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 本质 见解
一、何谓语文
笔者以为,语文不等于语言,并非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相加。语文与语言有联系,也有区别。语文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语文是应用这一工具交流思想的实践活动,是语言的具体运用,也可以说是人们的言语实践。这里,笔者所谓的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言语的整体概括,而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语文也不是语言与文学的硬拼。文学只是语言具体应用的一种特殊样式,我们不能以此来涵盖全部语文。语文也不能理解为语言和文字的结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言语的书面表现,仅是语文涉及的一部分内容。语文更不是有人所固执坚持的所谓的指导人生的哲学。笔者以为,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应用的学科,重点研究语言的表达和接受。
二、语文的本质
语言有工具性,但不能说语文也有工具性。语言是一种工具,而语文重在讲如何使用语言这个工具。工具和使用工具是两回事,就像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一样,使用的工具不能替代工具的使用,使用的汽车不能代替汽车的使用,使用的语言不能代替语言的使用。首先,语文以人们的言语为主要对象,探究语言运用的规律,以提高人们言语和接受言语能力为目的,因而具有强烈的言语性。其次,语文具有实践性。语文紧紧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作用于社会实践。言语和接受言语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反复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有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因而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再次,语文具有人文性。语文的言语性和实践性又决定语言的表达和接受不能脱离社会,必然涉及广泛的人文内容。最后,语文具有思想性,思想是言语的内在内容,言语是思想的外在形式,言语中时刻蕴藏着人们的思想。简言之,言语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是语文与其他学科质的区别,而实践性、人文性、思想性是语文的一般属性,是由语文的言语性所决定的。
三、任何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
下面再说语文量的范围。质制约着量,有多大的内涵就有多大的外延。从言语性这一根本性出发,从形式上看,从语言运用、言语的外在表现着眼,语文不能不涉及文字学、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无疑有助于提高和完善人们语言运用,提高人们言语和接受言语的能力。从实践性、人文性、思想性出发,从涉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语文可以伸展到世界上的一切学科,社会的、自然的、人文的,也可以涉及世界上一切事物,古今中外、自然的、社会的。语文学科量和质的丰富性,正是语文难教也难学的主要原因。
四、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人们运用语言
从信息论来说,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提高人们语言输出和输入的能力。说到底,语文以提高人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为归宿。说和写是言语,是表达,是输出;读和听,是接受言语,是接受表达,是输入。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输入往往大于输出。输入和输出同等重要,我们应二者并重来对待。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语文水平呢?笔者以为语感培养是重点。语感是对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的直接感受和运用,具有直觉性、整体性、个体性。语文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接受从必然走向自由。语文必然走向的到达,一方面是语言规律的理解,语言知识的掌握,言语实践的加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对言语的直接感受,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言语感受、熏陶,使之内化为一种固定的言语模式,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王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一定意義上说,“下笔如有神”是“读书破万卷”后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而产生的结果。所以,语文教育要把语感的培养视为重点。又如何提高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应继承和发扬古代语文教育的合理内核和优秀传统,重视学生“读、背、写”的训练。可以说,没有一个语文水平高强的人能越过“读、背、写”这三个步骤。
总之,只有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抓住语文教育的规律和重点,采用合理而科学的教学方法,语文教育的质量才会有较快的提高,语文教育工作者才不会走过多的弯路。
(作者简介:李宇鹏,男,本科,甘肃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