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 创新 思维
一、质疑法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捞铁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你们都觉得怀丙和尚很出色,打捞铁牛的办法好。那你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呢?”使学生陷入思考之中。
教师接着启发:“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阻塞航道,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两只空船分别停在泥沙船的边上,让水手将泥沙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将铁牛拖到岸边后,然后又划回来,再分别靠在两只装满泥沙的船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捞上来。”
二、逆向法
人们的思维习惯总是有顺序的。从A到B是正向思维,那么从B到A则是逆向思维。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两个鞋厂的推销员到一个孤岛上推销鞋。这个岛上的人都光着脚,不穿鞋。其中一个推销员就想:他们连鞋都不穿,怎么卖鞋?于是他就走了。另外一个想:正因为他们没有鞋穿,我正好卖鞋给他们。于是他留了下来,后来他想办法让全岛的人都穿上了他的鞋。
逆向思维方法的特点是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在小学语文课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重的铁球先着地,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年轻的伽利略打破了这种思维常规,大胆地提出假设,并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实验。用理论和实践证明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大小两个铁球总是同时着地,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没有关系,从而推翻了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信奉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三、集中法
集中的思维方法是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集中起来,寻求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同。小学语文第十册《田忌赛马》一文中,孙膑就运用集中思维的方法,巧妙地战胜了齐威王。当时,齐威王的上中下三等马都比田忌的强,田忌用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分别对齐威王的上中下三等马,结果田忌三场皆输。后来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结果田忌赢两场输一场,战胜了齐威王。
田忌同齐威王赛马时双方有很多种出场方法。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找找还有什么方法能让田忌赢,结果学生想了很多种办法,认定只有孙膑这种方法是田忌取胜的唯一方法。
四、发散法
发散的思维方法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有一位教师在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行为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并让学生当场创作保护地球的广告词。这样,学生的思维放开了,想象插上翅膀。创造出了“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珍惜”“地球母亲我爱你,我用双手打扮你”“爱护地球,人人有责”等真情洋溢的公益广告词。
发散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通過丰富的想象来创造某种新的东西。如曹雪芹写出寓意深刻的《红楼梦》。作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思绪万千,文如泉涌”便是思维发散的表现。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新思维有很多种培养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了创新思维,才会实现从无到有,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龚希军,男,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黄沙岭乡中心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责任编辑 张云逸)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