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隐士情怀笔耕人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2420
国艳春

  近期《米都文化》优秀作品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让人目不暇接。稍得闲暇,我就泡在《米都文化》里汲取营养。有时候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及时品阅每一篇文章,只得挑选那些题目吸引人的作品打开细看,久了,才发现自己所打开的链接,基本上都是那几个人的作品,原来,我已经习惯他们的文风,基本上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作者是谁。每天也似乎都在期待那些人熟悉又陌生的作品出现。特别是李一泰的作品,题目清新质朴,内容韵味悠长,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他用简单却不苍白、秀丽却不奢华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他豁达的隐士情怀。

  李一泰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可直呼其名又实在太过不敬,呼其官职,则辜负了他的隐士情怀,称之为老师,又有些牵强……绞尽脑汁,觉得还是称之为“先生”吧,配合起他质朴的作品还算合拍。

  李先生写的多是一些身边小事,但总能让人以小见大,吸得营养,净化心灵,产生共鸣。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10岁之前都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度过,那时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落后,虽然没达到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可和现在的生活相比却真是天上地下的差别。直到现在,记性差极的我也忘不了童年的高粱米饭、粘豆包、棉布鞋、冰爬犁。当时的苦,却成了回忆中的甜,曾经多次想提起笔,把记忆中的童年写出来,可影像虽在,却不知道从何落笔。看了李先生的作品,才知道,原来有的人记忆比我深,特别是《泥火盆》和《布鞋》,这两个温暖的火种几乎是伴我走过了整个童年。虽然后来家里搭起了火炉子,换过了暖气,但总觉得没有那泥火盆来得炙热,一个麻土豆、几枚实蛋放在泥火盆中慢慢一烧,就成了香溢人间的佳肴。

  李先生落笔平和,让人在他平凡的述事中领略出生命的真谛,给予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当书商看中了他“田里的东西”,欲以“阿堵物”买上些“擦边球”的杂交花草,他含笑婉拒。他说:“我田里的花草只赠给那些心灵荒芜的饥者,我不敢自诩能负泰山之重,但我保留起码的良知。”

  《坐种心田》里,他说:“我忘我故我快乐,寒暑易节,我披星戴月,在田里耕耘,孜孜以求从不问收获,我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在他人不屑的眼光里,我的心永远停留在童稚的孩提时代,保持着清醒的年轻。”

  《心灵感悟》中他说:“当选择远方和未来的时候,你需要经历着人生长途跋涉,接受来自严峻的考验,就像海边矗立的礁石,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具备坚韧不拔的性格。”“面对明天,心中有着希望,与晨曦一起上路。”

  《无求人生》中,他带我们品读诸葛亮的志、齐白石的笑、陶渊明的忍和范仲淹的求。他的作品,让我读懂了人生、读通了历史、读透了灵魂。

  虽然已身居官场多年,但李先生勤劳的笔一直耕耘在恬淡的心田,孜孜以求,从不问收获。他留恋母爱,用炙热的《泥火盆》盛满对母亲的怀念;他敬重父亲,用《故乡的红高粱》将正直纯朴的父亲写活;他真诚待友,用清明节的三鞠躬祭奠不卑不亢的师傅老九;他尊敬师长,一生牢记良师的 “为文应学清竹,做人当效黄牛”的叮咛;他关爱亲人,陪《侄子红旗》经历了从丑陋土鸡到华彩凤凰的涅槃……

  他在现实的人生与回忆中,以淡然的文笔透达着对生命的呵护和沉思。我想,即便是把李先生的作品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也称得上名副其实。作为一名读者,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能把他的作品概况表达,怕太过华丽的词藻玷污了他清丽的文风,又怕太过平凡的感受表不尽他文章的深刻内涵。在这样的心情之下,我只能用一些拙劣文字尽量将李先生的作品呈现。

  (责任编辑 王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