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疫情催生和壮大了无接触经济,所有组织和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做着改变和适应。在传统出版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线上数字化阅读和学习需求井喷,数字出版正当其时地成为大学出版社的“战疫”主力军,也要求大学出版社重新思考数字出版发展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出版社的“战疫”举措不失时机地集中于在线学习和在线阅读。有的大学出版社利用多年沉淀下来的数字出版成果,以“平台+内容”的方式传递给用户,从容主动,效果较好;多数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沉淀积累少、底子薄,以应急赶制为主,显得较为仓促被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疫情就是对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能力和水平的一次大考。总体看,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积累薄弱、形式单一、能力较弱,还不能完全应对全新局面。作为最大的发展短板,多数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发展还有很大不足,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出版业的成长与技术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在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即使是传统的纸质图书,也可以通过嵌入二维码链接数字资源的方式为它赋能和增值。可以说,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已经无处不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了出版全过程和全要素。数字出版围绕内容和资源优势,借力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让出版要素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为出版产业扩张、出版社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天地,是出版业通往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数字出版优势凸显,疫情再次彰显了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对此,大学出版社应有清醒的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推动的紧迫感,切实提升自身数字出版能力,以务实的工作举措推动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
2020年4月10日,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做了《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的主题报告,强调各类教学资源有力支撑了高校教学,高教战线的在线教学打了一场漂亮的疫情阻击战,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革命”。教育与大学出版向来是相生相促的,大学出版社要高度关注高教战线的学习革命,并自觉主动地与之融合。高教战线推动的学习革命必将为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和融合发展带来无限机遇。
二、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困境
1. 数字出版营收占比过低,难担发展大任
在大学出版社中,数字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不到1%的占比52.54%,占总销售收入1%~10%的占比44%,两者相加占比高达96%。①这说明大学出版社数字产品营收占比普遍过低,数字出版在大学出版社的整体经营中仍然处在边缘地带,数字出版与经营还未走向自我积淀和良性循环之路,难担发展大任。发展数字出版、实现转型升级几乎是所有大学出版社的共识,但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2. 数字出版产品附庸化,难以形成积累
从数字出版产品类型看,76%的大学出版社有数字音视频,74%的大学出版社有电子书,66%的大学出版社有网络教学资源,61%的大学出版社有数字资源库,50%的大学出版社有数字课程,37%的大学出版社有手机应用,30%的大学出版社有数字互动平台,23%的大学出版社有小程序,其他形式还有MR/VR/AR产品、技术研发、技术算法、PDF文档的转化、富媒体图书等。数字出版产品类型虽然较为丰富,但仔细分析,头部产品类型基本都是传统出版的简单形态改变或延伸,是传统出版产品的附庸,不足以成为一款独立产品,当然也不会有商业模式存在。没有不断的沉淀和积累,数字出版营收自然难以支撑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数字产品附庸化其实就是数字出版附庸化的体现。3. 数字出版没有形成常规性工作机制
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产品类型多样、分散、庞杂,产品积累少,营收效益低,没有积淀下成熟的产品类型和转型升级模式,没有形成常规性的工作机制,转型依然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和水平。大学出版社至今依然把技术、资金等外在条件列为主要发展困难,依然把争取政府资金项目作为首要工作,说明其转型实际上依然处在依赖模式、被动模式和观望状态之中,依然“道”“术”不分。没有常规的工作机制,一项工作就很难形成稳定的机制推动力,自然会陷入被动状态,很难实现良性发展。这背后可能还存在很大的认识问题。当然,主动性不足还可能与依靠传统出版依然能过得不错有关。4. 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不足与急功近利
数字出版强调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出版发展,目的是让技术与出版要素充分融合,从而解放出版生产力,以更优的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目的。数字出版不是对传统出版的简单翻版与替代,它更强调的是内容与技术、内容与媒介、内容与内容、内容与服务、生产者与使用者等的融合,它既需要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和升级,更需要“无中生有”地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创造性出版,以更好更新的形态、业态和生态,满足人们日渐迫切的发展需求。目前大学出版社的实际情况是,基于需求和深挖资源的创新研发和创造出版少,简单加工的“快”“省”出版多,这或者是由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不足所致,或者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5. 数字出版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尽管大学出版社普遍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运营部门,体现出了对数字出版的应有重视,但新设部门的融合能力不强,配套的支撑和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数字出版部门的设置,需要按照融合要求和融合逻辑来确定,包括出版内容的融合、环节融合、介质融合、流程融合、职能融合、效益融合等,不能按照传统出版逻辑来增减,如传统出版单位的编辑部门是按照专业领域来分工的,是平行设置的,数字出版则需要在别人的领域上做深加工,所以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就特别重要。考虑不到这一点,数字部门要么成为没有领地的空中楼阁,要么成为与传统编辑部门互相扯皮、制约的难作为部门。推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建设至关重要,需要统筹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和一体化建设,而不是在传统出版的逻辑上做简单的加减法。三、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对策
多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投入了很多资金推动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据调查,高达73%的大学出版社得到了国家文产项目的支持,但多年过去了,大学出版社依然处于数字出版发展的困境之中,依然没有完成理想中的转型升级。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是做好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的基础和保障。尽管多数大学出版社已设立数字出版运营的专门部门,但具体运行远未达到预期效果。体制机制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配套完善方能显示力量和作用。一是在设立专门部门的同时,必须明确其定位、职能与任务,特别是要明确其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以便能够让其真正尽好职责。二是制度保障。融合发展是出版社发展的战略举措,需要建立出版社实施融合发展的制度,制度需明确实施融合发展的方向、重点、目标、路径、政策(如扶持政策、激励政策)等。这也是突破固有体制机制限制和阻碍,用制度为融合出版保驾护航的最有效手段。三是完善一把手主管制度。数字出版和融合发展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困难的矛盾状态,工作很重要,但推进难度大,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一把手主管制度有力有效,这已被很多出版社的实践所证明。同时,在部门层面也应建立相应制度,并加强考核激励管理,让“一把手工程”成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融合出版的系统工程。四是成立融合出版领导小组,并建立常规化的工作制度。融合出版涉及全局,一个部门难以支撑,成立领导小组的方式可以汇聚全社智慧和力量。领导小组是数字出版和融合发展的智库和推进器,同时也可以带动全社员工形成共识,形成全社重视数字出版、推动数字出版的大势。2. 落实常态化机制与定制化要求
常态化机制会形成稳定的机制推动力,是一项事业实现良性和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工作所缺少的。尽管数字出版是篇大文章,需要“无中生有”地创新性思考和创造性研发,看似无边无际、难以驾驭,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已知和一点一滴做起的。只要大学出版社能够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出版实践经验,并形成常态化机制,日积月累,大学出版社也会站在数字出版的高处。就目前对数字出版的实践认识来讲,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产品可以简单分为两类。其一是产品类。大学出版社在内容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多形态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做产业扩张。如基于同一内容开发的数字产品形态可分为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有声图书、相关课程与资源;如果再细分,纸质图书可以分为传统纸书、现代纸书(嵌入链接数字资源的二维码),电子图书可以再分为一般电子图书和电子教材等。此类产品与传统出版产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较强的感知度,传统出版者对此并不陌生,完全可以推动其成为常态化出版机制。其二是平台类产品,是基于需求场景,通过资源整合方式创新建立的知识服务平台或知识服务生态系统,如教育部推动建设的“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对传统出版者来讲,平台类产品形态新,融合创新度高,开发的难度也很大,需要做出完善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才能进行。经过这样分类梳理,工作思路自然清晰许多。产品类可做的品种多,可以首先按常规要求做好。平台类产品可做的品类相对少,需站在高位规划立项,并依靠集体合作或借助外力合作才能完成,更适合采用项目制或专门工程去推动。
定制化是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业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分类规划的基础上,能定制的工作要尽量定制化推动。如大学出版社可以把产品类出版定制为“纸电一体同步”,即基于同一内容资源的出版需要一体设计,同时开发出版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有声书和相关课程及资源等多形态产品,这对快速推进融合转型十分必要,也最有效率。再如,在传统纸书内嵌入二维码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融合实践,多数大学出版社都有尝试,但使用的普遍性和效果差距很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定制化上。如果将其定制为“新版图书要增加二维码等数字服务”的专门要求,推动力度应该会更大。同理,有很多数字出版工作都可以通过定制化来推动。
同一内容资源平行推出多种形态的产品,有时会造成市场冲突,降低品种效益,但这并不是全部,多种形态的数字产品虽然来源于同一内容资源,但基于不同的需求,每一形态产品都有最适合的场景,它们的功能也许有重合,但绝不完全相同,相互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数字出版让出版从单一走向融合多元,如一本纸质图书和一本电子图书,底层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但使用场景是有区别的,电子图书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在馆配市场,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需求也是并行存在的。再如,纸质教材是线下课堂的首选,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子教材与数字教学资源更受欢迎。其实,同一内容的电子教材比纸质教材的功能强大得多,比如电子教材可以嵌入音视频资源、增加检索功能等,充分体现了融合的特点和优势。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快速将所有纸质教材全部制作成电子教材,并按照纸电同价政策投向市场,由客户按需选择。同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还将此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新教材出版将执行纸电同步同价的要求。可以说,常态化和定制化将从内部推动数字出版实现跨越。
3. 增强政策实施的策略性
一是市场化推动。纵观国家推动出版单位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的历程,项目和资金支持似乎没有帮助多数大学出版社实现理想的转型升级和最优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没有用市场的机制和手段去推动。因此,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工作一定要注重用市场的手段和逻辑去推动。首先要有市场认识,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是市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大学出版社应改“要我们做”为“我们要做”。其次是市场意识,大学出版社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提高供给质量,促进产品积累,有效增加营收。再次,大学出版社应按照市场逻辑建立政策支持和市场化激励机制。需要强调的是,盈利模式不多和不成熟是制约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大学出版社通过内部的市场机制,提高供给侧产品质量,可以改变市场盈利模式不足的现状,因为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高需求的产品是自带流量和盈利模式的。最后,要有“道”有“术”,要变“依赖政府支持”为“借力政府支持,为我所用地发展”。二是分层分类推动。数字出版是个大概念,外延宽广,空间巨大。做好数字出版需要大手笔,既需要做业内融合,也需要跨界融合,需要用心、下功夫和坚持去做。面对广阔的数字出版天地,实施分层分类推进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可以将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工作简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可以通过常态化机制和定制化要求完成的,可借力机制的力量推动落实;第二层次是通过出版社融合出版领导小组规划设计去推动的,这类产品立足全社发展规划,融合度高,需要团队配合并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第三层次是依靠创新推动的创新产品,数字出版为出版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大学出版社可以设立创新基金,制定激励政策,培育创客文化,支持和鼓励所有员工进行数字出版的创新尝试,推动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是发挥优势。技术是手段,不是核心和目的,大学出版社不应一叶障目。内容或者版权是出版社做数字出版的最大优势,立足优势、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应是大学出版社最重要的策略。大学出版社推进数字出版,首先需要充分发挥出版社的内容、资源、经营优势,特别是出版人的出版思考力优势,这是大学出版社最重要和最独特的优势,也是不可取代的优势。对此,大学出版社需要有清醒的认知和足够的自信。
四是合作共赢。数字出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力技术进行融合,包括向(出版)内融合和向(出版)外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既有自身优势和专长,也有不足和短板。融合首先要扬长,但也离不开避短和借力。合作是化解人才、技术、资金甚至是管理运营短板的有效办法,也是开发平台产品和生态产品的有效办法,扬长避短地开展合作是推动大学出版社融合出版项目的必经之路。大学出版社要推动数字出版和转型升级,必须树立开放和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尤其需要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合作。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新冠肺炎疫情终将过去,大学出版社要从这次疫情中汲取经验,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大力推动数字出版,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注释:
①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于2019年9月对全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2019年11月4日,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雷鸣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2019年年会”上做了题为《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调查结果分析》的报告。本文部分数据引用了该报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