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根问题设置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6304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讲求预设和生成,其核心是根问题的设置,这也是阅读教学设计逻辑的起点。由根问题触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的实施,另一方面能促进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人性化。针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根问题的设置须讲求一定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根问题 策略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受新课改影响,提倡学生的阅读实践和主观体验,[1]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以学生兴趣为主,把控课堂节奏

  初中生活跃好动,教师教学时应注重发散思维,多元解读,将根问题围绕学生兴趣点设计,[2]这可从“发问、应答、理答、二次补充”四个方面落实。第一,要对学生正确发问,鼓励学生围绕根问题多说、精说、有依据地说;第二,允许学生说错并解释其错误所在;第三,注重自评、互评、师评;第四,总结经验,批注记录。初中语文教学中根问题的设置直接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初中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口语表达,良好的课堂氛围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因而教师要充当“伴舞”的角色,将“主角”交由学生。

  二、着眼背景知识,突出时代特征

  阅读文学作品常需要结合作家的个性特质和特定的时代背景,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初中语文典范性和时代性的特质决定了每篇选文都富含大量的背景知识,如文言文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陋室铭》是刘禹锡被知县欺压而愤然写下,刻于石碑,立在门前,用于警诫自己。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并不能感知文本的深层情感,因此教师应借助作品背景知识在故事中的导入提出根问题:“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多次被贬,还被当朝知县三次欺压,你会如何用笔反击?”这种提问方式不但能结合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还能立足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诗人境遇引入文本,带领学生体味刘禹锡虽安贫乐道却仍胸怀天下的文人之心。

  《马说》是韩愈的不平则鸣之作,劝诫当权者应重用人才。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立足于学生的自学活动,将疏通文义的任务教给学生。教学时可由“说”字延伸于文本外部,提出问题“统治者埋沒人才是必然的吗?”推究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自由辩论新时代的人才培育观和任用观。基于此,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得到充分落实,思辨能力显著提高,对文本主旨内涵的把握将更有深度。

  三、从文本内容入手,筛选有效信息

  (一)化繁为简法。“化繁为简”是指将繁难冗长的文本归于简单的提问设计,让学生理解文本解读的重心,自发提出疑问。钱梦龙老师在成名课《愚公移山》中的突破口是其人物关系,他将根问题定为“愚公愚吗?”,从朗读中的比较和人物态度出发,使学生得出“愚公不愚,实则大智若愚”的结论。具体来说,首先,从内容出发,层层推进,让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量移山决定的正确性;其次,将愚公与智叟对比,发现“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最后,联系实际,品味愚公精神,明确寓言的主题,即勇敢、奉献、智勇,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智”。

  一定程度上讲,这种策略更适用于较长的文本,将繁难的问题简易化,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水平。

  (二)替换比较法。“替换比较”指将最能体现文本内容或隐含寓意的字词用改写、颠倒、删减等方式来替换,以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一般而言,根问题常常在题目、开头段、结尾段设置。如窦桂梅老师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课堂教学中,由题目发问:“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而不是‘怀念的秋天?”明确题目所要强调的是“怀念”这种情感。而后她将这个问题归结为两个“好好儿活”,一是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二是母亲希望儿子“好好儿活”。[3]以根延伸枝叶,让学生明白“怀念”的缘由,即史铁生写这篇文章并非一味宣扬母爱的伟大,更多的是关于生命的感悟。情感的挖掘需要一定技巧,替换比较法能较为深刻地使学生明了作者真正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感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创造假设法。创造假设法是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打破定式、设计问题。如对《台阶》一文的教学,将根问题设计为“如果父亲没有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他的精神状态又会如何?”以此引导学生分析父亲形象,探寻中国传统农民在生存和理想上的精神落差。又如《孔乙己》一文,以孔乙己的死为切入口,“如果他没有偷丁举人的东西,结局会如何?”初中学生的语文经验有限,但想象、创造能力丰富,因此,适当的逆向思维更利于培养其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讨论气氛。

  总之,阅读教学必须找准文章的突破口,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对文本内容要读熟、读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根问题,选准问题的聚焦点,基于学生特点,给其指明方向,使其有目的地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海兴,刘小莉.以提问策略发展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基于窦桂梅《秋天的怀念》中的课堂提问分析[J].快乐阅读,2016(02).

  (作者简介:张萌,女,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