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传统雕塑 西方雕塑 自然之道 含蓄之美
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中国早期传统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三皇到五帝,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的无为论至今仍在影响着国人。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也是主张人向自然学习的。这些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古典美学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者认识宇宙万物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是早期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霍去病墓前石刻艺术为例,其是我国最早的一组意境深远、构思独特的纪念性雕刻杰作。霍去病墓前所有石刻皆利用岩块的自然形态或多或少地加以雕凿而成,远看以为“竖石”,近看才发现原来每个石块上都恰到好处地进行了削切与刻画线条,灵动地表现了跃马、卧牛、卧虎、巨人抱虎、马踏匈奴等十几种不同的形象,含蓄自然而又生动活泼。
二、与西方雕塑相较,中国传统雕塑所追求的美是含蓄而自然的
西方雕塑艺术是以欧洲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它源于古埃及,经历了希腊时期、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及文艺复兴时期,至今也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古希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无数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并赋予这些神更理想和美好的艺术形象。古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健美的、充满力量的,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系的,海洋文化系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他们必须进行海洋贸易来供给,与中国农耕社会的安居乐业不同,他们的思想更加充满战斗性。而中国的传统雕塑中,虽然在佛教造像中有面目狰狞的护法、罗汉或天王,但却主要通过动态和表情的处理给人以威而不怒、怒而不发的心理震慑。
以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最美的菩萨造像为例。2017年9月,笔者有幸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安美院中国传统雕塑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班课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实地临摹古代雕塑,这次临摹的地点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新石刻艺术馆。笔者选择临摹的是一尊被誉为“馆内最美的菩萨”的隋代菩萨立像。这尊菩萨非常高,保持得也较为完好:她跣足立,面形圆润饱满,眉目清秀;圆脸,大眼垂目,鼻头虽有残缺仍显得圆实可爱;嘴角上翘,嘴唇微抿,整个面部散发出憨态可掬、天真烂漫的少女气息。从脚到头顶近三米,头前倾,微垂;胸微含,腹部前挺,但并不像大部分菩萨一般特别突出,甚至没有明显的小腹。大腿至足部呈自然弧形并往重心点收拢,加之由肩部挂落至手臂再飘及由地的袈裟,因此,从侧面看曲线虽不强烈却异常微妙优美。由于靠墙而立,因此菩萨背部平直,背部衣饰只做了披肩垂落的形态,而披肩下的腰极深地往前削,前后不过十几公分,使得整个菩萨一下子挺拔秀丽了;再往下的臀部只做了非常概括的交代,裙摆整体顺应腿部的走势往后散开,仿佛一转眼就要从莲座上迈步走下。
在此次现场临摹之前,笔者走访过不少石窟,也选购回很多佛教造像的书籍,甚至曾尝试起稿做过几个佛像,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可能是觉得自己始终是站在远处观望,没有走近,无法全面了解,内心充满疑惑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完成作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雕塑匠师通常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所制作的雕像造型通常来自一些画家的画稿,或者由工程督导根据需要请画师绘制,雕塑匠师需要按图纸所绘进行制作。笔者在临摹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菩萨造像并不是严格的“左右对称”的,而是“互补”的。这一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匠师很早就已发现并熟练运用视觉感知系统中的相对性原理,他们重视造像外部轮廓的塑造,强调简洁的美与张力。并运用自己熟练的技艺将这些感受巧妙地运用到雕塑作品中,给我们留下珍贵的范本,向后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独特魅力。
三、结语
中国古代雕塑的表现形式、雕塑技法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征,重点不是刻画雕塑造像的表面和细部肌理,少有像西方雕塑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更在意的是由内向外引发的感受和意境。中国传统雕塑虽然受到各种章法的制约,但匠师通过自己双手让它变得生动而传神,让它的神韵直接触动观者的内心,这种自然而含蓄的美是值得当代艺术创作者深思的。
参考文献:
[1]陈少丰.中国雕塑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张微微,女,硕士研究生,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雕塑与陶艺)(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