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卷而来
对凯茜·霍奇森而言,开车在密苏里州卡尼市附近转悠是件解压却又煎熬的事。她喜欢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这能让她想起疫情爆发前的生活。这位41岁的教师最近刚离婚,孑然一身。瞧见其他和和美美的家庭在后院玩耍或遛狗时,她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漩涡中。“过去一年,我相当重视独立,可如今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愿意在夜晚与某个人蜷缩在沙发里。”霍奇森说。
讽刺的是,在病毒来袭之前,独居生活曾让霍奇森感到兴奋不已。她能享有“私人专属时间”,也随时可以外出约会和探望朋友。毕竟不久前,她还和孩子丈夫住在一块儿。如今,孩子们长大了,搬出去住了,她也和丈夫离婚了。然而疫情来了,她几乎一天24小时都独居家中,深切地感受到无人陪伴带来的精神空虚。“有时我感觉还行,还可以笑得出来,有时我却蜷成一团胡思乱想,如果这种日子持续太久,我的心理能够承受吗?独居数月甚至一年,我最后还能保持身心健康吗?”她说。
早在疫情之前,公共卫生专家就曾担心孤独将成为美国社会的“流行病”,而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问题。对仍处于封锁令下的人而言,面对面社交仅限于家人之间;而对3570万独居的美国人来说,这意味着诸如电话和视频一类的“屏社交”可能持续数月。
目前,业界尚未就急性孤独感转为慢性病的临界点达成共识,专家对此表示担忧。在《内科学年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生提醒人们,疫情引发的距离感与心理压力,再加上枪支销量的攀升,可能会使美国已然持续了十几年的自杀危机更加严峻。不过,也有部分人乐观地认为,新冠疫情让孤独终于获得了应有的主流认可,这或许会为一个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未来铺平道路。

不容乐观
孤独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在临床上却很难界定。官方诊断指南《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并未将孤独涵盖在内,可它又与许多精神疾病紧密关联。它经常与社交孤立混为一谈,但两者的概念不尽相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老年病学专家卡拉·佩里西诺托表示,社交孤立是衡量某人与他人接触程度的一项客观指标,而孤独是“对社交孤立的一种主观感觉”。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有人陪伴也不能说就不孤独。孤独是一种感觉,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长期的孤独感与包括痴呆症、抑郁症、焦虑症、心脏病、自残行为和药物滥用在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都有着明显的联系。研究表明,与拥有牢固社交网络的人相比,缺乏社会支持的人在罹患重疾之后完全康复的几率更低。孤独感对健康的影响好比你每天吸入15支烟对身体的影响,而且前者更常见。最近一项数据显示,美国仅有14%的成年人和5%的高中生吸烟,但医疗保健公司信诺(Cigna)的一项报告却表明,约有60%的美国成年人感到孤独,疫情之前亦是如此。
根据咨询公司SocialPro的调查结果,自封锁令生效以来,大约有1/3的美国成年人比过去更孤独。金融研究小组“企鹅评估”的另一项调查认为该项数据可能更高,为47%。如果说大众对孤独之人的刻板印象是身体孱弱的独居老人,那新冠疫情则揭露了一个始终存在的事实,即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经历孤独。
疫情引发的距离感与心理压力,再加上枪支销量的攀升,可能会使美国已然持续了十几年的自杀危机更加严峻。
SocialPro采访了18~75岁之间的1228人,结果发现,每个年龄段都至少有20%的人因疫情感到格外孤独。不论疫情前还是疫情后,Y世代(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最有可能感到孤独的群体。34%的Y世代受访者表示自己因为疫情“总是或经常”感到孤独。

性别比似乎看不出什么规律,25%的女性和30%的男性说疫情让自己觉得孤独。同样,生活状态也不能决定孤独与否。41岁的凯特琳·格拉多过去几个月一直和丈夫以及3个孩子待在新奥尔良市的家中,但她却称自己从未感到如此孤独。她要兼顾工作事务、家庭教育和育儿琐事,还得消化“停滞状态”下的压力和焦虑,以及病毒夺去邻居性命所带来的悲痛。她耗尽了自己的情感能量,没有心力自顾。而且,这么多同胞的境况都在持续恶化,她已然产生了一种难以承受的负罪感。
老年人依然处于孤独的高风险中。鉴于这一群体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其与世隔绝的程度可能更甚。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调查中心发现,受疫情影响,約有1/3的70岁以上老人比过去更加孤独。
权宜之计
技术算是一个不完美的解决方案。Zoom等视频聊天平台人气飙升,几乎所有社交网络都标榜自己是与朋友保持虚拟联络的一种好方式。三月,Instagram专为用户在隔离期间增进感情而推出了一项新功能,让好友可以边视频边同步浏览帖子。诸如三星一类的电信公司捐赠了智能设备,以帮助隔离人群与外界保持联络。
有不少社区团体正努力让虚拟交流发挥更大作用。有的在疫情前就已成立,现在为满足需求扩大了规模,比如费城地区的“让我们做真实的人”,该组织每周都会配对成员进行视频聊天和沟通练习。一位组织代表表示,其线上程序的使用率明显有所增加。马里兰州的老龄化部门采用了一个每日可自动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的新程序,所有报名者都能接到志愿者每周至少一次的专属电话。“他们知道,如果自己需要帮助,身边有人伸出援手,光是这点就能让人感觉良好。”部门秘书罗娜·克雷默说。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从虚拟交流中获得同等的益处。几项研究发现,视频聊天和即时通讯等工具可以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感,尤其是与他人距离较远且无法从事社交活动时。有趣的是,研究也表明,如果年轻一代降低社交媒体的使用率,其孤独感可能消退。在正常时期,无休止地刷手机、看别人的帖子反而会让年轻人感到孤独,因为“屏社交”取代了更有意义的面对面社交。而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常常会让他们注意到一个令人感到痛苦的事实——你的至爱不在身边。
27岁的自由撰稿人兼编辑杰西卡·普夫鲁格拉斯独居于纽约布鲁克林。一直以来,她都靠视频聊天与朋友们保持联络,这让她感到不安。视频聊天并不具备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她也不喜欢随时都得“在线”的压力,而且这种聊天方式还容易分散她的注意力。
麻省总医院遗传与衰老研究部主任、神经学副主席鲁道夫·坦兹说,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虚拟平台。孤独感带来的压力会引发身体炎症,而炎症又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关。在当下,社交互动与睡眠充足、锻炼身体、练习瑜伽、静坐冥想、饮食均衡等其他缓解压力的行为同等重要。“我们采用‘社交距离这个词是不对的,应该说保持‘物理距离,毕竟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的。”坦兹说。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助理教授珍妮·泰特茨说,你能从虚拟交流获得多少情感上的帮助,取决于你的心态。研究表明,无论参与了多少社交活动,能够感受到社会支持才是关键,这对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天各一方的家人可以通过小小的举动表达爱意,比如发送一句话或一张美食图片,让对方知道你在惦记他。
美国国家学院的一项报告呼吁政府和保险公司提供资助,用以研究孤独的原因、影响和治疗方法,并通过宣传让公众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心理健康专家可通过远程医疗应用平台传授正念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缓解孤独感的良方。
从前,说自己感到孤独几乎等同于承认社交现状和人际关系都非常糟糕。新冠疫情至少让人们更愿意敞开心扉谈论孤独了,这或许可以鼓励那些正与孤独抗争的人向外界寻求帮助。当你感到孤独时,不妨上网看看,你正在经历的,其他人也经历过。
[编译自美国《时代周刊》]
编辑:要媛


最新评论