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若有光

时间:2023/11/9 作者: 星火·中短篇小说 热度: 16698
蔡瑛,中国作协会员,小说、散文见于《天涯》《散文》《星火》《湖南文学》《草原》《鸭绿江》《百花洲》《美文》《黄河文学》《广州文艺》《满族文学》等刊,有作品入选多种选集。入围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天勤杯”江西2022年度优秀散文奖。

  1

  早上六点,天刚蒙蒙亮。汪有明早早地起床,用清水抹了把脸,便准备去村里转一圈,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也是他一个人的好时光。

  正是人间四月天。映着晨曦,眼前的汪家村春意盎然,一片明媚。村部前的那片野茶花老遠便对着他笑。前些日子见它们还有些羞怯,一场春雨过后,便全撒开了性子,活泼泼的,被晨光一洒,格外地娇艳动人。汪有明爱极了这片茶花。这可是汪家村的颜面担当。当初,他就想着,一定要在这块地方增加点颜色。就像是在一个油汪汪的硬菜上再撒上点葱花香菜,那是点睛之笔。事实证明他的眼光与想法都是对的,这片茶花可吸引了不少游客,大家在参观完村部建设、红色家园、产业基地后,都来到这块茶花地,闻香捉蝶,打卡拍照,一个个地,笑得比花儿还艳。汪有明看着,心里便也跟着笑开了花。

  跟茶花们打过招呼,汪有明径直往前走。他得看看他种的那些树。要说感情,汪有明不得不承认,比起茶花,他心里是更偏向这些树的。怎么说呢,就像是儿子与女儿,都是心头肉,但儿子总归比女儿多了那么一点更深层的寄托在里面。汪有明自小就喜欢树,喜欢在树底下玩耍乘凉。树在他心里有一种意象,代表着希冀,向上。他喜欢树的秉性,深扎地底,不畏风雨,在天地间兀自生长,强大,成为一方的浓荫,成就一方的风景。他觉得,做人就应该像树一样。这一排排树,有不少是他亲自种下的,他眼见着,它们由一棵棵小树苗,一点点地,不管不顾地,长一点,再长一点,渐渐有了点伟岸的意思了。他从这些树里仿佛看到了自己。

  汪有明走在这排树中间,眯起眼睛一棵棵打量着它们。在晨光里,它们越发显得精神抖擞,一片葱郁。汪有明心里盛满了满足与感恩。多好呀,这眼前的生活,这欣欣向荣的家园。有一瞬间,年过花甲的他,甚至有了一种冲动,想像少年时那样,跳起脚去够光影下的一片叶子。

  是的,今天,他的确有些激动。昨天省里发了文,汪家村成为了全市两个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村之一。这也是鄱阳县唯一的一个指标。汪家村又将迎来一次发展的春潮。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并不好走。整整十四年了,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体力与精力满格的青壮年了。但他没想到,他心里的血,竟还像当年那么热。

  就像此刻,他不知道还能不能跳起来够到树梢的那片叶子,但他想试一试。他一定要试一试。

  2

  时间拨回到2008年。彼时的汪家村缩在昌江的一尾,如同一艘破旧搁浅的木船。村庄贫穷落后,村两委像一盘散沙,加上常年洪灾困扰,村民们看不到希望,怨声载道。村里急需一个领头人。在这样困难的时刻,大家想到了汪有明这个硬骨头老兵,希望他能回来带领汪家村闯一闯。

  那年汪有明在景德镇做企业,事业有成,小家庭和美融洽。古县渡镇党委听取民意,几番邀请汪有明“出山”,为家乡描蓝图、谋发展。汪有明有些犹豫,他想着自己年龄偏大,家口都在景德镇,又有一摊子事。让汪有明下定决心回乡的,是家中古稀之年的父母。他在景德镇安家之后一直想接父母同住,但父亲不愿意。父亲说,他不会离开汪家村,汪家是他的根,是他百年后的安身之处。对于儿子面临的抉择,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人啊,不能忘本!

  于是,2008年11月,汪有明毅然放手在景德镇辛苦打拼的基业,回到了生养他的小村庄,成为“十二五”贫困村汪家的村支书兼村主任。

  汪有明回乡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全村党员,听取民意。那是一个雨天,破旧牛棚改造的村委会里第一次挤满了人。暗淡的灯光照着村民们黝黑而激动的脸。仿佛憋得太久,平时憨实寡言的他们都抢着发言,有的说:“村里排灌站年久失修,每年洪涝灾害,庄稼很容易被淹,老百姓收成没保障。”有的说:“晚上漆黑一片,没有一盏路灯,村里有路难走,还有蛇出没。”大家讨论得正热烈,突然停了电。一片漆黑中,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围着汪有明,相信他能够点亮那盏灯。

  屋外,春雨纷纷扬扬,将汪有明的心下得一片纷乱。他实在没想到,都二十一世纪了,这个村子依然这般落后。他更没有想到,这些纯朴的村民对于他这个村支书最大的期望,竟然只是为村里修几条路,装几盏路灯。他心里升腾起一股热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做出些实事,干出些名堂。春雷闷闷地响起来,仿佛是阵阵战鼓。

  彼时,汪家没有其他活路,土地与庄稼是村民们的命根子与生存所寄。而村里的排灌站年久失修,庄稼时旱时涝,没有收成保障,村民的日子苦上加苦。修复排灌站便成了压在汪有明心头的第一件大事。

  他等来了一个机会。听说时任县长过两天要到邻村走访,如果能将此事当面向县长反映,会不会是解决的契机?他并不认识这位县长,心里没有底,脚下也发虚,但他决定斗胆试一试。为村民办事,他无私便也无畏。他立马手写了一封报告,将村子的难处与自己的决心一并述之。谁也想不到,这件事汪有明还真办成了。民生无小事。县长被汪有明的赤诚之心感动,委托县农业局加急办理,汪家村获得了修复排灌站的四万元经费。这第一笔经费,不仅解了汪家村农业生存的燃眉之急,也让村民们看到了汪有明为家乡做事的决心,以及他能做成事做好事的果敢与能力。

  2008年春节马上来了。回乡的第一个年,却是汪有明过得最不是滋味的一个年。走在村里,地上是难以下脚的污泥,抬头是一团乱麻的天线。村里当时还在使用30千伏的变压器,这个功率在平常还能勉强维系村里的用电运转,但过年的时候便不一样了。家家户户大团圆,用电量陡然大增。变压器负荷不了,便状况百出。这家的电饭煲跳闸,那家的电视断电。好好的一个春节,因为电跟不上,大伙心里七上八下,年味大打折扣。过年,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呀,谁家不是眼巴巴盼着这么几天大团圆的日子?汪有明当时便想,无论如何,一定要解决电的问题,让在外的游子回乡过上舒适的年。

  怎么解决?没有路子,汪有明决定先自掏腰包。这是最快捷的办法。家人开始是不理解的,没办法,汪有明犟起来就像一头牛。他拿出四万元启动了村里的线改,120千伏的新变压器迅速到位,汪家村彻底告别了电压不稳求电不得的老皇历。

  3

  在一个村庄里,老人是不可忽视的主体,也是极难撼动的群体,他们像村子里一棵棵老树,根深叶茂,盘根错节,掌握着村庄事体的风向标与话语权。

  汪有明平时没事就会在村子里转悠。这家串串门,那家唠唠嗑。他最喜欢和村里的老人们聊天,他们是他的父辈,是这个村子的过去,也是将来的自己。他从心里记挂着他们,作为村支书,他一心想为老人们做点事。

  通过跟老人们交谈,汪有明了解到村子里很多老人几乎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尤其年纪大了,基本上就是在村子里走动走动。走过四方见过世面的汪有明总觉得这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他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组织村里所有79岁以上的老人搞一次免费旅游。他征询了几个老人的意见,老人们热烈响应,连平日里卧床不起的老人都激动得爬了起来。汪有明立即联系旅行社操办此事。考虑到老人们年岁太大,不宜长途劳累,他将旅行目的地定在了县内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让老人们游游湖看看鸟尝尝美食,也是一大快事。

  三十多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戴着小红帽,挂着游览证,坐着两部中巴,像过“六一”的孩子一样快活地出发了。一路的风景与变化让他们眼花缭乱,他们不断地发出一声声惊叹,有的还从座椅上激动地站了起来。一切都讓他们感到新鲜与震撼,他们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站在美丽的珠湖大堤上,一望无际的鄱阳湖尽收眼底,苔草如浪,鸥鸟翔集,这画一般的美景,让老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几位老人突然记起来,脚下的大堤,不就是当年他们自己修起的大堤么?是的,当年,他们头发还没白,腰板还很直,被分到这坝上,一铲土一铲土地挥着,被烈日晒被蚊子咬,淌过无数的汗也偷偷流过泪。几十年后,他们与它再次相逢,没想到呀,这眼前的大好风景,曾是他们的战壕。他们一个个地对着汪有明老泪纵横,为他们重新找回的青春与价值。他们说,有明呀,谢谢你呀,你为我们这些老家伙用了心了!

  从那以后,每年的重阳节,汪有明都会组织村里的老人们一起聚餐联欢。那一张张如菊花绽放的笑脸,给汪家村添加了喜庆与祥和。尊老敬老,在汪家村蔚然成风,成为了村里的美谈与风尚。汪有明俨然成了村里最有老人缘的人,也成了老人们最拥护的人。

  4

  2009年,新支书汪有明便给汪家村定下了目标蓝图。他既然回来了,便要带着乡亲做一番大事。竭尽所能,大刀阔斧,一往直前。

  来不及喘口气,汪有明接连干了几件惊心动魄的大事。

  汪有明干的第一件事是改建村委会。汪家村两委是原先的牛棚改的,旁边还有个舂米厂,噪音大扬尘大。这种环境谁愿意去上班?久而久之,村委会形同虚设。汪有明跟村委干部们说,你自个家里都不干净不舒服,没有个落脚腾身的地,谁还愿意去你家?村子要发展,就得有个体面的办公场所,有了办公场所就会有人来,有了人气才会有机遇有发展。

  可是,动土建房需要钱,资金哪来?汪有明思来想去,汪家有不少在杭州的生意人,他想发动大家,一起为家乡出资出力,共谋发展。于是,他一个人去了杭州。过程比汪有明想象的要难得多,他费尽了口舌,最终只筹到了六万元。可修建村部迫在眉睫。汪有明又一次在家人的劝阻声中自掏腰包先行垫付了二十万元用于启动建设。终于,亮堂的村部大楼建成了。汪有明跟村两委干部研究决定,一楼用作便民服务中心,二楼用于村委干部办公。

  多余的场地,汪有明不但又为村民做了一件好事,还推行了一次移风易俗的改革。

  他在一楼预留了一个公用大厨房,又将三楼全部打通,变成一个能容纳几十桌酒席的长厅。汪有明想借机改变村中的酒席风俗。村子里摆酒,经常会撞日子,以前是逢酒必吃三餐,做喜事的人浪费太大,吃酒席的人疲于应酬。再加上要是撞了日子,场地、帮厨、灶具都资源紧缺。汪有明便在村部规划设计出全村的大食堂,灶膛、厨具、场地,统一提供,便利,也干净,还免除了以往在室外摆酒的日晒雨淋之苦。此外,汪有明还在村里试行了“一餐酒”的做法,如此既节约又省事,皆大欢喜,获得了一片拥护。

  大楼建好后,焕然一新的村部环境,整洁明亮的办公场所,立即获得了镇党委领导的关注,成为全镇党建示范点、法制示范点、计生示范点。紧接着,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缕春风也吹向了汪家村。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资金,是一个建设点补助十万元。对于汪家来说,这是一个利好的机遇,但对汪有明的规划蓝图而言,这远远不够。当然,汪有明也可以跟着政策的脚步,一步一步走。但汪有明不这么想。孔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十万元不管拿来先修哪条路,都会引来说法招来不满。时间不等人,汪有明决定走在政策的前面,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一鼓作气将全村的路全部修好,村民不就可以多享受一年吗?

  可钱从哪来呢?汪有明又犯了愁。

  记不清多少次了,汪有明独自在昌江边来回踱步,对着无际的河水,凝神锁眉。有两股力量在他心里撕扯,胸腔里仿佛有万马奔腾,唯有这不息的河水,才能让他平静与笃定。没人知道他心里的宏图伟业,也没人知道他面临的难题。

  滔滔的昌江水,以奔涌的姿态,浩然的气度,给予汪有明果敢与智慧,也默默见证着汪家村的蜕变。

  他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开了一个特别的会。在他有理有义的鼓动下,在场的每位党员及村干部都自掏一万元,用于全村的道路修建。而他自己除了带头捐款十六万元,再次垫付五十万。就这样,汪有明用筹集到的八十万元资金,启动了全村的道路改建,先后硬化了通村公路和户户通巷道。汪家村成为了古县渡镇第一个率先告别土路的村子。也成了一个村容建设大踏步走在全县前头的村子。

  在村支书汪有明的痴心与野心下,汪家村如一匹脱缰的骏马,一路狂奔,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大发展。

  汪有明的家乡蓝图逐一实现。几年之后,汪家村摇身一变,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宜游的乡村旅游胜地,成为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相继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江西省无公害蔬菜基地等称号。支书汪有明也迎来了属于他的荣誉与掌声,获得“上饶好人”“江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这个曾经的“十二五”贫困村,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明星村。人们再也记不起汪家村“穷小子”的模样。

  但支书汪有明继续走在前进的路上。

  5

  写汪家村,写汪有明,我是有私心的。

  汪家是我姑母家,姑母是我父亲同母异父唯一的妹妹。小时候去给姑母拜年送节,是要步行的。也就五六华里的路途,不过几分钟的车程,在那个慢节奏的年代,却被脚步与时光拉得格外绵长。那些村庄沿河而生,因为昌江的牵系,村庄与村庄之间便有了血脉亲情,容颜气质大抵相似。一路吹着河风,顺着河水,看渔船撒网,村妇浣衣,偶尔从景德镇过来的汽船,带着城市的骄傲,碾碎温柔潋滟的波光,在水面激起一层层巨浪……那些步行的细碎时光,因为一条河的美意,平添了不少涟漪。那时候,心思像河水一样悠远,对于汪家村,并没有太多亲厚与寄望,除了姑母温暖的大嗓门与滚烫的蛋煮面,它和其他村子一样,穷苦,偏僻,沉默寡言,从来不曾吸引我。

  没有发展出路,村庄是栖身之所也是命运桎梏。在打工潮涌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年轻活络的汪家村人选择了外出,仅有一些像我姑母姑父一样勤劳本分的农人,靠着仅有的田地维系生计,在无尽的劳作与困顿中拉扯着生活以及孩子。汪家村,像大多数村庄一样,日渐沉寂,暗淡,在翻天覆地的大时代中画地为牢寂然度日。唯有昌江,让她在寒酸之外,显出一些内在的安静秀丽。

  谁能想到呢,二十多年之后,汪家村会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我面前。

  因为采访汪有明,我特地联系了汪家村的表妹,由她领着游了一趟汪家村。也就是几年不见吧,眼前的汪家村把我惊住了。全然不是我印象中的村子,齐整亮堂的徽式民居,大气开阔的柏油马路,更见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小桥流水,草绿花繁,一派姑苏风范。那个暗淡无光的乡村竟华丽转身,变成了一个梦想家园的样子。真是今日不同往昔了。就像陪着我逛的这个汪家表妹,记忆中是个尖着细嗓门的青涩实诚的乡下小姑娘,稍不留神儿,已长成了一个风姿绰约、内外兼修的公司高管。

  这才知道,如今的汪家村,趁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春风,脱胎换骨,傲然走在了时代舞台的前列。

  6

  在时间与机遇面前,一个村庄的蜕变足以刷新你的想象力。

  风景是不必说的。在昌江的天然背景下,汪家村有着先天入画的资质。素颜时,虽不曾惊艳,但天生眉清目秀,土壤肥沃,植物蓬勃,有童话般纯粹分明的蓝天与四季。稍加装扮后,更是婀娜多姿起来。原生态环村湖的改建,仿佛把外围的昌江搬进了村内,水流之处,曲线曼妙,一步一景。抬眼处,屋舍俨然,亭阁精巧,河水潺潺,杨柳依依,颇有种“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意境,如若再遇上春雨绵绵或炊烟袅袅,便更是天上人间的江南韵致了。

  一个村庄的底气与格局光是风景仍是不能成全的。九十多年前,一个叫汪辰的青年,用热血与信仰,赋予了这块土地别样的色彩与意义。他从汪家走出去,求学参军,满腔抱负。二十八岁的他,风华正茂,前程远大。然而,国难当头,内忧外患,为了信仰与大义,他参加革命奔赴战场,最终以身殉道。没有比舍生取义更慷慨深情的告白。这个汪家男儿,用生命开辟了一方革命疆土,为鄱阳的革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汪家村留下了芬芳隽永的文化财富。

  一走进汪家村,你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汪辰烈士纪念碑,蓝天之下,它伟岸庄严,像一个铿锵洁白的誓言。纪念碑旁,红梅绽放,如鲜血般淋漓壮美。

  村支书汪有明显然没有忘记一名党员的光荣底色。为了纪念与弘扬革命烈士汪辰的事迹精神,他四处奔波,筹建了以缅怀革命烈士为主题的红色家园项目,汪辰纪念碑、红色纪念馆、汪家村史馆、文化馆相继建成。如今,汪家村成为了全县青少年重温历史、缅怀烈士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已根植于汪家村的血肉与灵魂,成为汪家村的生命色、文化色。

  岁月更替,日新月异。人不断缔造着世界,创造着奇迹。汪家村的红色水土养育着不同凡响的汪家村儿女。如果说汪辰用生命谱写了一位革命志士的壮丽篇章,汪有明则用行动书写了一位村支书的改革佳话。

  当红色成为文化标识,绿色又成了汪有明的另一发展蓝图。大面积种植无公害果蔬,实行土地流转,集体持股创收……葡萄、桃子、蜜橘,辣椒、茄子、豆角,枝头挂果,大棚飘香,土地流油,所有的植物都铆着劲儿,与汪家村人一起做着芳香的白日梦。那些曾在年复一年梦魇一般的“双抢”辛劳中熬过来的勤劳纯朴的汪家村人,重新抖擞了精神,他们像盼望东风一样,盼望着崭新的日子,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相信,从前从未想象过的美好生活会在家门口炫美绽放。

  仿佛春风吹醒了大地,梦想一旦扎根,就像遍地的花儿一样在汪家村繁衍蓬勃,一发不可收拾。

  这位汪家村汉子,有着商人的精明与农人的纯朴,他站在他的疆土上向我描绘汪家村的前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像一个成竹在胸的将军。这梦幻一般的好景背后,有时代与机遇的照耀,更有他夜不成寐的焦虑与坚守,有村子百年养成的品格与执着,亦有昌江河水的默默抚育与护佑……

  7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初中时读到《桃花源记》,汪有明便记下了这个句子。如今,他更是深有体悟。《桃花源记》之所以成为传世名篇,是因为陶渊明表达出了人们心中梦想家园的样子。汪有明也想打造出他心中的桃花源。他理想的汪家村,不仅仅是一个村容村貌走在时代前列的明星村,更是一个人人有幸福感与归宿感的心灵家园。有山有水,有花有果,婦孺安乐,孤老有依。

  “现在年纪大了,很容易忘事,但村里三十二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我时常惦记着。”六十岁之后,汪有明越来越念旧,他明显感觉到身体的衰老与精力的不济。他有了一种悲壮感与紧迫感,更有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和使命。我还能再为村子做点什么呢?他开始思考汪家村下一步发展,朝向他的理想家园更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在打造“四个家园”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建起了“三个驿站”:留守儿童成长驿站、居家妇女生活驿站、空巢老人幸福驿站。三个驿站像三株新芽,迅速在全县三十个乡镇421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复制播种,催生出乡村文明的新春天。

  2020年,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汪家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当年八月,根据中央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安排,以及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考虑,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选择了汪家村作为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一个“中”字号单位定点帮扶汪家村,是多大的荣誉与肯定呀。村支书汪有明无比激动,他的家乡终于迎来了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帮扶下,汪有明带领汪家村围绕“五大振兴”做开了新文章。产业振兴,制定了汪家村“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花海”“茶山”“荷塘”“鱼池”“菜园”等重大项目的擘画跃然纸上,相关投资迅速到位。教育振兴,汪家村所有脱贫户在读学生的阶梯教育补助迅速到位,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文化振兴,围绕红色名村建设、文明乡村建设,不断增强软实力。生态振兴,在夯实原有基础上,全面提升村环境建设。组织振兴,不断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大步前进。沐浴着乡村振兴的阳光,汪家村不断焕发出新的动力与风采,荣获“江西省红色名村”“江西省第七届文明村镇”等一系列省级荣誉称号。

  2022年,经过汪有明的奔波与努力,汪家又拿到了全县唯一的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村的指标。“我想借这个东风将汪家村建成全县,乃至全省的现代化样板村。”汪有明说,这个年过花甲的支书目光坚毅却眉头微锁。“但我知道很难。首先是人才紧缺,我们村委会班子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担重担的基本都上了六十岁,综合素质有些跟不上,写不了材料用不来电脑,工作就容易滞后。但我相信,政策与形势会越来越好。只要我们一直往前走,就一定会有人跟上。总有一天,我们汪家村,会成为更多有志有为的年轻人争相为之奋斗与生活的地方,成为所有汪家村人的脸面与骄傲,成为一个时代的奇迹。”

  我看着眼前这个与我的父亲长着同样黝黑方脸的村支书,这个家乡的汉子,我的乡亲,叔父,内心一次次被热流击过,滚烫而汹涌。只要一直往前走,就一定会有人跟上。谁说不是呢,春风一旦吹动,就一定会迎来一个万物勃发的春天。

  第二次采访,约在我的办公室。那天我们聊得有点久,快到中午,他站起来,说不好意思,耽搁你时间。他身体习惯地前倾,微笑着与我握手。我站在门口目送他离开。他个头不高,头发也有些花白了,但衣着整洁,腰板挺直,那是一个村干部与老党员应有的风度与体面。更是一种向上的姿态。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一排挺立的松树下,六十一岁的汪有明仰望着那片由他种下的浓荫,一缕光从枝叶间漏下来,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他突然有了一些少年般的激动,抬脚用力往上一跃,去够那片光里的叶子。他还真夠着了一片叶子。只是落地的时候,他的脚有点发虚,轻微踉跄了一下,但还是稳稳地站住了。

  站在一排苍翠的树下,汪有明回眸望去—汪家村,这个生养他的小村庄,正沐浴在一片晨光里。他无比笃定,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村庄,会一直奔着光明朝前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