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广西民歌艺术的发展现状与传播途径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9273
汪月如 耿华瑞

  摘要:广西传统的民歌艺术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了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歌艺术,有必要对目前少数民族民歌艺术发展现状与传播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广西民歌 发展现状 传播途径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称,被誉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这一方面是由于广西民歌拥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是广西为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广西民歌丰富多彩。广西是我国壮族的自治区,其区内的常住人口除壮族外,还包含了汉族、瑶族、侗族、苗族、毛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回族、京族等11个民族。在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使各民族个性鲜明的文化被较好地保存下来。

  一、广西民歌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受众较小,发展势头缓慢

  在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广西民歌艺术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首先,广西少数民族民歌受地域限制,很难得到大范围的传唱,许多民歌由于语言和受众面的原因,其传唱和发展均在本民族或本屯内进行,受众稀少直接影响到广西民歌的发扬和传播。其次,民歌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许多本土的民歌留存在演唱者的脑海之中,很难形成文字或乐谱。随着岁月的更迭,演唱者年迈或离世,这些民歌就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再次,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民间艺人和民歌艺术,然而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政府把民间艺人设立为本民族民歌的传承人,但是传承人大多不熟音乐的记谱方式或和声配置,很难将歌曲以文字或乐谱的形式保存。传承人更多的是简单地演唱,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将他们熟知的本民族或本地区的音乐传播下去。以上这些现象,给广西民歌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传承断层,缺乏突破性

  民歌表现了不同地域或民族的心理特质和民族审美。受多元文化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广西民歌的传承日渐式微,民歌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严重。目前,少数民族能够演唱本民族民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民间艺人年龄偏大,年龄配比不合理。当地的年轻人大多忙于物质文化生产,传统的民歌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同时,少数民族的年轻人或进城务工、或外出求学,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里已经很难接触到正宗的本民族民歌,这也成为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传承断层的客观因素。

  (三)受流行音乐冲击,传统民歌艺术的发展空间被压缩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层出不穷,流行音乐无论是从编曲、配器,还是语言等方面,都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因此,传统民歌艺术这种单一的,甚至没有伴奏的旋律,开始被人们遗忘。为了谋求传统民歌艺术的发展,一部分作曲家也尝试把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少数民族民歌的创作中,对一些少数民族民歌进行改编或创编,改编后的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然而,这种艺术形式毕竟改变了少数民族民歌的原本风格,缺少了本民族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少数民族民歌本身固有的艺术气质。

  (四)教育传承民歌文化的功能亟待发挥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直接手段和重要方式,而在广西民歌艺术的传承上,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缺乏少数民族民歌方面的音乐教材,教师在缺少教材支持的情况下,也没有主动向学生传授民歌的意识,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广西民歌艺术欠缺发展和传承的土壤。即使在学生进入高等专业院校后,也更倾向于西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学习。在广西,只有广西艺术学院一所院校设立了民族艺术系,学生在学校内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学习,毕业之后他们分散到全区各地的民间艺术研究所或群众艺术馆等机构,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对广西的民族民间艺术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广西民歌艺术的传播途径

  (一)口耳相传

  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广西民歌在产生之初就深受追捧,人们利用民歌进行传信、传教、传情,无论是宗教仪式歌曲还是戏曲、表演类的民歌,在最初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老一辈歌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把民歌传给下一代歌手。同时,各少数民族在重大的节日、庆典时,也会举办各类民俗活动,演唱少数民族民歌。例如壮族的“三月三”,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走上街头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使得这个节日一代代流传下来。这种传播类型的产生是与当时的文化水平相适应的,民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所以在当时口耳相传也可以使民歌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文字传播

  广西的少数民族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以至于有很多优秀的民歌没有得到及时的记录,遗憾地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因此,在民歌传播引入文字以后,不仅扩大了民歌的传播范围,也增强了其影响力。以壮族为例,在1957年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以后,壮族人民才有了合法、统一的文字,新创制的少数民族文字能更准确地记录少数民族语言。近年来出版的乐谱类书籍中,有很多都配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种文字,更加方便人们的学习和传唱。少数民族文字的快速发展,更是直接把本民族音乐转化为文字,不但方便了民间音乐在本民族内部的传唱,也为全国甚至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了解和学习广西民歌艺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传统媒体传播

  随着电视机、收音机等电器的普及,广西民歌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经典电影《刘三姐》贯穿许多脍炙人口的广西民歌,用民歌的形式展示了广西人民的生活,让观众从歌声中认识了广西的风土人情,也展现了广西民歌的艺术魅力。少数民族民歌在电视媒体上也频频亮相,比如广西的《大地飞歌》《南国之声》等栏目,均对广西民歌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家级的舞台上,广西民歌艺术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央视音乐频道举办的《寻找刘三姐》栏目,把广西这片神奇土地的民歌艺术进行更直观的呈现。《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星光大道》等央視节目也逐渐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广西民歌节目,这些活动在电视媒体中得到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四)现代媒体传播

  现代媒体传播主要通过网络实现,在互联网上,广西民歌与广西的风土人情都可以轻松地被检索到。广西民歌爱好者还可以通过网络结交志同道合的歌友,一起交流心得,探讨广西民歌的发声方法与表达方式。近年来,网民使用较多的交流软件,如抖音、QQ、微信、微博、快手等,都是民歌艺术得以发展传播的良好平台。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全民能够参与进来,通过网络把广西民歌进行包装和推广,对广西民歌更好地被传唱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广西民歌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领域的瑰宝,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广西民歌艺术更需要我们以保护和传承的心态去对待。着眼于广西民歌的发展现状,我们应借助传统和现代媒体进行广泛传播,使当代广西民歌既能保存其精髓,又能与时俱进,同时丰富广西民歌的内容、形式和审美内涵,使广西民歌获得新的生命力,走进大众传播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浅析当代广西民歌的传播类型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7(05).

  [2]薛瑾.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演艺职业学院2019年度课题“广西民歌艺术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传承——以广西演艺职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YPT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汪月如,女,硕士研究生,广西演艺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