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386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表现了不同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以及审美习惯,是人类精神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利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传承与保护“非遗”,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非遗” 新媒体时代 文化建设 互联网

  一、“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一)经济快速发展给“非遗”造成的冲击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非遗”的地位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的意志与精神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同时在互联网普及的影响下,人们能够轻松快速地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大多数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过度重视科学技术、旅游业等方面,而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走技失”的情况愈发严重,甚至部分“非遗”面临着无人传承的艰难困境。

  (二)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匮乏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遗”,国家对此给予了极高的关注,非遗相关工艺品、非遗主题特色旅游、非遗项目展览等层出不穷,对“非遗”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较为匮乏,很多人并没有深入了解过“非遗”相关知识,无法产生对“非遗”的传承意识与文化使命感,尤其对于年轻一代,“非遗”在年轻人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较小,由于没有认识到“非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片面地认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不仅内容复杂且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

  (三)“非遗”传播渠道过于单一

  “非遗”所采用的传播渠道多为传统媒体,其受众年龄较大,且“非遗”具有很强的传承特性,通常以师徒、父子等传承关系居多,对技艺的传授也主要以面对面教授为主,这种面授的传播方式尽管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技艺传授的准确性,但也切断了大众传播的可能性。部分选择在传统媒体上进行文化传承的“非遗”项目,由于受众的限制,在传播语境上也存在较大的缺失,并不适合年轻一代的群体。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微博、贴吧等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欢迎,更大范围的传播成了时代的主流。为了更加良好、可持续地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利用年轻群众的带动与影响作用,必须改变传播渠道传统单一的现状。

  二、“非遗”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

  (一)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

  “非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传递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随着互联网传播移动化趋势,以及各类大数据、互联网平台等多媒体技术的出现,“非遗”也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足不出户领略“非遗”之美。一些地方传统口述的传说、民俗习惯、手工技艺等人们难以去实地感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此同时,对“非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工作也开辟了新的道路,使“非遗”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收录了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共计1372个国家级项目,并系统性地将其分为10个类别,共计3145个子项,涉及3154个保护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非遗”项目仍会增加,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技术,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

  (二)完善对“非遗”文化的还原与整理工作

  国家的“非遗”保护工作做得越全面,就会有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为此,要想进一步促进“非遗”相关工作能够科学有效地可持续发展,除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下足功夫,还应注重后续对已经列入名录的文化项目进一步地还原与整理。自互联网技术得到普及,各地区的文化部门也将互联网技术与“非遗”文化相关工作联系起来,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构建了基本的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为了进一步提升对“非遗”的宣传,加强公众对“非遗”的了解与认识,建立了更加全面、优质的线上互联网平台。另外,在一些“非遗”相关博览会上,也运用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性与智能性,结合手机、电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向人们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示“非遗”的形态,尽可能还原“非遗”的发展实景,使得大众更加深入地对“非遗”进行了解。

  三、“非遗”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提高“非遗”传播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美术音乐等传统艺术、传统节庆民俗、传统医药技艺、传统体育等多个方面,不同种类的“非遗”所采用的形式、所需要的场地等各不相同,因此,在传统的传播渠道中,“非遗”为了完整地展示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所能采用的渠道较少,“非遗”传承的效率无法得到提高。新媒体时代是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时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非遗”传承的效率。例如,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特点,建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网站,将收集到的“非遗”的相关资料转化为数字文档,上传至“非遗”主题网站中,并融合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型技术让“非遗”信息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文化部门的信息平台及微博、微信、贴吧等时下热门传播渠道加强对“非遗”的宣传,也可以通过培训班、图片展等方式引导并实现“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播人、受众之间的交流,使得“非遗”相关知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广泛的普及,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度。

  (二)利用新媒体工具,提升“非遗”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

  “非遗”具有较强的民族性特点,其表现形式、审美价值与现代人们的普遍喜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非遗”面临后继无人困境的原因之一。基于这种情境,对现有的“非遗”进行创新,结合新媒体技术,提高“非遗”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等相关工作势在必行,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从事“非遗”相关工作的人来说更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新媒体时代具有极为成熟丰富的大数据积累,以及便捷智能的云计算,我们要对“非遗”数据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找到众多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不同“非遗”文化项目创新的突破点,并衍生出“非遗”相关艺术元素、“非遗”创意产业等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对“非遗”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升“非遗”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使其为大众所熟知。

  四、结语

  “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与保护。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优势,不断完善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J].传媒,2019(08):76-78.

  [2]祝燕菲.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8(23):2.

  [3]陈启权,何华湘.略论新媒体时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6):7-11.

  [4]黎蕾.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J].新闻世界,2015(10):176-177.

  (作者简介:南明华,女,大专,吉林省德惠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肖英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