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分钟接近法”可以说是新闻记者必备的基本功。在新闻记者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如果说在现场你所要采访的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他只是一个只会实干而不善于言谈的一线工人,并且在车间连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是一位特别珍惜时间而不喜欢记者对他进行随意采访的科学家;他是一位十分严肃而不轻易表态的政治家;她是一位性格比较腼腆害羞而不善于口语表达的农村姑娘……凡此种种,面对这些具体情况,记者如何进行采访?在一开始就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尽量形成彼此之间都不拘束的那种和谐气氛就显得尤其重要。基于此,本人结合新闻采访工作的实际,就如何实现“一分钟”接近采访对象进行如下分享。
一、寻找对方熟悉的话题切入,学会使用“见面熟”
找到对方的兴趣点所在,就能够使对方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进行交谈,也就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近对方。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位纺织女工,她好象很胆怯,厂里派来一位比较大方的女工陪同她。她低着头坐着,问她是哪里人?什么时候进厂的?她回答的声音很小,还得由那位陪同她的同事代她回答。眼看采访就要变成“户籍调查”,双方都很别扭。我于是就调转话题,问她怎么样学会在一分钟之内接那么多的线头,从而成为技术标兵的?她立刻抬起头来,叙述了她进厂学技术的大致经过,讲到了她的师傅。于是我要求到车间看她怎样接头的。进了车间,她马上恢复了生气,熟练地拉动锭子,手指灵巧地飞舞,边说边耐心地讲解,好象变了一个人似的。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发现,作为新闻记者,要想采访好你的对象,就要因人而异,寻找对方熟悉的话题,尽量学会使用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就能采访出好的新闻。
二、采取迂回的办法,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当记者挂着照相机或者手持话筒,在现场表现出摊开笔记本准备记录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十分不自在,尤其是多数人与记者接触少的机会也不多,这就难免会有人心理紧张。这时候,新闻记者就需要与他拉拉家常,缓解一下他的紧张心理,可以随便地问一问他的家庭情况。比如说,孩子、爱人或者是住房等轻松的话题。记者采访的如果是知识分子,有时他可能会不明白你的真实意图而对采访有所顾虑,因此此时需要记者开诚布公,直接说明采访目的而不能绕圈子。有的时候记者还还要表明对现实问题的某些看法,这样能够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进而能够更快地打破人们在初次见面时的那种紧张而又拘束的感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迅速地缩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方法比喻成为“一分钟接近法”。当然,在具体采访的现场情况下,也要因人而异,并非只仅仅局限于“一分钟”之内接近。其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需要采访的事情的全貌、经过及其细节。
三、培养记者的各种能力
要做好上述所要求的事情,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践证明,并不是单靠笑容可掬、态度谦和就能够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同时,还要求记者具有各种适应能力。
1.新闻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无论是对于工人进行访问、对农民进行访问或者是对于党政干部进行访问,作为记者,事先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与采访对象相关的背景材料,被采访者本人或者与之相关的工作成绩、事迹特点、技术专业情况以及个人经历等相关内容要有所知晓。相反,如果对此一无所知,在采访现场事事都去问,就有可能使被采访者处于被动局面,这样一来就无法取得采访的“新闻”。另一方面,如果说被采访者谈的话你听不懂,也会使采访工作无法深入进行下去。
2.新闻记者采访问题要具体。对于个别采访者,他们提问题往往会出现大而空的现象,比如说:“你们的现实表现怎么样?”“你们单位基本状况如何?”“还有哪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你们有什么体会和哪些经验?”等类似大而空的话语。因而要转变问话的语气,不妨这样问:“工作中曾经遇到过哪些具体障碍?”“你们搞这项工作有多少个人?”“消除障碍用了什么办法?效果怎么样?”等比较具体的话题。可见,采访问题如果问得越具体效果就会越好,将大问题拆开、化小,对方就会谈得具体深刻。
3.时刻注意对方的工作和情绪。在记者采访中,如果看到对方很忙、情绪不佳、身体有病,则说明你来的不是时机,就应当及时告退或者适可而止,不要进行硬性采访。有一次一位明星来到武汉开会,到达时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许多记者团团围住他,甚至宁愿等候在门外排队也要进行采访。这位明星谈着谈着,两眼朦胧,强睁开眼睛再谈,不胜疲劳。这样采访的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总而言之,采访是一门艺术。西方记者采访一般被限定在四十分钟左右。因此,作为记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且,各报记者竞争激烈,争取时间就意味着成功,谁愿意搞马拉松式的采访呢?所以,每一个新闻记者不但要学会“写作”,而且还要学会“交谈”。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