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秦腔 耿派 脸谱 渊源
一、耿派脸谱的历史渊源
耿派脸谱形成于民国中期,创始人为耿忠义,系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安远镇(1950年划归甘谷县)人,在民国初期赴兰州学习戏曲,师从唐待招(甘肃著名戏曲艺人),后来加入通渭碧玉秦腔班社“忠和社”。耿忠义嗓音浑厚、唱腔优美、身材高挑、表演功底深厚,脸型上宽下窄,前额突出,非常符合净角的形象。据说,他四十几岁时还能踩着靴子在冰上劈叉倒翻,艺术功底极深,不但把净角的表演艺术推向高峰,还为通渭培养了大批的秦腔艺人,在通渭、兰州秦腔界影响极大。曾直接接受耿忠义指导的有王富忠(1949年以前“忠和社”箱主)、牛具辉(1949年以前鸡川牛家坡“德顺社”箱主)、高俊(甘肃省著名秦腔演员)、王耀山、丁有财、何班长、蔺子文等。1955年,“忠和社”更名为“通渭中心剧团”,“德顺社”则一直活跃于民间。1978年8月通渭秦剧团成立时启用了原中心剧团和“德顺社”从事舞台生涯的老艺人,如:蔺相如、牛玺明、魏罢儿、王振明等,耿派脸谱在通渭县剧团的传承演绎下,一直保持其艺术风貌,延续至今。
二、耿派脸谱构图的象征意义
一出戏有一出戏的节奏、韵律,一个角色有一个角色的特色,戏曲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程式,耿派脸谱也不例外,它是通过具有意象性的图案(色彩、符号、文字)来表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的结果,得到观众普遍认可的同时,演员与观众之间也达成了共识。
(一)色彩的象征意义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和五脏、五行有直接关系,红色为火代表心,青色为木代表肝,黄色为土代表脾,白色为金代表肺,黑色为水代表肾,通过面部颜色,可以判断病情,秦腔耿派脸谱也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来绘制角色的面部颜色。
红色表示有心计,常用于四种人物:一是忠义人物,如关羽,姜维;二是醉酒之徒、屠夫、刽子手;三是与火有关的人物,如火德君;四是碰伤流血的致命者,如《走麦城》中的周仓等。
黑色,代表性格刚正不阿、刚愎自用、敢于抗争者,如包公、项羽。
紫色,代表赤胆忠心的人物,如《二进宫》中的徐彦昭。
黄色,代表位高权重的霸主,或以武力侵犯他人者,如《鱼肠剑》中的姬僚,《长叶岭》中的杨林,《战宛城》中的典韦等。
白色者,白银之色,凡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里通外国者,均勾白粉脸,如曹操、严嵩、秦桧等。
绿色者,草木之色,代表与草木相关的角色,如柳仙、蛤蟆精等。
通常正面人物脸谱用红、黑、紫三色绘制,反面人物则用白、绿、黄、蓝等色绘制。
(二)构图图案的象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物形形色色,仅用不同的色彩来区别角色不同的性情与身份,显然是不够的。于是,艺术家用不同的图案来区分剧中人物的不同特征。
火焰符:如《火焰驹》中的艾谦,脑门上勾火焰图案,除表示其忠勇、仗义的性格外,还与他的坐骑“火焰驹”有关。
桃形符:与桃有关,如《桃园三结义》中的张飞,《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
葫芦符:与葫芦有关,如《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穆柯寨》中的孟良等。
卦象符:《铁笼关》中的姜维,脑门上勾太极图,道教祖师张天师脑门上勾乾爻,寓意着他为道教之首。
文字符:如牛皋额上的“牛”字,周仓额上的“周”字,还有勾“忠”字、“孝”字、“佛”字、“寿”字等。
动物图案:如杨七郎,脑门上勾虎形,而行动机灵者则勾蝴蝶,如燕青。
特殊图案:展现其性格和身份的,如太监脸谱,眉尖,以示其奸诈、残忍的性格;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宦官的身份;两颊和脑门的胖纹表现其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形象。
耿派脸谱在演出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象征和寓意,同一人物在不同劇中脸谱也不尽相同,如杨五郎在《金沙滩之战》中为俊扮,《五台会兄》中为花脸;《芦苇荡》中的张飞眉窝、眼窝一律向外舒展,眼窝呈波浪状,看上去犹如人在笑,《战马超》中则是怒脸,前者强调张飞天真爽直、开朗的性格特征,后者则表现张飞的威猛。再如《天水关》中的姜维,还未降汉时勾反太极图(黑仪在上,白仪在下),《铁笼关》中姜维已是蜀国三军统帅,故勾正太极(白仪在上,黑仪在下),以表现他神机妙算的智谋。同一人物在同一出戏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脸谱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如《白逼宫》中的曹操,刚出场时眼角略下翘,两颊黑纹较少较细,到后场拷吉平,逼献帝时,眼角下翘程度更大,两角黑纹增多变粗。
三、耿派脸谱的分类
耿派脸谱视其不同戏曲行当,采用不同的面部勾画方法,“生”“旦”面部的容状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和“丑行”面部勾画就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图案也非常复杂,因此称“花脸”。
耿派脸谱种类繁多,根据面部构图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
整脸,即面部基本用一种颜色勾画,仅在眉端、眼窝处有变化,构图较为简单,如《铡美案》中的包拯基本面部为黑色(脸颊棕红);《出五关》中的关羽整个面部基本为红色;《长坂坡》中的曹操为白色。
三块瓦,是以某一种颜色作为底色,用黑笔勾画眉、眼、鼻三窝,分割成脑门和左右两颊三块,如《祭灯》中的马谡,《盗御马》中的窦尔敦。
十字门脸,从额顶到鼻尖画一道立柱纹,两脸窝之间以横线相连,立柱纹与横线交叉形成十字形,如《回荆州》中的张飞,《草桥关》中的姚期。
六分脸,脑门上立柱与眼部以下均画成一种颜色,立柱纹外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的十分之六,整脸成四六分的形态,故称六分脸。如《将相和》中的廉颇。
碎脸,是在“三块瓦”的基础上勾画,但线条更为复杂,着色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如《取洛阳》中的马武,《金沙滩》中的杨七郎。
歪脸,构图色彩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龙棚》中的郑恩,《落马湖》中的于亮。
元宝脸,眉眼以下勾脸,露出脑门,如徐盛。
僧道脸,勾大圆形眼,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勾一个红色舍利珠或九个点,表示入了佛门,色彩分白、红、蓝、黄等色,多见于白色,如杨五郎、鲁智深。
丑角,因其扮演喜剧角色,仅在眼窝、鼻梁上抹白粉,故称“小花脸”,也称“三花脸”。相传唐玄宗演戏扮演丑角,因身份不便,特意在脸上挂一块白玉,久而久之,丑角的脸上就留下了一块白,成为现在戏曲中丑角脸谱上的白色“豆腐块儿”。
四、耿派脸谱的勾画技巧及特征
耿派脸谱脑门上要开得较大,这样才显得威武、精神。同一角色,因演员的脸型不同,勾法也不同,如勾“三块瓦”,演员前额大脸颊小,勾画时上眉子要中长,眼窝要大,黑眉子要窄;前额窄小,脸颊较宽,勾画时鼻窝要尖,白眉宜尖,黑眉须加宽,眼窝宜小;脸长者,勾画时眉毛要长,黑眉子要宽,鼻窝要矮而宽;圆脸者,勾画时白眉要立,眼窝要宽,鼻窝要高。勾画时首先找准地方再下笔,才能不失笔法的均衡。着色有序,才能使勾画的脸谱干净、美观,突出人物的性格、神态,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净面,即用刮脸刀把额头头发和胡须全部剃掉,因为花脸的勾画要从额头画起,两侧要画到耳根部,就必须保证面部光洁,不能有胡须和头发茬。
打粉底,就是用毛笔蘸清水和白粉涂在脸上所有部位,再用手搓揉均匀,以便面部着色。
定位,则用黑烟子(俗称锅烟子)涂在两眼圈处和鼻窝处,如十字门脸谱,左右对称,就要用黑烟子从脑门到鼻梁涂一条直线来定位。
勾勒轮廓,即用毛笔蘸水彩粉,画出眉子、眼窝、鼻窝、嘴窝四个部位轮廓。(如果所画脸谱是其他颜色的,就先在以上四个部位涂上其他颜色。)
填黑,用毛笔蘸黑色化妆油彩填充在眉子、眼窝、鼻窝、嘴窝的部位,如果是白色的脸膛和脑门,黑色和白色要连在一起,否则黑色要压在白线上,以留出三四毫米的白线为宜。这样才能使色泽更为鲜艳,也使眉、眼、鼻、嘴的部位显得更为灵活和突出。
勾画脸膛、脑门以及一些细小线条和图案,如画张飞的黑色蝙蝠图案,可事先用灰色画出,再用黑色压在灰色蝙蝠图案上,用这种套色的方法可以使之更富立体感,在勾画红色图案时也可事先用粉色套色垫底。如果所画人物戴“扎”或“一字”髯口,还得画红色嘴唇、下巴的图案以及鼻孔的鼻毛。
耿派脸谱因形成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兰州、通渭),因而决定了它与当地的年画、剪纸、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神似”而轻“形似”,在勾画时从剧中人物性格特征和扮演者的面部骨型特征出发,来起窍(在耳朵处入笔,勾出面部的轮廓),从剧中人物身份(如文臣或武将)判断来起戳,即武将从额头到鼻梁画一方天戳;若是文臣带兵挂帅,则勾一条红线。耿派脸谱讲究“离形”(拉开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注重主線线条的顿挫之感、笔锋和笔意,要求一笔完成,不可反复描画。章法上讲究疏密、穿插、避让、均匀。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渭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腔面对外来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巨大挑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表现在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市场越来越小。据调查,30岁以下的青年没有进过戏场的占95%以上,了解脸谱的青年艺人少之又少,目前只有几个老艺人掌握着这门技艺,但已是80岁高龄,最年轻者也是60岁左右。秦腔耿派脸谱,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人们对历史人物形象、是非曲直、美丑的最基本判断标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我国古代祭祀、宗教仪式、艺术思想的重要材料。但它的传承只能依赖于演员的表演,靠艺人的口传心授才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通过对遗留在民间的脸谱资料的搜集、整理,发现建立活态传承区域,加强青少年艺术戏曲教育,扩大秦腔艺术演出市场,促进舞台演出的繁荣和发展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王继平,男,大专,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葛星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