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民间美术造型因素在朱振庚写意重彩作品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4675
摘要:民间美术是立足本土文化长期发展而来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美术中的造型语言具有夸张和装饰性。朱振庚的绘画创作上倾向于从本土文化出发,经过美院严谨的写实造型训练以后,从题材、造型、色彩等方面突破写实性语言。本文通过朱振庚写意重彩作品造型语言形态的演变,分析民间美术造型因素在其作品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写意重彩画在当代绘画语境中突破传统界限,寻找符合时代审美的绘画语言同时实现中国画的新发展。

  关键词:民间美术 本土文化 笔墨造型

  民间美术一般指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形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民间美术品类很多,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有的具有独立欣赏性,有的伴随生活物品出现。传统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作品之间主要是欣赏对象不同,但两者之间有相互影响和渗透。本文研究朱振庚写意重彩艺术,是因为他在当代写意人物画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代表性。在绘画探索过程中,他走进传统又从传统中走出来,结合具有我国民俗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中的诸多内容,探索新的绘画样式,最终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写意重彩,意在以重彩区别于意笔水墨,又以写意区别于工笔重彩,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系统中一种新的语言样式。从另一角度而言,写意与重彩的结合,是文人画系统与工笔画系统在绘画语言上的一次新的整合。”工笔画系统多层渲染,工整细腻;传统水墨画系统多笔墨淋漓,寄情于物。朱振庚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写意为主,以生宣纸为材料,注重笔墨造型的同时与西方现代美术的形式感结合,形成的绘画风格既不同于传统也不用笔墨单纯模拟西方艺术,是具有本土文化意义的写意重彩画。

  朱振庚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大多从民间出发,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过的天津、徐州等地都有极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文化背景。他曾参加徐州电视台专题片《美在民间》的拍摄,民间美术作品的淳朴、大气,深深地打动了朱振庚。写意重彩画的创新之处亦是从传统发展而来,要善于挖掘、消化和吸收自己民族的传统,建立自己民族的造型体系,重视笔墨更讲究“笔性”,讲究造型中线与形的默契。

  戏曲属于综合性舞台艺术,老百姓受其演出时间限制,并不能在生活中常见。在清代中叶,通过木版年画的形式刻印了大量“戏出年画”,满足了劳动大众了解戏曲演出的愿望。戏出年画对生活的装饰性强,还能抒发人们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感慨,在朱振庚写意重彩人物画作品中,有大量戏曲题材出现。

  一、早期的艺术风格(1989—1993)

  朱振庚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进行的大量水墨实验性探索,突破传统水墨画的纯笔墨表现形式,加入了大量的粉质材料,从水墨写意向写意重彩转变。早期实验时期选用了大量戏曲题材进行创作。主要是《戏曲人物》系列作品,作品构图饱满,造型以花旦和黑脸人物为主,色彩浓烈,笔触豪放。造型风格上主要受戏曲版画、名伶肖像和扮相戏谱的影响,但并不局限于故事和戏剧人物本身,单纯地运用绘画手段进行创作。民间美术在色彩方面有“文相软,武相硬”的说法,在朱振庚作品中根据戏曲题材区别、人物角色区别在色彩运用上有所体现。女性形象,文戏或文史题材多用“软色”,即加入粉质颜色,如白色、灰白色较多,少量配以大红、黑色等硬色,形成面积对比。他对民间艺术的用心,主要是用传统民间美术文化内容,展现自身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盲目学习西方,顺应内心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从而使创作出的画面独具个性。

  写意画在创新问题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同旧有习惯不断反思的结果。朱振庚开始创作写意重彩范式的作品,因他在绘画创作形式上求变而得来,新与变不是猎奇,不刻意求变,而是因为绘画创作者的“心”有所变,画不得不变,是循序渐进,自然渐变。

  二、中期的艺术风格(1993—2002)

  在朱振庚写意重彩绘画中,此阶段作品里传统写实造型已消融,甚至向平面符号化演变,这是朱振庚在造型观念上的转变,从具象造型转化为抽象造型甚至意象造型。朱振庚写意重彩作品中出现若隐若现的具体物象,这些具体物象在他作品里的意境有如捉迷藏,需要观者在画面里寻找,得到自己关于画面的感悟。20世纪90年代在《戏曲人物》系列绘画中,朱振庚通过对白粉色和大量厚涂拓印的色彩在传统水墨画中结合运用,包括技法探索及造型实验,才确立了写意重彩作品样式并为大众慢慢接受。

  朱振庚在表达现代都市题材时虽然绘画语言和绘画理论上受到过西方现代画派的影响,但他并没有直接跟随西方文化的脚步,而是在时代大融合的背景下,立足于本土文化,从民族自身的社会变化感受现代都市的精神内涵,从而进行他的水墨都市系列写意重彩作品创作。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以色块表达微妙的层次变化,以色块结合笔法进行画面经营和人物造型,用降低对比的方式,呈现一种灰色空间感。

  三、晚期的艺术风格(2003—2007)

  从作品《民间传说》开始,朱振庚在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变化。此时期《重彩戏剧人物》系列作品与之前的艺术风格差异明显,他将书法作为绘画元素加入写意重彩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从绘画材料突破上回归对笔墨形迹的热爱,将技法简化,注重色彩与水媒介的关系,造型上从抽象造型转变为意象造型。作品中色彩笔迹运行明显,行笔痕迹形成画面上的点、线、面构成关系,作品书写感增强。朱振庚将其写得密集紧凑,使书法元素在画面中呈现块面状,整个画面在造型风格上体现出稚拙感,显得天真趣味十足。

  朱振庚晚期的艺术风格更显天真童趣,此阶段对民间美术中皮影、戏曲题材里人物形象的再创作也更为自由。从精神层面上让绘画更融入生活,与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需求趋同,用色选择上更强调色彩鲜亮,对比明确,玫红、亮黄、石綠等高纯度色彩在画面上碰撞,画面富有趣味。

  四、结语

  本文将对朱振庚写意重彩范式确立以来,自1989年至2007年整整18年的绘画探索生涯进行纵向总结,可以看出他绘画造型语言所呈现的变化。戏剧人物作为朱振庚人物画创作的常见题材,文中选取了他不同时期的戏剧人物重彩作品进行比较,观察他对绘画造型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

  对同一绘画题材进行早、中、晚期纵向比较分析,可以发现1989年作品《戏曲人物》中对于人物造型的变体与1999年作品《戏剧人物》的区别。在人物造型上都强调形状对表现物象的重要性,早期作品画面中有经营客观空间,注重空间关系的思索和表达。在中期作品中将物象上升为有共性符号的形象,进行象征表达,用于表现人物结构的线性用笔在造型中弱化,将用色与笔墨同时用以人物造型,空间上转化为偏重对戏剧舞台理解以及主观空间表现。2000年《戏剧人物》作品,在墨与色的融合及重彩材料的运用,以及在水分的控制与造型表现上,较之前两幅作品表达更为自由。早期还是古拙的造型感中略有夸张,画面形象明确简洁。2000年《戏剧人物》造型就更为主观甚至变成形象与形象之间的交叠,笔墨不再是线与墨色的局限,用色彩形成笔墨迹象也成为笔墨造型的一部分。

  民间美术作品因多用于人们的生活装饰,所以,色彩语言特点主要是对比强烈,色彩繁复鲜明,装饰性强。但朱振庚的作品中色、墨、粉相互交错融合,产生厚重叠加的独特韵味。作品题材虽为民间传说、戏曲等。但写意重彩作品中的色彩关系却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现代感,强调色块形状,色彩纯度偏低,同时与画中形象交叠,产生视觉朦胧感。朱振庚从民间美术中吸取文化精神,利用现代人的绘画语言进行绘画创作,形成了创新性的作品面貌;立足本土文化,不离自身心性的创作,从绘画实践角度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画传统造型是以意象造型为主,即立意造象,以象尽意。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领悟万事万物的通感和共性,把客观物象和主题心理的时空与学养、情思融为一体,以骨法用笔,以传神写照的造型方式,创造出意象和画面意境。朱振庚对绘画造型语言的探索是不间断的,他的造型观念中注重客观对象与主观心象的结合,通过线条造型的方式,主观驾驭和刻画他所观察体会到的客观对象。中国画的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民族艺术的能源,向世界展示东方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能量。因此,绘画中对于民族传统可以顺其道也可以反其道,如此,水墨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通过相关作品分析、民间美术和文献研究,分析了民间美术造型因素在朱振庚写意重彩艺术中的应用。朱振庚晚期作品造型更为灵动,创作时不为技法、色彩、空间等任何因素所困,寓用笔随心意,寓灵动的胸中意象于万千变化之中。强调主观表达形象而不被戏剧人物固有的形式所拘泥,也不被自己的造型惯性所影响,朱振庚在造型观念上不追求虚浮风光而专注于自身的学术探索,他并不是在与过去的决裂中创新,而是以传统为根,以诸多美術观念和本土文化为养分,让自己的根扎得更深而生出新的枝叶。

  参考文献:

  [1]钱忠平,朱振庚.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2]王莹.民间美术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4.

  [3]施晓琴,朱振庚.风骨有相自在天真[N].中国文化报,2017-06-04(006).

  [4]徐惠泉.中国写意重彩的开拓者和实践者[N].中国美术报,2019-12-09(010).

  [5]陈海宁.传承与裂变——图式语言重构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39-41+44.

  (作者简介:杜怡静,女,硕士研究生,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