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化馆 总分馆制建设 服务标准
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打造地方服务特色,结合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改革发展规划,经请示榆树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研究后决定,建立榆树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与服务标准。
一、总分馆制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为指导,围绕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百姓需求为重点,以统筹发展、提高效能、促进均等为原则,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推动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建设,更好地普惠广大群众。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促进均等。根据榆树市实际情况,以需求为导向,保障群众普遍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资源的联动共享,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三)建设内容
通过合作协调与统一规划,构建以市文化馆为总馆,榆树市个别乡镇文化站为分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强力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四)人员及设施
1.以文化馆总馆为主体,畅通资源流动利用渠道,榆树市文化馆提供人力、师资、服务等资源的统筹利用。分馆具备文化活动场所、演出排练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功能。确保提供文艺演出、群众娱乐、教育培训等基本服务。
2.统筹人员安排。由市文化馆馆长担任总馆馆长,接受试点建设小组直接管理。由文化站站长担任分馆馆长,并安排专业人主要协调总馆、分馆、服務点的统筹,精心打造具有当地特色、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项目。
(五)统一考评
建立总馆对分馆考评机制,以及分馆对总馆的反馈机制,通过双向考评反馈,不断完善总分馆服务,提升总分馆服务效能。
(六)职责分工
1.总馆的主要职能。总馆除了负责分馆原有的职能外,要求分馆也要全面参与总馆举办的各类活动,参与总馆的资源调配,开展、组织好各类文化骨干培训、文化活动、文艺展演、书画展以及各类赛事等服务的策划组织、文化志愿服务以及组织榆树市文艺爱好者进行演出等工作,并下派总馆的业务人员定期到分馆指导工作。
2.分馆的主要职能。分馆提供必要的场地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在总馆的指导下开展文化馆总分馆延伸服务及相关工作,同时不定期地开展文化骨干的培训和辅导。
(七)保障机制
为确保文化馆总分馆制的运行实施,重点抓好三项保障:
1.组织保障。榆树市文化馆是全市文化艺术中心、辅导中心、活动中心和调研中心,负责全市群众文化的普及、演出、培训、展览等工作。
2.机制保障。建立文化馆总分馆联席会议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反馈制度,发挥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应,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标准化、均等化。
3.活动保障。文化馆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任,安全是一切工作的保障,更是体现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总分馆要做好每次室外活动的安全保障。文化馆的安全工作有着特殊性,每一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都会有很多群众参加,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每次活动的对象不同,人数不同,形式不同,做好人员疏导,安全标识,防止踩踏事件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服务点应配置消防设施、应急指示、应急预案和应急通道,消防应急设施应及时维护,保证能够正常使用,应急通道应保证随时畅通。
(八)三级节点,编织互联互通的服务网
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将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基层、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坚持城乡一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集约管理,实现设施的标准化、资源的共享化、服务的体系化建设。为进一步完善榆树市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制度设计,促进总分馆服务模式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定建设标准势在必行。
二、服务标准
到2020年底,构建以榆树市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的文化馆总分馆制。
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个服务点”的模式,以分馆服从总馆的管理模式,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文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系统网络化,形成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广覆盖、高效能。
总馆承载全市文化艺术普及的重要职能,是全市活动策划、辅导培训、文艺创作、非遗保护的中心。总馆制定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标准,为分馆提供资源、服务、技术等支持,开展对分馆的绩效评估。
在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立文化馆分馆,由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担任分馆馆长,并配专业文化骨干1名或者2名,按照街道和总馆统一要求开展文化活动、文化艺术辅导、文化项目承办等分馆职能,并指导服务点开展工作。
在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文化馆社区服务点,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第三层级。由各村(社区)干部担任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并配置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1名,按照总馆、分馆统一要求做好村(社区)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文化活动开展、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工作,满足辖区群众文化需求。体现为“三个统一”:统一领导管理、统一提供服务、统一考评评价。
(一)人员配置
1.人员配备
总馆配备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应不少于10名,其中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大于75%。
分馆配备文化专职人员应不少于4名,由各乡镇、街道文体站站长担任分馆馆长,并配备专业业务骨干1名。
服务点配备文化工作人员应至少1名,其中由各村(社区)干部担任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并配备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1名。
2.培训要求
总馆业务人员每年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时达到24学时;总馆每年组织开展总分馆各机构文化工作人员培训不少于2场。分馆、服务点文化工作人员每年参加培训学时分别不少于40学时、24学时。
(二)服务提供
1.免费开放
(1)场所开放。总分馆各机构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2)公示信息。总馆应在醒目位置设有公告牌、显示屏等媒介,公示常设免费开放项目。分馆、服务点应在醒目位置常设免费开放项目。公示信息中基本项目、服务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与方式等要素齐全。
(3)数量和时间。总馆馆内常设免费开放项目不少于10项,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年服务人次不少于8万人次。分馆馆内常设免费开放项目不少于6项,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服务点内常设免费开放项目不少于6项,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2.群文活动
(1)总馆活动
①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9场次;
②每年组织开展公益性展览不少于4场次;
③每年舉办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不少于10场次;
④每年组织各类理论研讨活动不少于2场次;
⑤每年组织各类对外交流活动不少于2场次;
⑥每年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业余文艺作品推广活动不少于4场次。
(2)分馆活动
①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4场次;
②每年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不少于2场次;
③每年开展基层指导培训不少于4场次。
(3)服务点活动
①每年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4场次;
②每年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不少于2场次;
③每年指导群众开展文艺活动或培训不少于1场次。
3.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
(1)基础工作。总馆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非遗”)普查工作;开展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评审、推荐申报工作,建立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分馆、服务点负责本区域内的民间文化遗产搜集、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完整的文化遗产档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落实各项工作。
(2)宣传展示。总馆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每年不少于3场次;分馆、服务点组织开展本区域内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4.文艺团队建设
总馆拥有专业文艺团队不少于4个,各分馆不少于2个,确保全市群众文艺团队数量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升,让文艺团队真正成为榆树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5.党建情况
坚持党的领导,做好党建工作。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总分馆都设有专门的党建负责人,总分馆年初都要制定全年党务学习计划,一季度召开一次党会,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月落实任务两个小组,积极组织参加党课学习。总分馆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学习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精神引导群众工作的正确方向,爱岗敬业。
6.统一服务目录和标准
2020年,市总馆围绕文化活动、大型文艺展演、书画作品展览、各类培训讲座、《榆树文化》作者创作辅导、非遗展演等活动,发布文化馆总馆、分馆、服务点的服务目录和服务标准,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统一的服务品牌。市总馆和分馆围绕当地群众需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采取总馆、分馆和服务点分级共建的方式,精心打造一到两个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项目。
统一的网络平台。在日益腾飞的通信时代,文化插上网络的翅膀,服务于各个群体。每年榆树市文化馆抽出专人管理、设计、更新文化馆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
榆树市文化馆网页分为上传下达、馆情介绍、馆内活动、群文动态、非遗之窗、站长园地、党建园地、联系我们8大板块,系统地介绍文化馆的由来、上级文件指导、专业队伍建设,文化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活动开展等,向公众展示榆树市文化的多样性,并将总分馆的活动接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的统一管理和配给。
(作者简介:王慧菊,女,本科,榆树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