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程式化语言的弊端
◎崔宇
中国画中的程式化语言是由传统观念和传统主张决定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套路,建立起中国画独特的程式化的艺术语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程式化语言渐渐变得空洞化、概念化。当下,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画程式化语言的弊端日趋明显,中国画应随时代观念的转变而不断地更新发展。不妨抛下这些程式化的语言,直接去表达,去赞美生活,歌颂生命。
中国画 程式化语言 程式化语言的弊端
一、中国画语言的程式化
程式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传统文化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画家对生活积累提炼升华,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具有民族性的艺术符号,这些符号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和稳定性,画家们每下一笔都要有严苛的要求,造型要有法可依。而中国画的法度和准则,正是程式化的集中显现。(一)程式化语言的形成
程式化语言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并成为中国画语言系统的主体,是几代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强调概括所形成的,有条理,有秩序感。国画程式化语言是智慧的体现,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以人物画为主的唐代以前的绘画真迹少,唐代也是如此,难以构成一个明确清晰的案例。五代两宋,花鸟画、山水画兴起,出现程式化语言的萌芽。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误认为“南宗画”为中国画正宗,文人画家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风格。“自娱”“墨戏”更使中国画创作越来越远离生活,程式化语言越来越严重。清四王用墨用笔越加程式化、符号化。四王抄袭古人布局、色彩、运笔、线条、立意等方面达到相当的地步。中国画史是一部中国画“程式化”不断完善和突破的历史。
(二)中国画程式化语言的体现
程式化语言涉及中国画的各方各面,在结构造型、章法构图、笔墨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美学主张。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程式化语言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符号化和几个样式,变得空洞无味,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现象、一种概念。艺术创作只是从概念入手,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和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歌颂,导致作品乏味。要去除这种弊端,应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传统不是简单的符号和抽象的样式,传统具有丰富的涵义和广阔的内涵。学习中国画从样式和符号入手,从程式化语言入手,这将导致严重的问题——绘画对象变得不重要了,不理解传统的表现方式和技巧,不理解绘画的目的。如果对传统的学习仅仅是程式化的,那么学习传统就没有了意义。
不能传达情感的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种笔墨的堆积,是不会感人的。作品变成概念,慢慢地就会变得不理解现实,不理解艺术。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发展问题——程式化语言。
二、中国画程式化语言的弊端
当下,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彻底的改变。传统追求自省的、静观的、内在审视的、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的审美观不复存在。当代人具有多元化意识和极强的个性,人们更为注重对现实和人性的回归,关注自我价值的体现。当代人物画注重对人物真实的描绘,强调写实性。描绘人的时代性、精神状态,这些要通过面貌、神态、比例、解剖等呈现,描绘的对象更为深入,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语言无法承载当代中国画的审美要求。目前,人物的服装样式、形体结构、形象特征都与古代人大为不同,绚丽丰富的生活使人们呈现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状态和形体状态,不同的状态决定了人物形象的千差万别。所以,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语言已无法呈现当下的对象。时代在变,观念在转变,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语言陷入了尴尬局面。其最大弊端是脱离了对象,脱离了时代,脱离了现实生活,最终导致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再感人。时代使传统绘画中的经典的叙述方式遭遇到了尴尬。
面对客观世界的千姿百态,中国人物画家唯有放下传统的程式化的表达方式,放下自己,直接地面对对象,表达对象,表达自身的感受,才能创作出表达时代精神、感动人的作品。
三、结语
传统中国画程式化语言是由当时的观念所决定的,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民族色彩的审美品格,这些绘画被奉为经典。但今天,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意识观念的改变,传统的样式,程式化的语言,离我们愈渐愈远,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变成了概念。时代的变化,观念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中国画程式化的弊端。绘画成为了一种必需,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语言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更是时代的一种要求。[1]赵奇.关于绘画艺术的思考[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崔宇,男,硕士,辽源市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