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研究,热爱整洁之人更受欢迎、更加快乐,也更容易成功。整理收纳到底有什么魔力?
| 整理收纳行业的春天 |
“垃圾遍地、凌乱不堪的家会给人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62岁的收纳大师佩特拉·托特严厉地说,“它侵蚀人们的自信,滋养人们对失控的恐惧,导致他们频繁陷入悲伤和紧张的情绪中。”德国石荷州哈尔斯滕贝克成人业余大学的教室里一瞬间鸦雀无声。“但是,何为垃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托特补充道,“如果你不认为它们是,就可以免受折磨。”听完这句话,很多人都明显松了一口气。
战争、疫情、通货膨胀……在这个充满不安的时代,我们希望至少自己的家里能保持井然有序。法国人类学家安德雷·雷洛伊–古兰写道,整洁能助人掌控不可预测的周围环境。也许,正因如此,整理收纳行业才迎来了春天。整理收纳师们开设为期几天的课程,收取每人逾千欧元的培训费。成人业余大学的收费相对便宜。布伦瑞克成人业余大学的“更少破烂,更多生活”课收费为39欧元,哈弗尔兰成人业余大学的“一次整理,一劳永逸”课收费为31.33欧元。
很多整理收纳师都在模仿近藤麻理惠。这个38岁的日本女人将“热爱整洁”打造为一种生活方式。2015年,她入选《时代周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女性”。数百万人在流媒体播放平台上观看她整理收纳。“相信我,整理简单至极。扔掉部分东西,并为剩下的一切找一个固定的存放位置。只保留让你开心的东西。”近藤在她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中这样写道。这本书被翻译成了40种语言。“整理好一切后,你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字里行间都在传递这样的警告:杂乱无章会带来不幸;不爱收拾的人是失败者,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有些母亲在收拾十几岁孩子的房间时发现了长霉的披萨块或泳装,而这正是很多人痛恨邋遢的原因:它会导致脏污,滋生病菌,而卫生至关重要,人类通过产褥热、霍乱和新冠病毒感染等学到了这一沉痛的教训。那么,如果不考虑令人恶心的长霉发臭,收纳整齐的房子本身有多重要?整洁之人是更好的人类吗?对于整洁的渴望究竟从何而来,而且,它真的能让人更加幸福快乐吗?

在速成课上,托特将六个塑料篮摆上桌子,分别贴上“加工”“维修”“新地方”“再利用”“保留”“不清楚”的标签。原则很简单:整理、擦净柜子或架子,将东西分类放进这些篮子。当托特以时薪40欧元的价格为客户收拾家里时,她会给他们三秒钟的时间来决定东西属于哪个篮子。这些客户大多为40到50岁的单身女性。所有不再使用、坏掉或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的东西,都可以扔掉。出于某种原因不想扔掉的东西就可以保留,它不一定要能让人开心,托特的标准没有那么高。“我们也可以丢掉收到的礼物,重要的是留下心意。”托特说。
这位整理收纳师珍视各种各样的东西,但也不断质疑旧习惯的合理性:取下新衣服上的替换纽扣,收进罐子,真的必要吗?“你拿出一个纽扣缝到衣服上过吗?”托特问。研讨会参与者们纷纷摇头。在他们心中,终于可以扔掉的无用之物越来越多:搜集多年的纽扣罐,获赠的数百张唱片,漂亮、古旧、很有收藏价值但会带来糟糕回忆的花纹收藏杯……“如果你很难做到断舍离,可以先让唱片数量减半。”托特建议道,“对于你根本不用的东西,价格昂贵不是留下它们的理由。每天花15分钟在屋里转转,比如睡前,收拾你看到的一切。”
托特很早就学会了整理收纳。她的父亲是个工程师,他们一家经常搬家。每次搬家前,还是孩子的她都得整理自己的物品。高中毕业后,她接受了职业培训,随后在一家商场负责安排工作流程。几年前,在帮一个朋友收拾办公室时,她发现了自己的新使命。
| 邋遢造就的地狱和天堂 |
托特虽然热爱整理,却并不谴责邋遢。她认为,很多人被简单地贴上了“邋遢”的标签,尽管他们有很多优秀的特征。此外,有些人恰恰需要邋遢来保持创造力。托特也不主张要求孩子们在玩耍时保持整洁,比如只有把手头正在玩的玩具收拾好了,才能从玩具箱里拿出新的玩具,因为这会阻碍孩子们发挥创造力。
那么囤积狂呢?托特说:“出于某种原因,他们用邋遢给自己建了一堵保护墙。”比如荷马·科利耶和兰利·科利耶。他们算得上世界上最著名的囤积狂了。这对兄弟生活在纽约富人区哈林的一栋别墅里。荷马出生于1881年,是一名律师,小他四岁的弟弟兰利是工程师兼钢琴家。两兄弟都没结婚,也没孩子。荷马于1934年失明。那之后,兰利辞了工作,试图用一种独特的疗法治愈哥哥——每周吃100个橙子,期待抗坏血酸能让哥哥重见光明。为迎接荷马重见光明的那一天,兰利囤下所有日报。它们很快就越堆越高,直抵家里的天花板。
1947年3月21日,有人报警说兄弟俩的房子里传出恶臭。垃圾堵住了前来调查的警察们的路,婴儿车、玩具汽车、锈蚀自行车、武器、钢琴、纸箱和各种破铜烂铁堆得满地都是。两个小时后,警察找到了荷马的尸体,他是饿死、渴死的。他的弟弟兰利失踪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不至于邋遢到如此地步。保持整洁是教育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时期,这个主题常常引发亲子冲突。对成年人来说,是否整洁关系到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在警察眼里,几乎所有房屋搜查行动的记录都要包括房屋状态,这里面隐含的意思是:不爱收拾的人可能不无辜,品行上也可能“藏污纳垢”。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迪德里克·施塔佩尔的一项实验似乎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他宣称,邋遢的人更富有偏见,种族主义倾向更明显。这个结论不仅被收入了著名学術杂志《科学》,还体现在了世界各地的报道中。澳大利亚《悉尼晨锋报》一篇报道的标题为《有垃圾的地方,就有种族主义》。那么,为了打造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就应该积极整理收拾起来。但是,这一切真的这么简单吗?后来,有爆料说,施塔佩尔伪造了包括这项实验在内的50多项“研究”。
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宣称,生活在整洁住所中的人更加幸福。但是,他的受访者都是受不了家里混乱状态的人。著有《整理事物》一书的文化研究学者斯特凡妮·马龙说:“整洁的人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因此,保持整洁也是一种管教手段。”对从小就被教育需对整洁负责的女性来说,更是如此。也确实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每天明显花更多时间在擦洗、收拾上,哪怕她们有一份全职工作。
然而,看上去整洁的体面人也可能做出可怕的事,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当属约瑟夫·弗里策尔的故事。这个奥地利人说,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在离家出走前悄悄将她生下的三个婴儿放在了他家门口。弗里策尔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没有人知道,他将自己的女儿囚禁在他收拾得干净整洁房子的地下室里24年,强奸她,让她生了七个孩子,其中就包括那三名婴儿。2008年,弗里策尔的罪行败露,被判终身监禁。

博士论文以《洁净公民》为题的历史学家马努埃爾·弗雷说:“干净整洁让我的大脑有空做其他事,因为我不用每天都寻找我的车钥匙或手机。邋遢之人大部分都不快乐,因为他们无法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他同时又补充道:“每个人对整洁的定义都不同。我认识的很多艺术家工作室里一片混乱,但他们知道所有东西摆放的位置。”弗雷对近藤麻理惠的评价不高。他认为,应该自由而开心地按照自己内心的整洁标准生活,就像弗里德里克·麦勒克尔那样。这位获奖无数的作家决定保持杂乱无章,还在书籍、报纸堆和废纸篓之间拍照。在一次采访中,她称这种混乱状态“既是地狱,也是天堂”——“这里是地狱,因为我什么都找不到,但在我写作时,这里却如同天堂。”
近藤会对麦勒克尔的杂乱无章说些什么呢?实际上,2023年初,这位“收纳女王”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生了三个孩子后,她就有些放弃整理收纳了,家里也变乱了。所以,现在的她可能很容易理解麦勒克尔。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保持整洁的要求首先是一种权力和压迫工具。他可能会将麦勒克尔视为反对将整理收纳当作女性分内事的革命家。有趣的是,80%的囤积狂都是40到50岁的女性,德国的囤积狂人数约为180万。这种病症目前还很少得到研究。在欧洲,病态囤积被归为强迫障碍,通过行为疗法和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警察在全国通缉兰利时,工人们仍在继续清除这座房子里的废旧物品。两周后,他们在荷马遇难处几米开外找到了兰利的尸体。在为哥哥送饭时,兰利被旧报纸和垃圾砸死了,托盘就在他身边。
如今,超过75年过去了,这对兄弟仍被当作“邋遢导致失控”的经典警示案例。从他们身上观察到的“垃圾综合征”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的症状,具体是不是还有争议。然而,他们的故事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那是某种比一座收拾得干净整洁的房子更重要的东西——爱:富有牺牲精神的手足之情。
[编译自德国《明星》]
编辑:周丹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