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音乐表演 整体架构 演进发展
一、关于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201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举办了一次关于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研讨会,宗旨是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整体意义进行有效分析,明确发展方向。此次座谈会的大部分参会人员建议对音乐表演体系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从多个角度对音乐表演体系进行思考。随后,约有十多篇关于中国音乐表演体系的文章在权威期刊上进行了发表。2018年,音乐学界举办了多个关于“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相关议题的交流会,通过会议思想交流,使得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变得越来越成熟。
如果要达到全面对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研究,需要使得我国音乐学各界、相关领域甚至跨学科的研究力量整合在一起,不同领域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对音乐体系进行整体上的分析研究,并对各个学派领域所作出的理解进行相关联的整合分析,形成系统分析报告。这是因为不同领域在对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进行各自探讨时,不但要求从自身领域出发,还需要具有整体性理念、系统性认知,否则得出的理论就会失去权威与标准,没有整体性。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之前,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并且需要了解其每个分类的产生时间、发展过程,甚至需要细化到这种分类学科是在某个时代、具体事件、某个族群或个人、某种形态对于体系的创造性贡献、丰富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研究。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采取从整体的角度对中国音乐表演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地对其进行梳理构建,能促进中国音乐表演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现状
目前,西方国家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发展得非常快,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为了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促使其需要协调当代美学观念进行表演形式的改革。一些曾在乡村中传唱度极高的中国音乐近些年也大量流向城市,为了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它们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技艺,迫使中国音乐表演向职业化、商业化发展进行转化。
在近代戏曲艺术中,各地较大剧种均已定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如京剧在“五四”以来,涌现出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名家,他们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地方的小戏发展得更快,尤其是北方评剧以及南方的越剧,北方评剧有着特别著名的代表剧目——《杨三姐告状》,而且涌现出花莲舫、李金顺等艺术家,他们对评剧的改革与表演使其一跃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南方越剧在民间音乐形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姊妹剧的艺术经验,不断改革,涌现出较有影响的“四季春班”及袁雪芬、傅全香等艺术家,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和一些文艺工作者对越剧剧本、音乐、舞美、化妆等多方面的改革,使越剧受到了强烈的反响。
说唱音乐的发展表现为老曲种的不断成熟和新曲种的发展,特别以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山东大鼓、苏州评弹等为代表的老曲种代表着说唱艺术的高度。京韵大鼓产生了刘宝全、张小轩等为代表的流派;山东大鼓进入城市后吸收戏曲、小唱的特点,声腔出现新面貌,30 年代前后,进入谢大玉的昌盛时期,影响遍布京、津、沪、宁等地;河南坠子在40 年代已影响全国,并形成了以乔清秀、董桂枝为代表的流派;苏州弹词从清末进入上海以来,形成了夏荷生、祁连芳、蒋月泉等为首的艺术流派,迎来了发展的繁盛时期。
三、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的逻辑支点
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是中国音乐学界在全球语境下提出的理论命题。在现如今的全球化社会,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支点包括历史经验、时代诉求和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其终极目的就是建立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传统音乐表演美学理论体系,在世界音乐表演美学理论体系中发出中国话语。
首先,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应当以中国音乐表演实践及其美学理论为基础。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是在传统音乐表演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中国音乐表演美学在历史语境和现实存在中构建起来的。
其次,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还需要在中国音乐表演实践、美学思想之间的具体联系及表达方式中寻求根基和参照,整合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的历史语境和现实状态,深入研究中国音乐表演美学发生与演变的具体语境。因此,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主要支撑点,既要与中国音乐表演实践的操作以及其美学表达相联系,也要和当前中国的飞速发展相适应。在这个支点凝聚之下构建的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才是现实的、可行的、具有创造性的。我们需要去实践以及探索,去产生一些新的审美表达,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使其更加完善,彰显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美学的自身魅力。
四、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
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需要全面搜集、整理有关的文献综述,在中国音乐表演美學的核心基础上进行研究。一要从学理的层面去总结传统的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的知识内容;二要从历史的层面去掌握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的基本形态;三要从空间的角度去了解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的具象存在。之所以如此表达,是由于能够从中国音乐表演美学学术积累的有机整体中,去理解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的历史依据及其所体现的传统文化。
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其第一个任务就是深层了解传统的美学创作,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在借鉴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开展。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度的思考,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的历史,并需要引入文化学、历史学、哲学与美学、音乐分析等一系列的成果,对中国音乐表演美学史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深入探究在物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中国音乐表演实践及其美学观念的变化,分析其历史生成的基本原因,从而去探讨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的发生基础、历史演进、价值信念、基本思想以及功能价值以及未来走向等问题。
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要与历代中国音乐表演丰富的实践形态以及深厚的美学传统相结合,并且要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让表演美学的理论视角拓宽。能够使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现代意义逐渐深化,从而揭示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五、结语
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体系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理论符合实际,科学包容且带有自身特色地进行完善发展。不仅要符合中国音乐表演实践以及美学审美,突出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的知识体系,还要在符合实践和审美的前提下进行突破创新,突出中国音乐表演理论话语的时代属性,从而“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项阳,黄钟.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J].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6(03).
[2]项阳.一把解读雅乐本体的钥匙——关于邱之稑的《丁祭礼乐备考》[J].中国音乐学,2010(03).
[3]项阳. 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6(01).
[4]项阳. 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J].中国音乐学,2017(02).
(作者简介:刘璐霞,女,本科,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石塘镇中心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