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陕南地域色彩架构下的贾平凹作品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9039
摘要: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浓郁的陕南地域色彩给他印上了明显和他人相区别的名片符号。他的作品有相当大一部分具有“山地”特色,解读其小说、散文等作品发现,大量的故事背景、生活场景都是书写自己的故乡,大量的方言语词运用,让作品烙上了鲜明的地域色彩。本文将从陕南文化对作家成长的影响,难以割裂的文化脐带输出和作品中的秦人秦语三个方面分析陕南地域色彩对贾平凹作品的影响,试图找到贾平凹作品中地域符号的密码。

  关键词: 陕南 地域色彩 贾平凹 作品

  贾平凹作为陕西作坛的一位重量级作家,其作品以农村题材为主,其故乡商州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由此可见,家乡对贾平凹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陕南文化对作家成长的影响

  童庆炳教授曾经明确表示:“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①贾平凹在他的作品中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自己就认为文学创作几乎全是记录儿时的生活。③他认为自己的创作从无意识地写商州开始到有意识地写商州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这也是作家成长的过程。②在这个过程的历练中,他走州跨县,在行政区划的商洛、安康等地进行了走访,这样的走访使作家对他所生活的山山水水有了新的认识和感知,“原来自以为熟悉的东西却那么不熟悉,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却那么不了解” ④他深刻地意识到:“我跑动的地方还很少很小,不知的东西还更多更大。”⑤他对故乡用现代意识重新审视的时候,再看故乡、农村就和未离开时大不同。

  贾平凹的故乡丹凤县是陕西省商洛市下辖的县区之一。商洛地处陕西东南部,与河南、湖北交界。处于秦岭山地,因商山洛水而得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民众的物质生活较为贫困,其身处秦岭,自然风景異常美丽,相对封闭的环境,造就了奇特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孕育了当地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在这独特的地域文化里,生长着热情奔放、豪放洒脱的山民,风气淳朴、自然,发生在这块神奇土地的故事往往带有神秘的气质和色彩。这种独特地域的文化,造就了山地人坚韧不拔的气质。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商州的人、事、物、情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乡土似乎是贾平凹回到家乡的一条通途,但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并没有将家乡囿于美好纯美世界的描绘之中,反而他愿意拉开乡村的遮羞布,勇敢地展现乡土的原罪和丑陋,让读者透过作家作品看到了真实的乡村,真实的人性。

  二、难以割裂的文化脐带输出

  贾平凹虽然从十九岁就离开家乡,但是他的作品并没有离开生他养他的家乡,这种难以割裂的文化脐带将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他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时代的洪流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在他的作品中也以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情感表现出来。例如小说《高兴》就讲述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故乡人和城市艰难的交融过程。

  作家的作品是逃离不了时代而独立存在的,在贾平凹的文章中,关于商州的风土人情描写也是很多的。他自己评价自己写的商州不是现实中的商州,而是他映像中的、理想化的商州。可见陕南文化对作家的影响很深远,举手投足之间的文化符号表达的都是这片土地的过往。

  三、秦人秦语

  贾平凹在央视《朗读者》中用陕西方言朗读了一段自己的文字,作为陕西人的我听了之后,拍案叫绝。因为正是这原汁原味的语言才造就了贾平凹小说独特的风味,也正是这风味才使得作家能更加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意象,才能使得作品展现得风貌更加淋漓尽致。比如小说《逛山》,如果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解读题目,有“游览山”之意,但在陕西方言中,它却与“二流子”之意相近,有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意在其中。

  在他的小说语言中,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例如在《秦腔》中用“嘴噘脸吊”,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面部表情。书中夏天义的小儿子叫“瞎瞎”。在这里不读现代汉语“xia”音,而读方言“ha”音。如果没有方言背景,这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将失去他的色彩。在陕西方言中,“坏”也被称为“ha”,其实隐喻了夏天义的孩子们不孝顺的行为。

  所以读贾平凹的文章用原汁原味的秦人秦音去看、去读,就会看到这方水土对贾平凹的滋养和影响。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会去有意无意地摒弃自己家乡带给自己的烙印,但贾平凹在写作中却十分明显地彰显家乡给他带来的文化的滋养、风土的浸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贾平凹通过一系列描写故乡的作品表明了自己的创作倾向,那就是以故乡为根据地,根植于故乡的土地之上进行乡土写作。对自己有了清晰的定位之后,他的作品就更加纯熟地表现了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在文化的表达上,陕南地域色彩成为书写的大背景,同时彰显出地域文化在作家作品中的重要性。

  注释:

  ①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第54页。

  ②③④⑤:贾平凹:《贾平凹文论集·访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8月第一版,第2页、第1页、第7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8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课题“三秦地域文化对陕西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8JK09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伟,女,硕士研究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王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