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垂直的秘密

时间:2023/11/9 作者: 星火·中短篇小说 热度: 14705


  一

  一只肥硕的黄麂不慌不忙从眼前穿过马路,朝左右张望了几眼,一头钻入丛林去找野趣了,那呆萌可爱的样子就像是在自家门前闲庭信步。

  是的,这里就是它们的家。这里是黄岗山腹地。

  一行人继续向上,去问鼎主峰,向着更接近天空的高度、更接近梦的海拔挺进。

  路边,一只灰色麻斑大鸟踩着慢三一样的小碎步从容而行,丝毫没有想要逃窜的意思,比照手机上的图片,我惊呼:“黄腹角雉,鸟中大熊猫。”这是一只雌性黄腹角雉,一副若无其事的神态,看了看我等一行,撅起屁股进入草丛里,压根就没有防护戒备之意,难怪山里人称之为“呆鸡”,真担心它容易被人捉住。转而一想,这里是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谁敢冒大不韪去以身试法?不远处,一只雄性黄腹角雉头戴华冠,身披精美的羽毛,吊着鲜艳的肉裙,仪态万方地缓缓走过。

  走在黄岗山的山路上,这样的场景不时撞入眼帘,一阵阵惊喜来得猝不及防。没有仓皇失措,攀崖越岭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技能,一如行走平地,日日悠闲地风餐露宿。瞧,一只黑獾猪急急忙忙地,不知从哪里冒出來,很快又轻巧灵活地钻入了草甸子,似乎与小伙伴们在玩游戏藏猫猫,还有小动物们把那里当蹲坑,草丛里不时可见到一粒粒圆圆的排泄物,看着这一幅幅如同幼儿园的画面,我忍俊不禁,暗暗思忖:但愿可爱的精灵们不被打扰。扪心自问,恰恰我们就是入侵者,侵入了它们的领地,是否应该说声抱歉?

  这里还生长着黑熊,俗称“熊瞎子”,沿路山崖上的蜂箱为它们提供了“行盗”的便利,蜂蜜是黑熊的最爱。还真有些怕遇上黑熊,毕竟是凶猛的大型动物。保护区管理局的人笑着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况且人是坐在车上的,还怕熊瞎子撬开车壳吃“罐头”吗?尽管放心大胆地朝前走。同行的铅山人讲述了一个关于黑熊的故事,说的是早年一人去福建崇安,穿越武夷山时,居然遇见了黑熊,幸亏出发时带了一双竹筒手套,立即套在手上。黑熊冲上来使劲地抓住了两只挥舞的“竹筒手”,那人轻易就将手抽出来跑走,黑熊握着竹筒还朝奔跑的人大笑。这听得一行人也哈哈大笑,“真是个名副其实的熊瞎子。”

  有人问武夷山深处是否有华南虎。据说最后一只华南虎定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铅山报》上,老虎伤人后被一众老百姓收拾了。暗暗感叹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进入秋季了,蛇类开始准备冬眠了,我以为可以松口气,大胆进入丛林。“不过,秋天的蛇游上树,要小心!在树底下逗留的时间不宜长,更不要擅自进入密林深处。”回想进山时当地人的善意提醒,我不时警惕地望着头顶的枝丫间是否有蠕动的身影,捉耳细听爬行的声响。

  那天在黄岗山,我们没有遇见一条蛇,估摸是季节过了秋分的缘故吧,山中红叶高举手臂,涂抹着黄岗山秋色,那是画笔难以抵达的七彩斑斓。

  雨燕轻灵的身影,在天空翱翔,甚至与无人机伴飞。山上一处雨燕崖是它们诗意的栖息地,悬崖峭壁,一个个蜂窝状的泥筑物藏着一个个燕窠,雨燕依山就势,衔泥筑巢,把家高高地挂在了悬崖上,挂出了一道险象环生的风景。我脖子都仰酸了,只等亲爱的雨燕(还有烟腹毛脚燕)归巢,估计是还没有到傍晚时分,它们依然乐不思蜀,或纵情山野,或搏击蓝天。

  大山总是折叠着许多的神奇和秘密,令人向往、探寻。苏门羚、藏酋猴、黑麂、短尾猴、中华鬣羚、白鹇、蛇雕、灰喉山椒鸟、娃娃鱼、大竹象、“蝶中仙子”金斑喙凤蝶……“黄岗山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动物乐园,记录在册的野生动物有7407种,仅蛇类就达58种,占全国种数的27.75%。”其中挂墩后棱蛇属于我国特有种,真的想一一拜访,向它们一一致敬,表达人类的友好。

  二

  山下依然炎热如夏,这是一条提前通往秋天的壮美之路。进入黄岗山叶家厂保护管理站,桂花知时节送来第一缕幽香,黄红绿混搭的山色在提醒人们,黄岗山的秋天到了,那漫山红叶绚烂多姿,似一幅氤氲开来的水彩画,触手可及,眼到之处,美可尽揽。我想,这应该是黄岗山一年中享受美景的最好时光。偶有一片落叶飘飘,也都写满了秋的深情、秋的诗意,那是对大地的亲吻,对时光的告慰。

  在通往黄岗山的沙石公路上,隔一段距离路旁就树有一块宣传标识牌,蓝色底板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分醒目,在这里“垂直带谱”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我就联想起五线谱,丰富多样的树木在黄岗山垂直带状排列成独特的五线谱景观,从300米低海拔到2160.8米高海拔,五个森林植被带错落分明:毛竹林带、常绿阔叶林转为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中山苔藓矮曲林带、山顶灌丛草甸带井然有序,各自安好,和谐交融,彼此守望。

  大约一小时,我们奢侈地穿行在这典型的植被垂直带谱画图里。由下而上,一路上呼吸着大山芳香、清凉、洁净的气息,我们向着锋芒挺进,向着云端挺进。就像行进在大片大片植物铺设成的宏大五线谱上,车子如跳动的音符落在绿色的弦间演绎着一首天籁般的“生态文明间奏曲”,山中一棵千年南方铁杉挥动多只手臂,正在像模像样地指挥这场音乐会。

  这棵雄姿伟岸的南方铁杉赫然站立眼前,我试图靠近,去摩挲皴裂的树皮,去拥抱挺拔的主干,然而树蔸下生长的大片矮竹、松树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灌木阻止了我跃跃欲试。我不得不放弃,还有点担心蛇在头顶的枝丫间出没。抬头仰望树枝、树冠,高大,优美,怎么看怎么喜欢、崇拜。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南方铁杉的姿态,譬如那四散开来的枝干,比数学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几何图案还要对称,也难怪被人誉为“千手观音”。它身旁还有一大片铁杉,形成了群落,这是极为罕见的景象。我惊叹,大山里藏着一支训练有素的“铁军”,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着。总算接近了一棵不高的南方铁杉,小心地摸了摸它的针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刺手,却是那么柔软、温和,对南方铁杉又多了一分好感。和遮天蔽日的南方铁杉站在一起,人显得是那么渺小,我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多么希望南方铁杉能借我一分“铁”的意志,奔向未来。

  保护区的人说,南方铁杉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孑遗树种,已近乎灭绝,其他分布区仅株状或散状分布,唯有武夷山保护区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保留有这么一大片群落。恰恰是黄岗山群峰似一座长城,构筑起绵延千里的铜墙铁壁,为许多古代孑遗植物提供了“避难所”。试看逶迤群峰,如一道道天然屏障,庇护着这里的众多生物。

  波叶红果树、云锦杜鹃、蜡子树、湖北海棠、野青茅、玉山竹、台湾松、豆梨、芒(丝茅草)、沼原草、苔藓……这些海拔1900米以上的植物多么有福气,年年岁岁在这里与云共舞,与风追逐,接受阳光近距离的亲吻,夜里与星星喁喁私语,或近水楼台偷听嫦娥、吴刚谈笑天上的风情话。

  中山草甸上,一株株植物都在努力讨好阳光。野菊花默默地含苞待放,其貌不扬的地茄子高举着蓝色的花朵,松树在这里也放低了姿态。面对气压低、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植物们都学会了用压低身姿、浓缩叶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自认为是灵长类的人们不应该向它们好好学习吗?像黄岗山草甸上的生物们一样藏锋守拙,低调隐忍。

  黄岗山的巅峰之顶,正是一株红果树抢镜头站在“C位”,似乎在骄傲地举着2160.8米的海拔标高。这是由几块褐色石头自然天成垒叠成的黄岗山最高峰,它们是扛起黄岗山大旗的坚实身影,集江西最高峰、华东屋脊、武夷支柱、大陆东南第一峰,多顶桂冠于一身。在这样的高位,由红果树把守当是绝配,满树红果摇曳出了黄岗山的一片火红灿烂。

  放眼望去,一平方公里的黄岗山顶生长着不少红果树,一株株,一丛丛,树枝上一串串细密的红色小果,像一只只小小悬挂的灯笼煞是好看,芒草、野青茅铺天盖地,随风摇荡,山坡上像是铺上了毛茸茸的雪白地毯,衬托得果实累累的红果树更加美丽迷人,衬托得黄岗山更加宁静高远。

  三

  坡地、草甸、丛林、界碑、天空……构成了黄岗山的垂直精彩。黄岗山,一座人迹罕至的山,一座遗世孑立的山。

  黄岗山又名黄冈山,其名源于山顶长满萱草(黄花菜),八九月份开花季节金色染遍山岗,一派秀美澄明。黄岗山因萱草而生动,因萱草而更加绚丽,成为江西的最高点,面对万峰匍匐,它都不屑于把“一览众山小”挂在嘴边,西北对面的独竖尖(海拔2128米)屈居第二,也不得不忍气吞声。而今,萱草无影无踪,此景观不再,不无遗憾。

  在山顶醒目位置竖立着一块赭色界牌石碑,上面“黄冈山”三个大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钱君匋1997年8月所书,当年钱老92岁高寿,那一笔一画勾勒的峭拔气势与卓尔不凡的黄岗山是匹配的,左右两边小字是“武夷山主峰”“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字样。“黄冈山”界石巍然屹立,在无声地宣示:至高点在江西。

  绕到石碑后面的嶙峋石头上,一块银元大小的铜色地标镶嵌在黄岗山顶的高地上,上书“国家著名山峰地理信息标志”字样。独立高山之巅,确实有伸手想摘天边月之豪迈,叩问苍穹,也模仿着古人的样子慢条斯理吟诗一首:“登上巅峰黄岗,览观秀美武夷。茶香峡谷云绕,壮志飘然不羁。”唱毕,不由哑然失笑,终是吟不出那种“赤壁怀古”的气魄。

  俗话说靠山吃山,黄岗山下的百姓与大自然共生共存,描绘出國家公园的“中国样板”。大山怀抱着各种山珍,大山典藏着巨大的绿色宝库,苔藓菌类、草木之英、飞禽走兽,都是山中精灵。大山养育了大山子民,山下的竹子是做纸的主要原料。野生茶园不挑肥拣瘦,随遇而生,一丛丛一畦畦,尤喜贫瘠的乱石岗背阴处,一般长了苔藓的老枞大都是有年头的,茶叶品质也更佳,泡出的汤汁更香醇、明丽,一款款生态茶深得爱茶人喜欢。这里几乎家家种茶、制茶,或参与到茶的种植、生产中。家住山下东坑的杨先生,房前屋后茶树环绕,高山上有三十多亩茶园,几乎不用怎么侍弄,打理仅限于人工除草,不施肥,自然生长,春夏之交时节要忙一段时日,每年的茶叶收益足够供应一大家人开支。近些年兴起的夏日纳凉经济,助推了山区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黄岗山下村民的又一项收入来源。

  上黄岗山,桐木关是必经之地,一路茂林修竹,“破土凌云节节高”,寓意登黄岗山势不可当一路高攀。关山悠悠,偶尔还会遇上从山上放竹子的,路边有人把守不时挥动手中的小红旗提醒过往行人、车辆小心慢行,这在当地也叫赶山。可以说,走在桐木关,就是走进了万里茶道的起始地,走进了“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黄岗山深处的常年性瀑布、季节性瀑布多不胜数,飞溅成了山中柔情灵动的画卷,溪流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泉声似琴,深潭如镜。最负盛名的当属情侣瀑。情侣瀑,顾名思义,由左右两条瀑布组成,日日夜夜相约在黄岗山的怀抱里谈风花雪月,赏峡谷绝美,唱着飞流直下的山歌,然后彼此“执子之手”朝武夷大峡谷奔腾而去。雨燕崖附近是观看武夷大峡谷的极佳位置,是谁大手笔“挥剑决浮云”?东南大陆就此留下了一道雄奇壮观的天然断裂带,观者无不叹为观止。看山下屋舍掩映,烟霞袅袅,一派静谧祥和,莫不是遗落在人间的宋元山水画长卷?

  古老的地质历史、典型的区域原始地貌、富集的生物多样性,使黄岗山赢得了一张张珍贵的生态名片。黄岗山核心区域也备受众多高等院校青睐,如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大学就在此设立了研究基地,生态学野外研究基地、濒危雉类研究基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等一块块货真价实的金字标牌扩充了黄岗山的人文内涵,升高了黄岗山的人文海拔。

  四

  从鸿蒙弥漫中走来的黄岗山,依然巍峨耸立苍穹,每天拨动云烟缥缈,迎送斗转星移。伫立高山之巅,环视层峦叠嶂绵延不绝似万马回旋,眼前幻现不朽的元气在时光的隧道里奔腾不息。

  是黄岗山的海拔高程,还是黄岗山相对封禁的秘不示人,总让人跃跃欲试前往,欲罢不能。身为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公园,黄岗山必须有南方铁杉一样的威严,铁面无私审视、盘查每一个进入者。对黄岗山的生物来说,每多一个人进入,就意味着多了一分不受欢迎的打搅。

  那年夏日第一次上黄岗山,印象贼深。沿着武夷大峡谷的桐木江逆行而上,经过高店水库时,车上有人戏谑,这水库像从鄱阳湖舀了一勺水放在这大山,一时大家兴致大增。俯瞰水库,又何尝不是天帝遗落在黄岗山的一面明镜?车子过了篁村、垅岭后,我就暗暗地一路数着要经过哪些村落:西坑、杨家排、东坑、徐家厂、草坪、叶家厂、烟铺、桐木关……离开桐木关,蜿蜒盘旋向上而行,才算真正进入黄岗山,远离了尘世的纷扰。

  离峰顶还有一公里,我就急不可待提议下车,先在松软如毡的草甸上打了几个滚,然后一鼓作气冲了上去,去拥抱那直入云端的山巅,去实现用脚步丈量的登峰造极。所谓山巅,其实也就是几块耸立的褐色石块,举起了黄岗山的顶天皇冠。

  我珍惜每一次上黄岗山的机会,喜欢它的与世隔绝,喜欢它的不食人间烟火,尤其喜欢其冷漠、原始与野性。也有几次扫兴而归,令我不能不耿耿于怀。一次是越过了上山的栏杆因手续不全终究还是被追回来了,还有两次是安排好了“进山科考”,出发前却被告知有变故,无奈只好在桐木关逗留一番,望山兴叹。

  也正是一代一代保护区人的精心呵护,擦亮守护大自然的眼睛,才有了今天黄岗山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模样,才有了今天大自然展示出来的生态文化传承的最美华章,才有了山民在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里提取生活的美好,采撷生活的芬芳。

  黄岗山,给人类望向自然提供了一扇五彩斑斓的窗口。走在黄岗山,一个一个生命不经意从眼前掠过,彼此尊重打量,交换眼神,那清澈见底的陌生目光直抵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深深体会出:生命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存在,一段生命就是地球上最富有诗意的一段旅程,无论精彩与否,都充满了神秘而未知的诸多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智慧与勇敢相伴。

  走在黄岗山,倾听风送来的各种声音,似乎都是大自然的吟唱和赞美,那是无法复制的原汁原味,那是雨燕崖、情侣瀑释放的修辞,那是大峡谷弹奏的乐章。

  致敬黄岗山,它为人类保护了200多万年的自然生物资源。我深知,黄岗山藏着太多太多的秘密,行走的,挺拔的,蛰伏的,有些也许是人类的探索永远都难以抵达。

  对话黄岗山,就是与第四纪冰川的“活化石”对话,人类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一次无缝穿越。

  石红许,中国作协会员,上饶市文学院总编辑,上饶市作协主席。著有散文集《河红万里》《风语西河》等。散文见于《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福建文学》《读者》等刊,以及各种选本、教材教辅。散文《虹关何处落徽墨》选入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试题。曾获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