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倾向性 真实性 艺术性
一、引言
衡量一个文艺作品,不仅要用作品本身好坏或艺术家水平的高低为标准,我们还应该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本身所蕴藏的内涵,以及艺术作品对大众所产生的影响综合评判。本文主要以作品《奔马图》为核心,从艺术家、艺术作品、受众出发,鉴赏该作品的倾向性、真实性与艺术性。
二、倾向性
文艺作品的倾向性,指的是渗透、包含在艺术形象整体中的总的思想倾向。[1]从社会背景出发,《奔马图》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一个国破家亡的时代,许多爱国人士都很伤心愤怒,徐悲鸿也不例外。他连夜画出《奔马图》,用手中的画笔抒发自己内心焦急的情感作为无声的呐喊。水深火热的生活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用艺术去唤醒还在熟睡的人民,这幅作品便成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象征。画中的马精气神十足,具有很强的力量,仿佛是中华儿女在英勇奋战。
徐悲鸿的爱国思想情感通过奔马的姿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他的倾向渗透在场面和国家有难的情节之中,随着场面的变化以及情节的发展使其倾向性显现出来,使观赏者在不知不觉中便能受到影响。
三、真实性
只有揭示某种客观生活真理而又体现出生活的发展趋势的真实,才具有真实性,这其实是说,真实性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徐悲鸿倡导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画中有六匹自由奔驰的马,马没有缰绳与马鞍的约束,它们体型高大、腿部细长。但每匹马的动作各不同,有的是前脚着地后脚腾空,有的是四脚皆不落地。这幅画之所以能表现得如此真实,不只是因为画家在西方留学所积累的绘画功底,实际上也离不开徐悲鸿通过自身实践观察六匹马一起跑的样子。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让生活中真实的马同艺术真实的马相结合,艺术真实性不是同拍照一般,不加任何修饰与改变,而是在作品中加入了藝术家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艺术性
首先,文艺反映生活时,应当是形象的,色彩鲜明的,栩栩如生的,文艺作品如此反映生活,才能具有艺术性。《奔马图》采用豪放泼墨、浑厚写意的线描手法,着重描绘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儿强壮有力,生气勃勃,从画面构成来看,整体上六匹马前后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透视感很强,马腿仿佛将要冲出画面;局部上马腿采用直线条表现得细长有力,而马腹与马臀采用弧线,曲直结合,动感十足。从色彩表现来看,虽没有五颜六色的绚丽,徐悲鸿用线条勾勒出深浅不一的外部轮廓,用水墨中的浓淡、干湿去突出明暗,交代前后虚实关系。马的头部、胸部、臀部都有留白,有着强烈的阴影效果,更加具有质感。
其次,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其能动作用,使其文艺作品具有独创性这一特点。从文艺思想角度出发,《奔马图》不仅是六匹马儿奔跑的形象展示,还有深层次的隐喻,即用马儿作为载体借马言志,托物抒情,希望中国人不要软弱,应像马儿一般顽强奔跑,拥有战马一般的气势,更多地体现出作品精神与爱国思想;从绘画技法角度而言,将东方水墨画同西方绘画相结合,用水墨画的宣纸为底,借助油画的色彩运用冷暖产生空间感、大色块明暗来塑形,以及运用西方绘画中的素描,用透视与解剖去强调画面感,把马的肌肉刻画得极其逼真。将中国的写意与西方绘画的写实相结合,改革中国画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既吸收中外传统艺术的精华又保持中国画的特色。
最后,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带动大众的情绪,让人欣赏后有喜怒哀乐的情感熏陶,在发现美的同时享受美。通过欣赏这幅画,我们能感受到马的疾驰,甚至可以想象到马儿疾驰的汗水。马儿在这里已经不是寻常的马儿了,而是奋起拼搏的中华儿女在抵抗侵略者,是热血沸腾的场景。因此,好的文艺作品更多地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社会、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看法,使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意味深长。
五、结语
徐悲鸿既有扎实的绘画功底、重视塑造形象,又有自由独立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境界。《奔马图》作为艺术家精神的载体,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又是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的继承。它之所以被称为优秀的文艺作品,原因之一就是把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潘天强.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池炜蓉,女,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