五行、太极等学说在国画创作中都有涉猎,借由各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转换、衔接、协调与对比,共同构建了国画的哲学内涵。三、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
书与画都是由汉字文化演化而来的,所以书画同源的观点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在宋元时期,笔墨文化根深蒂固,伴随笔墨技法的拓展创新,国画艺术达到高峰,各种富有神韵的笔墨画作层出不穷。尤其是国画创作者高度重视笔墨技法的使用,在创作过程中更加强调笔墨的审美情趣。寥寥几点笔墨体现的是生活情趣,表达的是创作心境。从“写”的艺术特点来说,国画不强调写实和写意的分别。古人认为,不能用笔墨语汇清晰表达的事物,就不必绞尽脑汁地去表达,倒不如思考如何表现情感,所以古人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借物表意和借景抒情。明代唐寅认为:“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国画离不开“写”的手法,这与书法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懂得书法的人更容易理解国画的艺术内涵,更容易掌握国画的绘画技巧。此外,国画作为一种意象艺术,其内容具有灵动的变化。而要理解这种灵动变化的原因,就必须深刻体会“似与不似”的艺术思想。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笔墨文化内涵有了不同的认识,这就使人们可以站在不同的审美视角提炼国画创作的审美意义,但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不只存在于画面的表象,应从精神和情感层面进行深度挖掘。四、传统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一)国画中的“点与线”
在国画创作中,点是笔墨最基础的构成元素之一,其在整个画面空间的占比率较低,但是点的大小、轻重、疏密能直接影响画作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在国画创作后期,灵活使用点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将点使用在合适的地方,或是多用,或是少用,都会降低画作的艺术质量,影响画作内涵的表达。比如吴冠中的《乡村》,该画作是一幅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墨彩画。吴冠中用浓重的墨汁,点化出层层的村落,构建了祥和安静的生活氛围,让人感受到深切的乡村情怀。线也是笔墨最基础的构成元素之一,相较于点,线在整个画面中有更大的应用空间。线的大小、长短、粗细、疏密、曲直、质感等,都直接影响画面内容的表现效果。各种线条变化组合赋予画面内容立体感、层次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如果没有准确使用线的技巧,那么画面内容就会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生气可言。可以说,点同线的运用是国画的精髓所在,通过合理运用点线技法,才能让画作获得生命力。比如吴道子的《溪谷图》,该画作是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吴道子利用笔墨中的线勾勒出了溪谷形象,多种线条技法的灵活运用,将溪谷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依托轻重缓急的笔力,对线的大小、长短、粗细、曲直、质感等进行灵活运用,仿佛让真实的溪谷映入人的眼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国画中的“留白”
在国画创作中,点与线相互交织必定会留下非常多的空白区域。这些空白区域与点和线构建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能够突出形象的艺术表现力。可见,留白是一种衬托手法,是国画创作绕不开的话题。留白最大的作用在于舒缓画面形象表达的节奏,给观赏者提供想象空间,以更好地引起观赏者与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共鸣。按照艺术表现效果,可将国画中的留白技法划分为“上满下空”“上空下满”和“上下空、中间满”等类别。从视觉和感知上来分析,“上满下空”的留白方式,可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视觉冲击感,让人陷入情绪波动。“上空下满”的留白方式,可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感,给人带来一种祥和安定的感觉,使人的万千情绪回归平静。“上下空、中间满”的留白方式,可产生舒适的视觉效果,让人在观赏过程中感受到舒展、轻松与和谐。比如马远的《踏歌图》,该画作是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山水画,乍看之下能够将人引入虚无缥缈的仙境。该画作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多种留白技巧构建意境,大量的留白营造了“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的意象,使整个画面内容充满了想象空间,引起了观赏者无尽的情思。再如夏圭的《溪山清远图》,该画作与马远的《踏歌图》在艺术创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画作使用了非常多的留白技巧,这些留白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遮住了观赏者的视线,甚至让观赏者看不清所画之物,但却给观赏者一种站在远处观景的距离感,同时也让观赏者对这种虚无缥缈、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境产生向往之情。可以说,这种运用留白的方式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增添了情感表达张力,营造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意境美感。(三)国画中的“语境”
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其创作思想、创作主题、绘画内容、绘画技法及审美价值等也在随时代不断拓展与更新,在历代艺术家的倾心努力下,笔墨艺术形成了时代性、民族性、个性化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依托笔墨技法创造了不同内涵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精神和美感特色。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明代宋旭的《五岳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竹图》等,都是国画中的经典,这些作品都是依托有限的笔墨语言呈现出了无限的精神内涵,在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享受的同时,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情操,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世界。正是因为笔墨独特的艺术色彩,赋予国画在我国特殊的文化艺术地位,使国画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每一幅国画创作都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色彩。比如王蒙的《西郊草堂图》,作为一幅优秀的山水作品,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该画作依托点、线、留白等丰富的笔墨技法,将树木、亭子、石头等物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亭子中的学子做学问的情境,更是将文人墨客的风格凸显出来,将宁静致远的语境完美地呈现出来。(四)国画中的“意境”
国画具有婉转含蓄的艺术特点,这与画家和文人追求意境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依托意境的营造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用以丰富作品的精神内涵。可见,国画创作更强调写意,意境是画家情感表达的载体。自宋元以来,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如何利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情思成为主流创作思想,非常多的画家都将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作为重中之重,从而在创作中获得审美愉悦,实现自我情感升华。同时也能引起观赏者的情思,给观赏者提供无穷的想象空间。优秀的画家讲求意在笔先,情景共鸣。他们在创作之前,会对画作内容进行全对象、全方位的思考,以明确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表达情感,及合理科学地安排每一个意象的创设细节。尤其是经过深思熟虑、苦心钻研后,画家依托多种笔墨技法勾勒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的形态与神韵统一,实现画中有景,景中有情。如在画高山流水时,画家可寄情于山水,营造志趣高远、意趣浓郁的意境。画竹子时,画家可结合竹子的生长特点,表达坚韧、正直、不屈的意志品质。画莲花时,画家可根据莲花的生长习性,表达“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情怀。总之,在合理搭配使用笔墨技法的基础上,挖掘物与人的共性,将这种共性描绘出来,就能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和玄妙的感觉,让人从景中获得审美享受,从情中收获思想启发。比如文徵明的《寒林图》,该画作是一幅充满情感内涵的山水画。画家采用十分苍劲的笔力,突出整片林子的“寒”意。特别是规整的造型、单一的色调,使每一根林木都能给人带来寂寞、清冷、无奈之感。透过俊秀的笔墨烘托整片树林的形态,既能让人看到树木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又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在仕途失意后而又努力追寻内心安宁的心路历程。综上所述,传统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艺术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画艺术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不同的笔墨技法,绘画者可创作出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同时传统笔墨文化元素能够赋予国画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在点、线、留白、语境、意境方面灵活运用笔墨技法,可丰富画作艺术内涵,使画面内容展现出更大的审美价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