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出版人才;选题策划;挖掘作品;编辑加工;营销发行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2.02.001
什么是出版人才?简言之,出版人才是在出版领域中承担重要职责,作出卓越贡献的出版工作者,涵盖了出版领域中的策划、编辑、制作、管理与销售发行的各个环节。在上述各个环节中,只要在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表现出超越同行的卓越能力,取得了优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就是出版人才。衡量出版人才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卓越的策划能力、挖掘优秀作品的能力、提升稿件质量的能力、面向读者或者市场制作和传播的能力四个方面。
一、卓越的策划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版业蓬勃发展,出版了很多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其中包括引进的大量外国学术与管理、文学等图书,当时有一个口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没有一套系统整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图书向国外读者发行。当时季羡林等多位学者呼吁应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与“走出去”问题。杨牧之同志策划并担任主编的“大中华文库”,由中华书局、外文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联合出版,选择最优秀的中华文化经典作品,最好的版本,翻译成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面向海外发行,这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影响甚大。季羡林在参加选题论证时说:“这套书的价值,怎样评价也不为过。”事实也是如此。“大中华文库”面世以后,不仅反响甚佳,还获得了中宣部的表彰。
还有“引进来”的经典案例。聂震宁同志是著名的出版人,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广西漓江出版社任社长时,策划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翻译出版后,影响很大,这也是国内首次系统推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丛书。漓江出版社当时是名不见经传的一家出版社,这套丛书“两个效益”俱佳,为漓江出版社挣得了很高的荣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底层逻辑》,一个月印了30万册;该社的《被讨厌的勇气》,累计印数达到150万。这些都体现出卓越的策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由张小影和俞晓群策划、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读本》,先设定选题,再寻找合适的作者苏叔阳,大概发行了五六百万册。20世纪80年代末,王亚民同志在河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时,策划翻译出版了著名传记作家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正面、客观介绍了伟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中国,“两个效益”俱佳,影响很大,后来他调任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后也策划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歌德全集》《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书。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策划并出版了《机械工程手册》8卷本,朱镕基总理出席了出版首发座谈会,影响很大。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选题根据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与社会需求,策划在先,然后再根据策划寻找作者和译者,充分彰显了决策者与出版人的主导作用。但是,这些策划都是引领性的,选题策划以后,寻找的作者多为名家大家;或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动员很多作者才能完成,有导向与示范作用,不具有普遍意义。
二、挖掘优秀作品的能力
在四种能力中,挖掘优秀作品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挖掘如从沙土中找到黄金,要从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作品中寻找优秀作品,从数量众多且不知名的作者中找到更具潜力的杰出作者。要挖掘优秀作品,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涵养,要有敏锐的眼光对作品做出判断,还要有对市场对读者的需求的准确预期和把握。
比如,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目前其作品不限于网络,也有直接先出纸质版,然后再在网络中传播的,也有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唐家三少被誉为网络作家第一人,网络文学平台和传统出版机构都在争抢他的作品。但是他当年刚出道时,他的作品默默无闻,其处女作是一个香港人发现的。唐家三少最早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上班,被解聘后临时帮助母亲看修车铺,闲余时写些文字并在网上发布。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写作也能赚钱,有人点击阅读,他就很高兴。直到一位香港出版商发现网上的文章并找到他,约请他写一部15—20万字的小说并支付两万港币报酬,他由此走上了职业创作的道路。出名以后,他的小说十分抢手,出版社很难约到他的书稿。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第一本书也是无人问津的,是当时在作家出版社供职的著名出版人白冰发现了杨红樱作品的独到价值。有能力发现尚未成名作家的处女作,无论是对社会、对读者、对出版社还是对作者本人,都极有价值。二月河(凌解放)未写小说之前,走的是历史研究的路子,1982年,他给《红楼梦学刊》投稿,并给冯其庸写信。馮其庸先生在给二月河的回信中,称他写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的笔法”;在与二月河见面交谈时,对他说:“你的文章我已阅读不少,我认为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你搞文学创作成功的机会会更大。”当然,我们不能把冯其庸归入出版人才,但这个例子对出版人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挖掘作者不是寻找甚至争抢成名作家,而是寻找那些还没有出名,但非常有天赋、有才华的作者。挖掘优秀作品的案例并不多,因为它是以经验和眼光为前提的,假如香港出版人没有遇到唐家三少的作品,白冰没有遇见杨红樱的作品,这些就无从谈起了。这是经验在挖掘优秀作品中的局限。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无改进的办法呢?在数字时代,可以运用的不仅是慧目与经验,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挖掘优秀作品,甚至还可以创作优秀作品。以人工智能为例,现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不限于图书,还有舞蹈、音乐等。只要作品有独创性、可以构成智力成果,并且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这三个要素,就属于著作权范畴中的客体。
运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挖掘优秀作品,这是值得思考与大胆实践的,它对于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传统出版的提质增效,对于充分运用网络与数据提升出版效能、优化出版结构、降低出版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领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积极尝试。2020年9月,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在“远集坊”讲中国出版集团的发展,提到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有一个中译语通公司。在特朗普任美国总统时,中译语通运用自研的翻译软件翻译了白宫前安全顾问博尔顿评价特朗普的一本50多万字的书,他们运用自己的翻译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大概不到5分钟就全部翻译完毕,4名编审用两个小时把它全部梳理一遍,不到3小时就出书了,并且扉页中注明翻译、编审、印制共3小时。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没有出版,只是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印了几本。爱奇艺是国内知名的网络影视传播平台,为了降低成本,也参与影片制作。爱奇艺要拍摄一部影片,从阅文集团获得网络小说的改编权,其作品一般都是上千万字的,把它变成一个剧本,耗费的人工成本非常高。爱奇艺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上千万字的小说变成一个人物关系梳理得很清楚的几十万字的浓缩本,然后编剧再上手,就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能够看到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出版未来发展中的态势与价值。
三、提升稿件质量的能力
第三个能力是编辑加工、提升稿件质量的能力。以例说明。周振甫编辑钱锺书的《管锥编》时,仅审核意见就有一百多条,大概整个编辑修改的文字是两万多。钱锺书非常感谢周振甫纠正了书稿中一些不严谨与疏漏之处,认为周振甫发现书稿中谬误之处就像观世音一样有千眼千手。钱锺书与周振甫,一为作者,一为编者。两位先生堪为学界与出版界之楷模。周振甫对钱锺书的学问与为人十分敬佩,钱锺书对周振甫也十分尊敬。两位先生在作品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友谊传为美谈,也富有教育意义。
20世纪90年代,时任新闻出版署于友先署长经与党组研究,对出版业提出的口号是:出版由规模数量阶段向质量效益阶段转移。现在看来,这是颇具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在此背景下,新闻出版署与中宣部出版局在全国开展了图书编校印制出版质量检查。我当时在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工作,陪同中宣部出版局高明光局长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检查编辑出版质量,同行的专家是人民出版社的编审林穗芳,他学养深厚,懂7国语言,他分析了陕西人民出版社拟出版的一部书稿,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无论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还是我们北京来的一行人都深为折服。
四、面向读者或者市场制作和传播的能力
第四个能力是面向读者或市场制作和传播的能力,这事关出版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本文提到的几种能力而言,实践中最薄弱的是营销发行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新时代出版面临的“卡脖子”工程,需要从出版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层面予以高度重视。提升出版物的营销发行能力,要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一是制定在网络环境下电商销售出版物的公平规则。
数字经济以信息和知识为关键要素,以网络为载体,以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依托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发布的数据,在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69.9%,占GDP总量的31%。数字经济将是未来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主流。数字经济和出版的关联度非常高,我们通过对优秀作品策划、编辑加工、制作,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渠道,面向社会与读者,有效地降低流通环节的物理成本与时间成本,大大提升发行销售的效能。这既是出版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呼唤着数字与网络领域的出版人才,还需要锲而不舍地推动解决“电商新书打折”问题。这涉及图书发行领域的公平原则与秩序,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相关部门特别是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最后一公里”就是推动问题的解决。在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广泛运用于出版领域时,适应新形势,有利于出版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规则就格外重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与贡献,更应成为出版人才的标准。
在出版物营销发行人才的选择与培养上,还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把视野与范围放得更宽一些。比如,樊登读书在推广读书的同时,带动了图书的销售;京东与当当在一般圖书的销售中,份额已经很大。这些都应纳入出版营销发行之中,予以支持和规范。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衡量出版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要看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挖掘好作品的能力,而且是要低成本挖掘好作品,当然还有编辑加工的能力,营销发行能力亦不能忽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