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出版“走出去”快速发展,并已形成自发、自为、自觉的格局。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中国出版“走出去”经历了实务出口、版权输出、资本“走出去”三个阶段,内容也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转变为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金灿荣教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包括四个维度,第一是讲好中国大国故事;第二是讲好绵延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第三是讲好中国现代化历程;第四是讲好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尤其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伟大实践。
学术出版“走出去”是中国科研成果“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平台,能够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主流学术圈的话语权,是打破西方出版机构话语权垄断的重要途径。对于小规模大学出版社来说,如何在学术出版“走出去”上有所作为,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基于兰州大学出版社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英文图书Geologicaline Selection for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Engineering(《青藏铁路工程地质选线》)的出版过程,梳理该书的出版经验,形成编辑出版实训案例,供同行参考。
一、项目与合作机构选择
为了推进兰州大学出版社“走出去”工作,在每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笔者都会带着种子图书选题,主动和国际知名出版机构洽谈。在出版机构的选择上,考虑到“走出去”项目的实施难度,笔者认为与世界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借船出海,依靠名社的影响力和营销通路,将本社出版的图书推向世界;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其先进的图书出版经验。
在项目的选择上,兰州大学出版社以精品图书作为备选项目。出版社首先选择《欧亚历史文化文库》(共102卷)作为“走出去”项目的种子。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丛书是一套有传承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高端学术著作,为读者提供了解和研究欧亚历史文化的整体视角。该书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和知名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他们长期从事相关研究,所收录的正是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几家国际知名出版社洽谈以后,他们一致认为书是好书,只是因为总体规模太大,购买版权或合作出版难度太大。曾有一家国外出版社挑选了10本有特色的图书开展先期工作,但最终还是没有通过选题论证,只好放弃。
鉴于《欧亚历史文化文库》的教训,兰州大学出版社尝试以单本书小项目作为切入点,转而选择推介《青藏铁路工程地质选线》一书。此书以翔实的现场勘查为依据,论述青藏铁路地质环境,多年冻土区地质选线,活动断裂带与强震区地质选线,斜坡地质灾害区铁路选线,自然保护区铁路选线,地热、风沙及风吹雪地区地质选线等青藏铁路的地质选线的科学判断,以科学语言讲述青藏铁路的选线过程。作者李金城研究员是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全程参与青藏铁路勘察、设计以及配合施工工作;作者谌文武教授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从事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相关科学研究;刘争平教授作为青藏铁路科研队长,积累了宝贵的科研资料。“青藏铁路工程”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李金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称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可以说此书是世界级超大工程、一流作者成就的一本好书,出版后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通过和作者交流,了解到国际上介绍青藏铁路工程方面的英文资料很少,全面介绍青藏铁路工程地质选线的英文图书还没有。青藏铁路工程是伟大工程,其科研成果世界一流,将青藏铁路地质选线的过程、依据、标准用科学的语言呈现,对高原冻土地区铁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如果以英文版的形式出版,让世界了解青藏铁路及其科研成就,其“走出去”更彰显中国的科研实力。对此,出版社对这本书做了较为充分的推介准备—详尽的前言、目录和作者介绍等英文材料。
出版社在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进行了接触,到2015年1月,双方签订了《青藏铁路工程地质选线》英文版合作出版协议。在此过程中,项目和出版机构的选择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所以出版社要对自己的出版特色有充分了解,给国外出版机构推介特色专业领域内能代表最高科研水平的“专、精、特、新”的图书,才能打动他们的心。
二、编辑、翻译和出版
合作出版模式是国内出版社承担翻译文稿的准备,包括翻译、审定和编辑加工等工作,形成最终翻译定稿后再提交施普林格。鉴于项目的输出语言是英语,又是自然科学类书稿,所以出版社采取了专业编辑和英文编辑搭配的模式,以保证英文书稿的编校质量。考虑到自然科学类书稿的翻译涉及专业术语,纯粹的语言翻译者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容易望文生义,出现歧义,经与作者商议,该书翻译由原作者和他的博士生承担。施普林格提供了一份《学术翻译标准》。文稿的翻译主要依据该标准进行。出版社首先对原中文版文稿进行全面修订,适当增删内容,增加章后参考文献。体例上按照英文习惯重新编排,包括标题序号、图序号、照片序号和表格序号等。其次,作者提取全书的关键学术名词,根据国际英文标准译名,统一规范翻译。本项目在初稿审订后,根据施普林格编辑的意见,又专门请外国专家进行了语言润色,使得文稿更符合英式表达,这一点对“走出去”项目是至关重要的。
三、经验与启示
本项目从签订合同到最终出版,历经4年时间,可谓不易。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总结,以供借鉴。“走出去”项目的选取宜小不宜大,要易于实现;在题材选择上,内容要独特,彰显国家实力;在编辑团队和翻译团队的组建上,需专业和语言相结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建立有效的编辑和译者沟通体系,这样才能全程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文稿翻译前准备要充分,专业术语的提取要尽可能全,可借鉴同类英文学术著作。翻译时要注意国内学术规范与国际规范的对接,包括编辑处理的技术规范、引文和索引标准等。如果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出版规范,就无法真正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要注意防范中国式英语,外籍专家最好尽早介入进行语言润色。
注释:
①聂震宁.我国出版“走出去”进入新阶段[J].现代出版,2018(5):5-10.
②余兴发,杨晓平,宋海玲.新时代大学出版的使命[J].现代出版,2018(6):35-37.
③李旦.学术出版“走出去”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J].出版广角,2017(9):38-4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