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闻出版业的全面转型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编辑方式的新旧交替、出版行业的纸网融合、移动互联的更新迭代,飞速推动着编辑出版专业教学理念的革新与实践转型。近年来,围绕“新媒体交互创作”所开设的“新媒体、融媒体”编创课程纷纷占据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核心地位,在回馈国家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同时,应向文化环境和媒体行业的日新月异的融媒体转向。本文由此出发,在总结和回顾“新媒体交互创作”实践教学理念与发展的历史中,以行动研究为方法论,尝试总结梳理编辑出版(新媒体)专业改革的行动设计,以回应新型媒介教育环境对新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所提出的挑战。
一、行动研究视阈下的“新媒体交互创作”教学理念探析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源起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等人于20世纪中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所提出的一种科研创见,倡导行动者以实践反观研究,研究由实践行动而生。近年来,行动研究广为社会工作、教育研究领域的实践者与研究者采用,以探索行动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实验行动进行研究(科学行动研究);以寻求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困惑从而进行研究之调整,提高具体社会情境中的行动效能(实践行动研究),强调行动者对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行动研究)。21世纪以降,行动研究被大量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与此同时,针对高等教育环境所展开的专业设立和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也在缓慢升温中。本文以行动研究为方法论,是记录教学行动,也是反观教学行动,更是谨慎观察、探讨与反思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新媒体)专业发展的理念与脉络。
“新媒体交互创作”是一个相对广义的课程组概念、一种新媒体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集合模块。就其课程组的概念而言,“新媒体交互创作”聚焦新闻出版类专业课程与新媒体课程、设计类课程的跨界交融。课程由“新媒体概论”“数字出版概论”“新媒体交互设计”“新媒体作品赏析”“新媒体编辑”及“毕业设计”组成,全面覆盖新媒体发展、核心产业与理论发展、产品策划、编辑应用技术、视觉艺术呈现、产品推广宣传领域,以求建成新媒体历史与理论、交互策划、编创、设计、整合营销与效果评估等阶梯性、整合型课程组(如图1所示):
图1 “新媒体交互创作”课程组概念图
新媒体素养层面,“新媒体交互创作”聚焦交互理念的普范性运用与日常实践,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全面浸润基于互联网与移动平台的交互内容的自媒体参与、交互界面的自我体验与观察。从微博评论、弹幕发送、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设计到短视频的日常应用与上传、直播社区的参与式观察与体验,通过商业新媒体平台探寻大众型、日常型交互文化的机理与传播特征。
专业技能培养层面,“新媒体交互创作”聚焦新型的交互设计应用、先锋型的交互内容生产,从数据可视化到虚拟现实,从人机交互到机器人新闻,以实践性技能的培养来形成新闻传播学、计算科学、设计科学的交叉领域,完成全媒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新媒体交互创作”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朴素运用,更是一种教学系统的行动研究探索;它并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自评或工作总结,而是在未来编辑学的发展版图下,以教学行动—教学实验链接全新的教学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传—受形态,更新教学传播观念的一种科学研究过程。
“新媒体交互创作”实践教学理念的实施,是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转型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在新时代出版传媒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下出现的教学理念新方向;虽然“新媒体交互创作”所面对的是相关专业及课程设计的“自行探索阶段”,但其学科交叉性和复合性是极为明显的。刘玲武、唐哲瑶认为,“调整培养目标、加强核心课程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适时优化与更新,会有利于“新媒体交互创作”相关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自2000年以来,“新媒体交互创作”的教学实践几经沉浮,经历了“电子音像出版”“新媒体编辑”“新媒体”等三次编辑出版专业方向的调整。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整合重组优质教研团队和实验室资源,通过制定行动方案和审核体系,展开系统的、递进性的教学督导、教学指导、学生访谈与小组评估,不断调整和完善,才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新媒体交互创作”的教学模式与知识结构。
二、研究设计与问题
库尔特·勒温提出,行动研究应建立一种螺旋循环的操作模式,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省四个环节,以呼唤行动者与参与者主体的深度参与和知识互动。该操作模式被运用在“新媒体交互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中,不仅建构了具有当下性和变革性的知识领域,更推动了具有继承性和流动性的实验力场的形成。作为编辑出版(新媒体)专业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方向调整的教育者,我们也是收集、评估、反观自身的研究者;作为编辑出版(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他们既是行动计划的实验者、参与者,也是研究调整的参照者、实施者。师生共同参与到“计划”“行动”“观察”“反省”这四个最核心的环节之中。2015年起,在“新媒体交互创作”的教学实践行动设计与调研中,我们开始以每学年20多次教学自查(每门课程,包括实验室、工作坊)、10多次教学督导、8次以上学生课程评估、4次以上问卷及小组访谈及随机学生创作组面谈(次数不计),配合教学实践的行动设计逐年展开,所有的自查、督导、评估、访谈数据都汇入行动“反省”环节,成为本研究参照的基础数据。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新媒体交互创作”的整体设计,我们最希望能了解和回答的问题是:第一,“新媒体交互创作”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我们如何将“交互”从技术性的功能讲解,拓展为丰富且多元的知识系统,并将之有机、科学地结构在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第二,学生作为行动研究的被观察者和参与者,如何发挥主体性和创新性,发现和质疑“新媒体交互创作”行动设计与研究中所产生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路径?教师作为行动研究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如何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行动研究的螺旋式发展?
三、研究设计与发现
1.“交互”的概念重构与课程设计分层
“交互”成为新媒体创作及编辑教学的核心概念。但如何在原有编辑出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交互”概念、知识、技能与课程内容更新的关系,是“新媒体交互设计”实践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经过多次论证与考察,我们探索性地将“交互”界定为三个层次:其一,新媒体与互联网研究中的交互理论与应用发展,此部分内容由理论基础类课程讲授;其二,“交互”是新媒体及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性,其功能实现、视觉与应用呈现、内容与界面及用户的信息流动将最直接影响新受众群体的接受度、使用惯习等,此部分内容由赏析、设计类通识课程讲授;其三,“交互”是新媒体设计的最基础的功能性语法、内容与界面组合规则,此部分内容由实验类课程讲授。布鲁姆曾将教育目标设定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对“交互”内容的分层、分课程、分学年推进,正是希望能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三个方面实现“交互”知识的实践教学规划。因此,我们在“新媒体导论”“数字出版概论”“新媒体作品赏析”“新媒体交互设计”“新媒体编辑”“融合新闻学”及“毕业设计”等课程中分别进行嵌入式内容的讲解,从“交互”理论、“交互”媒介文本的发展历史,到交互设计(如跨媒介交互、融媒体交互、UI设计)、交互内容创作(如融合新闻、数据新闻制作),以循序渐进、嵌入式的方式,完成三年六个学期的“交互”内容的讲授与创作实践。
学生们的反馈也较为积极。从《新媒体导论》中弹幕视频策划与手游组团的场景模拟,到《新媒体交互设计》中学生以剪纸、小海报、招贴、照片等传统纸质出版元素与移动出版的二维码、VR视频、动态地图的结合;从交互视频的拍摄到体育教学小游戏的设计,学生们渐进完成了融媒体环境下“交互”概念、理论、应用与设计等主体知识的学习。
2.“编创”多维模式挖掘和知识创新
曾经受传统编辑出版学推崇的单向度、线性编辑理念,在融媒体环境中已然受到颠覆式的挑战;“新媒体交互创作”立足于中国传媒大学“视频拍摄、编辑”等专业土壤之中,整合微文本研究、微视频创意与微传播分析的知识精髓,尝试从传统“编辑台”“编辑部”固有的空间框架中摆脱出来,探寻在知识创新的观念指引下以多维模式“编创”教学形态。从大学一年级起的自媒体“编创”,到二年级的“新闻报道”“DV创作”“视频编创”,直至三年级的“跨媒体、多载体编创”,学生们跟随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步伐,走向一个更为宽广的“编创”时空。“新媒体编辑与创作”的产业大潮中涌现的网红、“UP主”与主流媒体转型中不拘一格的微信公号小编、“中央厨房”中的资讯大厨携手,重塑了中国当下编辑出版领域的实验性场景。专业向非专业寻找“讲述老百姓故事”的捕捉与分享手法,非专业向专业学习新闻出版的专业主义规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土践行。
“编创”从文字、文章的创作编辑走向更为复杂的实践场域。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长征路上小红军”表情包完成编创、免费推送,全网发送量突破千万。此后,这一团队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将“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名言做成“学习锦句”表情包。2018年,针对“三月三皇帝大典”“狗年生肖”等主题,团队成员制作了“轩辕皇帝有熊氏”“道格雷”等表情包,弘扬传统文化。
在交互创作的融媒体出版方面,学生团队与指导教师合作设计完成《第25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第2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13—2014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以及《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新媒体展示手册》,纸质载体、移动终端与互联网平台的多维度融合,体现了新媒体交互创作的广阔市场前景。2017年11月8日,庆祝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大会暨第27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在京召开,第25届、第2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以及《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新媒体展示手册》被作为重要资料在会上展示。
“编创”多维模式在编辑出版实践教学中的探索,实现了两个层面的自我解缚:其一是“编创”形态的跨媒体、跨文本的自我解放,“编创”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内容维度,而是一种整合传统面向未来的知识创新技能;其二是“编创”与新媒体传播、整合营销理念的整合,从内容创作、编辑制作等传播的前端,向传播的后端延伸,“编创”直接与受众对话。
3.跨界、跨学科、跨专业融媒体教学生态重组
“新媒体交互创作”实践教学之所以区别于以往的编辑出版、电子音像出版和数字出版,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它的生长与发展所依托的是一种跨界、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媒体教学生态。学界与业界的无缝对接,编辑出版与计算机科学的同台争艳,艺术与科学的相爱包容是保证“新媒体交互创作”教学成功的根本。从Adobe系列软件的技术迷思中挣脱出来,我们跟踪并引入行业及市场适用的本土性应用平台与技术,将北大方正集团开发的跨媒体出版编排设计软件—方正飞翔作为作品创作的技术平台,迅速实现了课程组中相关内容的嵌入补充,加入了UI配色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一教学软件系列的更新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最为重视的教师与学生、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问题发现与协商解决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性地加入语言科学、计算科学、设计艺术等专业教师力量,以选课机制进行开放的课程平行实验,以观察不同组学生对跨专业跨学科内容的适应度、接受度和知识转化度,并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进行调整。事实证明,跨界型教学生态的重组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自2015年以来,编辑出版(新媒体)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已基本实现了从单一媒体、单一编辑模式向融媒体、跨平台、多载体形态的交互编创转型,其中《小广告》《鸷羽》《废墟》《乡村医生》等作品尤为突出,创作均历时一年,从策划、文案写作到资料收集乃至作品完成,主创学生团队均能紧密贴合“新媒体交互创作”的整体教学理念,协助教师团队挖掘课程设计问题、不足与潜力,探寻未来改善的可能性。
结论
“新媒体交互创作”实践教学的行动研究在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近十年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中发展而成,它结合了教学与研究两者之长,在融合新闻传播学的学理逻辑和知识结构的同时,开创与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互动研究、移动传播等贯通聚合的教学新疆域。它所呼唤的理念创新、知识创新与教学生态创新正是未来编辑出版学发展之根源。在历时十年的教学探索中,我们逐渐明晰“新媒体交互创作”的核心理念,并将之有机有序地结合在课程系统中。在课程中“交互”从技术性的功能、传播特征进而演化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系统,通过史、论、应用、实验等不同层级的课程进行讲解。而教师与学生作为行动研究的核心主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教育者与教育参与者,在教学设计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实现行动研究“计划、行动、观察、反省”的螺旋式、渐进式的自我完善。
本文抛砖引玉,尝试从一个小小的出发点走向对未来编辑出版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之径。行动研究有时会被人诟病为工作总结,但其所扎根的社会哲学根基,却在提醒我们这一研究身后复杂、多样、充满想象的群体动力与主体参与。正如我们在开篇所提及,“新媒体交互创作”是实践教学理念,是嵌入式课程组模块,是教学体系的自我探索与完善,更是教师与学生展开专业对话与创作灵感激发的知识创新场域—在此中,我们可以窥见编辑出版专业改革之路上涌动的希望、决心与努力。
注释:
①刘玲武,唐哲瑶.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编辑,2019(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