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艺术高校 图书馆 智慧服务 云端大数据
一、大数据智慧时代与校园图书馆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智慧化、资源共享化与生活速度化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索取的要求与方式都发生了改变,高速的生活节奏使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与智能性成为当下人们阅读的首选。大数据对网络云端所有类型数据的整合、统一并进行新一轮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推送的这种运行特点,很好地帮助了人们在越来越庞大的网络数据中更快更便利地寻找到他们需要的资源,利用这种工作模式的时代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数据智慧时代。
大数据的智慧化、资源搜索手段与方法的高效性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阅读需求日益增多,这也要求图书馆服务模式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行新一轮的革新。
作为传播知识中心的高校图书馆,辅助学科发展,加强信息交流,是其基本职能,且配合大数据的工作模式能很好地发挥了其功能与作用。读者需求逐渐增多的智能时代,单一的实体资源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现有的阅读需求,而图书馆的职能也不再单纯是对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与提供利用,在智慧服务时代,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核心。在此环境中,如何结合智慧服务引导所在高校读者,在繁多的资源中,找寻适合其个人的阅读内容,也是图书馆馆员的职责所在。作为艺术高校的图书馆,有着与普通院校不一样的特殊性,面对的读者多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单独一所艺术高校而言,其所含有的艺术专业学科绝不可能只有单一种类,通常有音乐、舞蹈、美术三大门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影视、设计等学科,仅在绘画学科中,就有不同的画种分类,如国画、油画、版画等,而每一个分类下还有不同的细化方向。对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师生来说,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阅读需求都不尽相同,资源的类型也十分烦琐。如何借助高科技智慧手段,更好地服务艺术高校师生的阅读需求,是艺术类高校图书馆馆员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二、艺术高校个性化专业需求与“云端大数据计算技术”服务
不同的读者在图书馆中都拥有独立的阅读需求,艺术类高校的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不是单纯的书籍资料可以满足的。不同的专业,对资源都有不同种类的需求,如音乐类,音像制品、歌曲资料是资源需求的重点,舞蹈类的资源重点是舞剧、晚会节目的影像,而绘画类对临摹的画集、作品集也有不同程度的需要。根据这些资源种类的需求,图书馆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来设立不同的门类。而不同需求的读者在图书馆所进行的图书馆相关活动,都将生成一份独立的行为轨迹,如线下的书籍借阅、文献查询、报刊浏览;线上的电子资源浏览、订阅,移动图书馆的书籍、网络课程的学习等,这类轨迹所产生的数据可称之为“读者画像”。
“读者画像”不仅是图书馆“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所展开的读者阅读习惯数据整合与读者潜在需求推断分析,更是图书馆在数字时代顺应时代变革、不同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中改进服务的依据,是图书馆展开服务工作的重要参考。高校图书馆的运营,不仅带有共享性与开放性,更是带有配合学校学科发展与辅助教学的专业性、严谨性。所以如何更好地服务读者,就需要思考怎样利用好每一份珍贵的“读者画像”让学校的师生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借助互联网“云端大数据计算技术”,运用公众号或App之类的媒介系统,在读者办理借书证或初次绑定与运用图书馆公众号和App时,通过初步的“需求”调查与后期读者的借阅条目进行配合汇总,建立“显性”的个人“读者画像”,以此为依据,向读者推送适合的资源。就如同淘宝、抖音等App,用户每一次浏览的商品,每一次观看的视频点赞,都在无形中构成了独立的“读者画像”,而接下来,大数据就会自动为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视频或产品链接,来促进用户的依赖性,增加购买率。所以借助“云端大数据计算技术”与“读者画像”两者的结合运用,为每一位读者主动推送该校图书馆所拥有资源中最适合其个人需求的资源推荐,这不仅让读者对图书馆与自己需求相关的资源有所了解,也能间接地让读者了解到其所在专业的相关资源。
三、“艺术高校”图书馆联盟与“云端大数据计算技术”服务
智慧服务时代,知识的共享化、个人阅读的个性化、使用资源的便捷化,是当今图书馆服务模式所要追求与发展的方向,“孤岛”性质的图书馆在文化知识大融合的当下,单靠自身的力量与资金追赶高速发展的技术科技,不依靠大环境,那在将来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吃力。社会与学校所能给予的发展环境都是相对有限的。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读者的认知也在进步,且艺术类院校在对图书馆资源上的利用需求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来说又是独立的思考点,与其他学科不一样,艺术类对资源的使用面更加广阔。“听觉”“视觉”等多维度需求也是对艺术类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一大挑战。单靠独立的图书馆资源来满足所有艺术类方向的读者是相对困难的事情。正如开篇所述,每一所艺术高校都不可能只存在单一门类的艺术专业。高等艺术名校都不一定能做到面面俱到地培養所属学院中每一个门类的艺术学科,也很难使其所属图书馆满足其学院中所有专业对资源的全面需求,那普通的艺术院校就更难完成这一服务标准。图书馆的资源与规模都与其所在艺术高校的规模成正比,资金雄厚的艺术名校在图书馆资源、文献的丰富性上高于资金匮乏的普通艺术院校,基础的不同导致国内同一门类艺术专业下,不同的艺术高校的艺术资源也不尽相同,全国上下同一艺术专业在不同高校中培养出的艺术人才的水平也高低不一。这些因素的不同只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艺术专业门类的差距。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在行动上跟上步伐,在自己工作中缩短每一所艺术高校的差距。构建专门的“艺术高校”图书馆联盟就是搭建一座共同进步的桥梁,搭建“艺术高校”图书馆联盟,并不会因为资源落差的缩短而抹杀掉不同的艺术风格理念。正相反,缩短资源的差距,不同的艺术理念会因为资源的改变而更好地发挥其艺术理念与艺术风格,保障基础资源平台的相对平衡,让相同艺术门类整体大幅提升,从独立艺术专业出发,带动国家的艺术水平走上新的平台。
灵活运用“云端大数据”的信息共享功能,把“联盟”中的艺术高校图书馆通过“云端数据”联系起来,形成真正意义的“联盟性”艺术高校图书馆,使每一座艺术高校图书馆都成为“资源查询基站”,从“基站”出发,查询联盟中自愿共享与借阅的“实体资源”以及“电子资源”。配合“快递业务”网络下单,形成“基站”内实体资源相互借阅,不仅可提升实体的利用率,也可降低相同资源在不同场馆中的重复购买率,减少重复率,这样,资金的使用上就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联盟中资源种类也可大幅度增加。
“数字资源”的共享也是同等道理,减少重复,扩展新种类的覆盖面。妥善运用“云端大数据”的网络传递功能,“优质数字资源的传递”不仅可以让“艺术高校图书馆联盟”实施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还可以打破文献、资源只能通过实体传递的局限,以及资料多次运输所带来的损伤,从本质上延长了资源的利用期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并相对降低了维护传递资源所带来的资金费用。
在“联盟”中,利用“云端大数据”的数据整合功能,结合每一座学校图书馆提供的“专业读者画像”数据,可以更好地在相对独立的专业范围内统计出更全面的艺术读者阅读需求与阅读习惯的数据,在提供资源的服务中就可以更加快捷、准确地提供贴近读者需求的文献资源推送以及借阅、查询的帮助,降低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推荐中的“无效推送”。文獻、资源有效推送率的提升,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馆藏实体资源的利用率,也会间接带动高校图书馆的入馆率,以及改变高校图书馆“自习室”属性在图书馆利用中的使用占比,更好地提高馆藏资源和文献的利用率。
四、结语
电子科技的进步,纸本资源使用数据的下降,提示着人们,科技在发展,图书馆也在马不停蹄地跟随着发展的脚步,结合大数据的数据计算特点与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不断地改变着工作形式,来为读者进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科技只会让人在阅读中更加便利地获得自己需求的资源,而图书馆则会一直配合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引导与保障每一位读者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卢小宾,宋姬芳,蒋玲,洪先锋,刘静,张薷.智慧图书馆建设标准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01):15-33.
[2]饶权.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开启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新篇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01):4-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艺术学院科研课题“智慧服务环境下艺术高校读者需求研究”(项目编号:YB20194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伍言韵,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中级馆员,研究方向:中国画<花鸟>)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